Browsing by Author "王敏華"
Now showing 1 - 4 of 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五專一、二年級學生同儕社會網絡、社會心理因素與身體活動之探討(2009) 王敏華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五專一、二年級學生背景因素、社會心理因素、同儕社會網絡與身體活動的關係,以及各變項對身體活動的預測力。以五專一至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採立意取樣方式,並利用結構式問卷收集資料,共得有效樣本232份,回收率為92.8%。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男生身體活動時間高於女生,男生的身體活動以籃球為最多,其次為走路;女生的身體活動以走路為最多,其次為爬樓梯。 二、樣本所處網絡位置不同,在身體活動上有顯著差異存在,進一步以薛費氏事後檢定分析得知男生人數比率高於50%的團體成員,其身體活動顯著高於全部為女生的團體成員。 三、樣本之運動友誼網絡、自覺運動利益、自覺運動障礙、運動自我效能與身體活動有顯著相關;當運動友誼網絡運作越活躍、自覺運動利益與運動自我效能越高、自覺運動障礙越低時,身體活動時間越長。 四、將整體樣本之背景因素、同儕社會網絡、社會心理因素放入複迴歸模式中,發現此模式對身體活動的預測力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水準,對身體活動之可解釋變異量為16.9%,其中能真正預測身體活動的變項為運動友誼網絡。 五、顯著預測男、女生身體活動的變項有所不同,對男生而言,顯著預測身體活動的變項為運動自我效能;對女生而言,顯著預測身體活動的變項為運動友誼網絡。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最後提出對衛生教育的應用及未來研究的建議,以做為青少年身體活動教育介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自然公園使用者休閒效益與休閒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市富陽公園為例(2005) 王敏華; Wang Min Hua台北市都會的快速發展,人口密度提高,伴隨著是戶外開放空間及綠地的日益減少,致使休閒空間嚴重不足。本研究想透過民眾對台北市首座自然森林公園的使用,對富陽公園使用者進行有關「休閒效益」、「休閒滿意度」「人口統計變項及行為屬性」三部份的調查,以了解其休閒效益及休閒滿意度。休閒效益包含「生理效益」、「心理效益」、「社交效益」及「自我實現效益」四個構面,休閒滿意度包含「心理層面」、「教育層面」、「社交層面」、「放鬆層面」、「體能層面」及「審美層面」六個構面。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包含休閒效益量表及休閒滿意度量表,共發放420份,有效問卷回收412份,回收率為98.0%,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t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分析考驗。研究結果發現: 一、不同人口統計變項之自然公園使用者對休閒效益體驗,未因性別、婚姻狀況及個人月收入而有差異,其餘包括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及居住地等四項變項,均存在顯著差異。 二、不同人口統計變項之自然公園使用者對休閒滿意度的感受,未因性別而有差異,其餘包括年齡、婚姻狀況、教育程度、職業、個人月收入及居住地等六項變項,均存在顯著差異。 三、不同行為屬性之自然公園使用者對休閒效益體驗,會因同伴類型、交通工具、所需交通時間、使用頻率、活動時段、每次活動時間、選擇來富陽公園的原因/動機對公園屬性認知等八項變項,均存在顯著差異。 四、不同行為屬性之自然公園使用者的休閒滿意度,會因同伴類型、交通工具、所需交通時間、使用頻率、活動時段、每次活動時間、選擇來富陽公園的原因/動機對公園屬性認知等八項變項,均存在顯著差異。 不同之人口統計變項及行為屬性,會產生不同休閒效益之體驗及休閒滿意度,且48.3%的公園使用者認為來富陽公園活動的主要原因是為享受自然環境。在自然綠地越來越稀少的台北都會,本研究結果期能提供主管機關為日後規劃自然公園之參考依據,讓都會居民擁有享受自然的景觀環境,提昇休閒之效益。Item 青少年同儕社會網絡和社會心理因素與身體活動之相關研究(臺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0-12-01) 黃淑貞; 王敏華; 洪文綺; 吳齊殷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五專一、二年級學生之同儕社會網絡和社會心理因素與身體 活動的相關情形。研究者以五專一至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利用結構式問卷收集 資料,共得有效樣本232份,回收率為92.8%。結果發現:全體研究樣本的三日身體活 動時間為213.8分鐘,花費較多時間從事的活動為走路,其次為籃球,男生身體活動 時間和強度均高於女生。研究對象所處的網絡位置不同,從事身體活動時間有顯著差 異。處在單一性別的小團體時,身體活動時間少於處在男女混合的團體或不屬於任何 團體的學生,全部為女生的小團體成員之身體活動量最少。當樣本之運動友誼網絡運 作越活躍,自覺運動利益與運動自我效能越高,自覺運動障礙越低者,身體活動時間 越長。對青少年而言,同儕社會網絡對於身體活動的淨解釋變異量較社會心理因素為 高。控制背景變項後,身體活動友誼網絡和身體活動時間顯著相關。Item 青少年同儕社會網絡和社會心理因素與身體活動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0-12-??) 黃淑貞; 王敏華; 洪文綺; 吳齊殷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五專一、二年級學生之同儕社會網絡和社會心理因素與身體活動的相關情形。研究者以五專一至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利用結構式問卷收集資料,共得有效樣本232份,回收率為92.8%。結果發現:全體研究樣本的三日身體活動時間為213.8分鐘,花費較多時間從事的活動為走路,其次為籃球,男生身體活動時間和強度均高於女生。研究對象所處的網絡位置不同,從事身體活動時間有顯著差異。處在單一性別的小團體時,身體活動時間少於處在男女混合的團體或不屬於任何團體的學生,全部為女生的小團體成員之身體活動量最少。當樣本之運動友誼網絡運作越活躍,自覺運動利益與運動自我效能越高,自覺運動障礙越低者,身體活動時間越長。對青少年而言,同儕社會網絡對於身體活動的淨解釋變異量較社會心理因素為高。控制背景變項後,身體活動友誼網絡和身體活動時間顯著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