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王千瑜"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應用多期圖資探討臺灣二十世紀以來西北海岸地形與土地覆蓋變遷(2015) 王千瑜; Wang, Chien-Yu在全球暖化與海水面上升等潛在威脅的情況下,人為活動造成具有緩衝海岸作用力之地形單元的變化程度,是需要關注的課題。因此,本研究以臺灣西北海岸為研究區,判讀多時期各類圖資所記載的海岸地形訊息,以釐清二十世紀前半期少有人為干預時的海岸地形特徵,並分析近百年來的土地覆蓋變化、現今土地利用狀況及保護措施。本研究所稱的海岸範圍,以二十世紀早期的海岸沙丘與海灘等地形單元為準,不包括海域的部分,也稱為海岸地形緩衝帶 。 本研究採用經由GIS平台整合各式圖資,包含二十世紀初期以來的1:20000或1:25000等高線地形圖、1940年代美軍老航照、1970至1990年代之像片基本圖(1:1000與1:5000)與2009年之彩色正射影像(1:5000)。本研究發現,比對美軍老航照與1920年代地形圖,可以確認西北海岸於二十世紀前半期時,海濱地帶人為結構物極少,雖已有防風定沙工程,但仍屬於近自然的狀態,該時多數海岸即屬「海灘—濱海沙丘」類型,沙丘內緣的位置也較今日偏內陸位置。 海岸緩衝帶內人為土地利用主要為:1970年代開始沿岸港口設施與海岸保護工的興築,造成濱線的侵淤變化;1920年代以來的防風定沙工程,一方面使沙丘與海岸林外緣逐漸向海擴展,另一方面內層林帶的解除,則造成沙丘內緣退縮。鄰近土地的利用強度不斷提高,從沙丘荒地轉為農業用地,再轉移做建築、交通與公共使用。 臺灣西北海岸因各式直接或間接的人為利用方式而漸趨人工化,只是程度有別,經過三十多年的轉變,其中高達七成為港口與堤防等高度人工化海岸,另三成則為受到防風定沙等較低度人工化海岸。而海岸人工化的程度愈高,顯示海岸地形緩衝帶的面積縮減或其可移動的空間減少。考量海水面上升的潛在威脅,則未來的海岸土地管理策略,本研究建議宜盡可能維護海岸地形緩衝帶的原貌,預留空間使其得以變動,並降低或不提高緊鄰海濱帶的土地利用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