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潘怡伶"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科學分析優化文物修護之研究—以呂鐵州「後庭」膠彩畫為例(2023) 潘怡伶; Pan, Yi-ling《後庭》(1931,原名《蜀葵與雞》)是日治時期膠彩畫家呂鐵州(1899–1942)之代表作。該作呈現當時台灣畫家受西方寫實主義影響的寫生繪畫風格,並大量使用日本傳統「盛上技法」繪製而成。這種利用顏料逐層堆高成半浮雕的效果,乃膠彩繪畫中極具高難度的技法,因而使該作更顯彌足珍貴。《後庭》大約在20年前曾經修護,但修護後卻發現盛上技法區域的顏料層仍嚴重龜裂,亟需再次進行整體修護以便妥適保存。面對獨具時代背景卻又嚴重受損的珍貴作品,若未先理解劣化的根源,便無法提出適當的修護保存策略。對承接修護的單位而言,能否自評為具有受理該案修護的適格能力與對作品的風險評估上確實是一大挑戰。因此,為建立嚴謹的評估模式,本研究首開國內先例,在受理修護前先進行相關科學分析與試驗評估,獲得關鍵結論後再正式受理修護委託。本研究首先以「加固材料分析委託案」針對關鍵材料進行分析試驗,包括:(一)開發將展色劑與顏料分離之樣本前處理技術;(二)運用顯微紅外線光譜法(Micro-FTIR)結合元素分析儀串聯同位素比值質譜法(EA-IRMS),判定《後庭》的顏料展色劑較接近西方繪畫使用的阿拉伯膠;(三)以創新模擬劣化試驗方法,探討顏料龜裂與展色劑相關性,並擬定出最適化修護措施。正式受理委託修護後,採行非破壞性科學檢測以釐清作品材質特徵和先前修護痕跡。首先運用一般光源攝影確立前次修護有更改裝裱形式,以及顏料錯位與補彩溢塗等情形;背面光、透光與紫外線螢光攝影則顯示呂鐵州利用不同材質紙張拼貼畫面,使作品基材紙張厚薄不均,且畫心紙材已隨龜裂現象一併拉撐斷裂;透過紅外線攝影(860nm)與X光螢光分析儀(XRF)推測作品顏料成分,則規範出清潔與加固溶劑使用限制。綜合前述分析試驗和非破壞檢測結果,制定了修護策略是必須先提供穩定的基底材與裝裱支撐,再針對顏料層進行加固並填補缺失,使畫面回歸原創性與穩定性。實際進行作品解體,將背面的五層背紙層層揭除之後,發現兩個因前人修護不當而產生的嚴重人為二次傷害:(一)前次修護師採用中式裝裱常用的短纖維宣紙,加上漿糊黏著力不足,以至於產生裝裱紙張空鼓、無法給予作品足夠支撐而促使基底材隨著顏料層一同斷裂的狀況;(二)因早期修護無科學檢測的輔助,導致修護師誤判紙層而產生揭薄基底材紙層使作品厚薄不一之情形更加劇烈。因此在歸納上述結果後說明顏料層的龜裂原因,其實是包含作品本身材料老化與結構層複雜加上後人不當修護等相互影響所致。本研究執行之修護乃根據作品實際需求訂製規劃各項材料與技法,不僅將作品基底材裂開的縫隙良好銜接、給予強韌且具保護力的支持體,更將模擬試驗結果結合油畫修護校正顏料層變形的技術,將錯位的顏料層復位。最後基於倡導「文物修護美學」的理念,重拾在台灣幾乎瀕臨失傳的日式裝裱技術,重現《後庭》原日式屏風裝裱風貌,解決畫面中心銜接處畫意不接的情形,更彰顯原有美感與歷史時代特徵。綜此,本研究建立起一套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現代科學優化文物修護保存模式,特別是針對重要文物的安全性,透過修護前的調查分析與試驗,將科學分析所掌握的事實證據基礎與修護技術經驗緊密結合,依此擬定較適化的修護保存策略與執行方案,提供文物修護實務與保存科學領域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