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洪瑞璇"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一位女性主義者的大學行政領導之路(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5-12-??) 洪瑞璇; Hung, Jui-hsuanItem 促進性別容納或再製男性主導?從女性觀點解析專案導向式學習在工程教育中的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8-06-??) 洪瑞璇; 曾正宜; Jui-Hsuan Hung, Jeng-Yi Tzeng許多工程教育研究認為專案導向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可促進性別容納、改善性別區隔困境,但多為學理論述,缺少實徵資料佐證。本研究藉由解析女性在專案歷程中的觀點與學習經驗,探討PBL是否呼應性別容納精神,或實則再製男性主導文化。在一門大學工學院PBL課程中,透過小組專案歷程影片與文件報告資料的分析,以及與六名女學生的深入訪談,從女性視角來描繪PBL學習經驗。研究發現,女性學習者對PBL課程設計理念抱持正向態度,但充滿性別刻板期望的社會文化結構仍透過小組性別互動權力關係,鞏固並再製工程教育男性主導文化,而阻礙性別容納。本研究最後並提出有關工程教育PBL課程及後續研究之相關建議。Item 促進性別容納或再製男性主導?從女性觀點解析專案導向式學習在工程教育中的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8-06-??) 洪瑞璇; 曾正宜; Jui-Hsuan Hung, Jeng-Yi Tzeng許多工程教育研究認為專案導向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可促進性別容納、改善性別區隔困境,但多為學理論述,缺少實徵資料佐證。本研究藉由解析女性在專案歷程中的觀點與學習經驗,探討PBL是否呼應性別容納精神,或實則再製男性主導文化。在一門大學工學院PBL課程中,透過小組專案歷程影片與文件報告資料的分析,以及與六名女學生的深入訪談,從女性視角來描繪PBL學習經驗。研究發現,女性學習者對PBL課程設計理念抱持正向態度,但充滿性別刻板期望的社會文化結構仍透過小組性別互動權力關係,鞏固並再製工程教育男性主導文化,而阻礙性別容納。本研究最後並提出有關工程教育PBL課程及後續研究之相關建議。Item 共治共學觀關乎課程變革?教師對十二年國教課綱變革意向的影響因素(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22-03-??) 潘慧玲; 洪瑞璇; Hui-Ling Wendy Pan, Jui-Hsuan Hung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瞭解國高中教師對108 課綱內蘊的共治共學觀之認知(含分享決定與社群共學)與課綱變革意向(含喜好度與行為意向),並探討教師的共治共學觀影響其變革意向的路徑。研究設計/方法/取徑採問卷調查法,針對全國公立國高中進行抽樣,以1,195 位教師作為研究對象。以變異數分析呈現教師在108 課綱內蘊之共治共學觀與課綱變革意向上的差異;以群集分析進行不同能動性教師之分群;將教師能動性作為調節變項,進行「共治共學觀—變革喜好度—變革行為意向」影響路徑的調節式中介分析。研究發現或結論研究結果顯示,國高中教師對108 課綱的共治共學觀與變革意向具正向認同感。在以能動性區分教師類型時,發現有超過半數教師屬於「光知不練型」,這群教師具備高共治共學觀,變革意向卻較低。另有兩類教師約各佔兩成:「勇於履行型」在共治共學認知上相對較弱,但展現最大的行動趨力;「眼高手低型」教師則對共治共學與變革喜好有較高的認同,只是未能化成行為動能。在共治共學觀對變革意向的作用上,共治共學觀中的「社群共學」要較「分享決定」來得大。而在調節式中介分析中,「分享決定」與「社群共學」在三類教師中均呈現了透過變革喜好度的中介而影響新課綱實踐意向的路徑;二者也顯示其對「變革喜好度」的直接影響;而「分享決定」對「變革行為意向」的直接效果,在「光知不練型」的教師群體中不顯著,卻出現於其他兩類教師群體中。研究原創性/價值108 課綱是近年的重大教改政策,現今對此政策進行的實徵研究尚不多。本研究考量分享決定與社群共學是推動十二年國教課綱的重要助力,故以共治共學觀作為探討變革意向的自變項。在研究方法上,以生態觀點界定能動性,將其視為個體與外在環境互動下展現對於變革的行動趨力,在群集分析後,得到「光知不練型」、「眼高手低型」及「勇於履行型」三種教師能動性的展現樣態,並以教師群集作為調節變項進行調節式中介分析,檢視「共治共學觀—變革喜好度—變革行為意向」影響路徑在三個不同教師能動性群集中是否有差異。此作法一方面別具特色,一方面也讓研究結果更具實務性意義。本研究所獲結果,對於如何培力具不同能動性之教師迎向變革,提供了更具方向性的啟示。Item 國中教師專業認同之研究:游走在「結構─能動」之間(2008) 洪瑞璇; Hung, Jui-Hsuan作為一個教育實踐工作者,教師往往被視為是教育成敗的關鍵,是所有教育政策或理念最重要的實踐媒介,「教師專業」也因此成為教育領域裡的重要課題,相關政策制定者或學者專家並相應賦予其各式各樣角色式的定義,藉以期望教師,反觀教師本身卻少有發聲的機會。然而,事實上教師對教育專業的看法並非單純的角色採納,而是融入其主體觀點的認同建構,並且會依循著他∕她對教師專業的認同,而發展不同的教育實踐。是以,為探求並呈現從教師觀點出發的專業認同樣貌,本研究以國中男女教師為研究參與者,欲以不同脈絡的教師參與、「結構─能動」的影響以及質性研究方法,來呈現教師的聲音、他們的專業認同樣貌,影響專業認同建構的結構因素,以及他們如何展現能動以回應結構,以豐碩教師專業論述。 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以五位來自不同國中、不同任教科目的男女教師為研究參與者,以深度訪談為蒐集資料的主要方法,其中並輔以焦點團體訪談及自我省思札記。 在研究發現部份,首先分別呈現每位教師的生活世界與其專業業認同,以清楚描繪教師所處之脈絡與認同建構之間的關係;其次,再綜合探討結構與教師專業認同之交織關係;最後並分析教師的能動展現。 故,本研究之結論可臚列如下: 壹、教師專業認同的建構乃從主體生活世界出發,而非本質化的角色採用。 貳、教育結構以一複雜、交織且多層次的形式,影響教師專業認同之建構。 參、「意識覺醒─反思─行動」乃教師建構其專業認同時,能動展現之模式。 肆、話語形式的自我反思計畫,有助教師釐清其專業認同,擴展反思能動層面,並建構穩定的教師內在價值。 依研究所得之分析與結論,本研究以教師觀點發聲,提出對教師專業發展之啟示。Item 工程創造力與破框思維之系統性初探:以一門工學院創意思維課程為例(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22-03-??) 曾正宜; 洪瑞璇; Jeng-Yi Tzeng, Jui-Hsuan Hung研究目的本研究系統性的分析一門工學院「創意思維」課程中學生在做專案時,所面臨的環境、行為者以及歷程等三層面的框架,並在歷程層面裡進一步分析四種破框思維(建構思維、辯證思維、對比思維、探索思維)對於學生製做專題的影響,以此分析架構系統性地呈現創意思維之多元對反共構的本質,以作為未來相關課程設計的參考。研究設計/方法/取徑以課程中21 名修課學生為研究對象,針對創意思維手冊、期末報告、期末訪談以及問卷等資料,以理論驅動編碼之主題分析為方法進行質性研究,並以問卷之描述性統計為輔助說明。研究發現或結論外在環境框架的意義乃由個人心智計算結果所賦予。個人解決強結構性問題的經驗在初期可能會侷限他們對解決弱結構性問題的嘗試意願。運用四種破框思維隨時擾動既有認知基模,能產生創造力所需之建設性張力。學生肯定工程教育中推動創意思維的價值。研究原創性/價值以三層面框架與歷程中的四種破框思維,系統性探討創造力多元對反共構思維的本質,為創造力教學相關研究首見的研究角度與分析架構。教育政策建議或實務意涵創造力的發展應以問題解決情境下,系統性思考多元或相對想法為趨動,而非僅靠情境抽離式活動來讓學生體驗想法操弄而已。Item 校長在學習領導踐行中的資本運用與建構:以推動學習共同體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22-03-??) 潘慧玲; 洪瑞璇; Hui-Ling Wendy Pan, Jui-Hsuan Hung學習領導是因應二十一世紀所需的領導典範,也是十二年國教脈絡下學校進行變革與發展的重要利器,而學習共同體可作為學習領導的具體操作形式。為瞭解教育現場中校長如何在學習領導踐行中運用與建構不同形式的資本帶動學校變革,本研究以學習共同體作為學習領導探討之例,選擇國中、國小各一所作為研究場域,以半結構式訪談蒐集所需資料。研究結果發現,為實踐學習共同體,學校領導者善用自身的人力、文化與社會資本於學習領導,進而為學校建構相互交織的專業資本,在專業資本不斷蓄積厚實之後,便轉換生成領導者與學校的象徵資本。這段學習領導打造學校專業資本、引領變革的歷程,受到學校場域獨特性影響,讓學校的遊戲規則逐步改寫,呈現了校本的個殊路徑。Item 知識經濟與教學創新(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4-10-??) 洪瑞璇; Hung, Jui-hsuanItem 高等教育行政體系裡的性別視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4-12-??) 洪瑞璇無論中外,大學多半呈現性別比例不均的非對稱團體,且職階越高性別比例差異越懸殊,儼然成為男性中心工作環境。此工作場域裡屬少數的女性院長在領導男性多數時,往往會遇到許多困境。為探求並呈現大學女教授更多元的聲音與經驗,本文以女性院長為研究參與者,生命故事為研究方法,以瞭解在不均等的性別結構下、男性主導的行政體系裡,女性院長的生涯歷程,並分為家庭責任、同儕文化、行政晉升等面向加以探討。本文發現,三位院長之生命故事具個殊脈絡,但其所遇的結構壓迫卻相同;婚姻家庭中,結構壓力同時作用在兩性身上;行政晉升上,守門員的性別觀點是其生涯關鍵的重要影響因素;進入行政體系後,由於行政體系男性化,故性別角色異例與男性行政文化便成其共同困擾;而在此行政環境裡,人脈與同儕網絡雖不易建立,但老女孩網絡卻是其重要支持力量;最後,應用陰柔特質於行政領導是三位院長共同的特色。Item 高等教育行政體系裡的性別視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4-12-??) 洪瑞璇無論中外,大學多半呈現性別比例不均的非對稱團體,且職階越高性別比例差異越懸殊,儼然成為男性中心工作環境。此工作場域裡屬少數的女性院長在領導男性多數時,往往會遇到許多困境。為探求並呈現大學女教授更多元的聲音與經驗,本文以女性院長為研究參與者,生命故事為研究方法,以瞭解在不均等的性別結構下、男性主導的行政體系裡,女性院長的生涯歷程,並分為家庭責任、同儕文化、行政晉升等面向加以探討。本文發現,三位院長之生命故事具個殊脈絡,但其所遇的結構壓迫卻相同;婚姻家庭中,結構壓力同時作用在兩性身上;行政晉升上,守門員的性別觀點是其生涯關鍵的重要影響因素;進入行政體系後,由於行政體系男性化,故性別角色異例與男性行政文化便成其共同困擾;而在此行政環境裡,人脈與同儕網絡雖不易建立,但老女孩網絡卻是其重要支持力量;最後,應用陰柔特質於行政領導是三位院長共同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