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江伊惠"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如果說」的語義分類、語用功能與語法化(2011) 江伊惠; Chiang, Yi-Hui根據Su(2002)與Huang(2010)的「說」的語法化路徑,「說」的 語法化路徑為:動詞句補詞標(complementizer)語法標記(pragmatic marker),「如果說」是上承「想要說」經由類推( analogy)機制演變而來,至此「說」的原始功能已語法化,不具動詞言說義,而是成為句補詞標。 Su (2005)認為說話者對當時語境的主觀認定常常是語意處理的重要依歸,本文發現,說話者傾向使用「如果說」來表現言談功能。在理論架構上,本文主要採取Sweetser(1990)的語言三域,以沈家煊(2003)、和李晉霞、劉云(2009)的理論為輔,合併為三個框架:「因果域」、「認知域」、「語用域」,「語用域」之下分為「語言行為域」、「隱喻推理域」和「後設語言域」,並且加入「傳信範疇」和「主觀化」加以討論「如果說」的「說」承載的功能。本文要討論的是語言結構反映出人類在自然語境中溝通的需要,因此我們的研究方法是比較「如果」與「如果說」在口語語料和書面語料中的使用傾向。 口語語料結果發現,「如果說」傾向認知域,根據傳信範疇(evidentiality),這與說話者會採用「如果說」來表現自己對訊息來源的不確定,為一種弱信任態度有關。另外,書面語料結果發現,「如果說」在普遍使用在「隱喻推理域」上,這已經成為固定用法,可視為「如果說」的「詞彙化(lexicalization)」。「後設語言域」中,後分句對前分句的評價傾向負面評價,因此我們推斷,「如果說」吸收了「說」語法化後期過程的「反預期」語用功能,蘊含「半-反預期」語用功能。 根據原型理論(prototype theroy),來看「說」的語法化現象,「說」的核心語意為言說義,越往外擴張的語義便離核心語義越遠,但是邊緣的詞,還是依附於中心詞,故「如果說」已位於「說」語法化路徑末端,藉由「如果說」句式的還原,我們發現「如果說」的「說」其原始核心語義是來自「言說義」,經由不同的語法化機制,「說」的言說義漸虛,做為言談功能詞義漸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