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楊鈞凱"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奈米級Rubrene/Co薄膜之結構、電性與磁性(2014) 楊鈞凱; Andy本實驗利用磁控射頻濺鍍的方式成長鈷,以及蒸鍍的方式成長紅熒烯,在單晶矽(100)上成長複合結構,再配合磁光柯爾效應儀進行磁性分析、原子力顯微鏡進行表面結構分析、還有Keithley2400進行電性量測。第一部分的實驗先探討鈷/矽基板的表面結構與鍍率,在特定條件下將鈷濺鍍在矽基板上會有三角錐的結構,再來是紅熒烯/矽基板各種溫度與厚度的表面結構與鍍率,而在不同溫度下蒸鍍紅熒烯其成長的方式大致上相同,不過蒸鍍溫度越高的情況下成長流程會在越薄的厚度就完成。第二部分是將紅熒烯(1、4 nm)蒸鍍在矽基底上,使紅熒烯成顆粒結構,藉此限制鈷的成長範圍,再將鈷濺鍍上去,在1 nm紅熒烯這組實驗中,鈷的hcp結構能從紅熒烯顆粒中露出的矽基底順利成長出來並蓋住整個表面,殘磁與飽和磁化量皆隨鈷增加而增加,由於鈷的hcp結構異向能強,因此可以保持矯頑力穩定,不隨表面粗糙度變化,而在4 nm紅熒烯這組實驗中,由於底下的紅熒烯非常緻密,以至於能從細縫中以hcp結構成長出來的鈷極少,必須濺鍍到相當厚度的鈷才能觀察到三角錐,而殘磁與飽和磁化量也隨鈷厚度增加而增加,矯頑力也是保持穩定。第三部分則是針對紅熒烯做電性量測,一共做了CPP量測、四點量測及兩點量測三種,發現因為濺鍍的鈷的動能大,因此會混入紅熒烯中,形成混合層,而我們可以利用所量測到的電阻值定出混合層中有多少的鈷及多少的紅熒烯。Item 投資人行為與學習效果之研究:以處分效果與過度自信為例(2018) 楊鈞凱; Yang, Chun-Kai本研究旨在探討兩種投資人其行為偏誤和學習效果間之關聯性,並以臺股期貨交易市場為例,篩選出具不同程度處分效果與過度自信之投資人,各自再分成兩種不同交易型態包含累積交易量高且累積交易天數長以及累積交易量低且累積交易天數短之投資人,觀察市場上兩類具行為偏誤之投資人學習效果情形。我們分別利用累積交易量及累積交易天數作為經驗的衡量指標,試圖檢驗投資人隨經驗累積是否能從中獲得學習能力,並透過所產生的學習效果降低其行為偏誤程度。我們發現若用累積交易量來衡量經驗時,對於累積交易量低且累積交易天數短之處分效果投資人,交易量與其行為偏誤程度大致呈負向關係,表示投資人確實能透過交易量累積來產生學習效果並改善行為偏誤程度。而對於累積交易量高且累積交易天數長之過度自信投資人,交易量與其行為偏誤程度呈正向關係,代表投資人存在自我歸因偏誤而使過度自信程度增加,透過交易經驗累積而產生學習成為過度自信之現象。此外,若改用累積交易天數作為經驗的衡量指標時,我們觀察到無論是對於何種交易型態之處分效果或過度自信投資人,交易天數與其行為偏誤程度近乎呈現顯著負相關,顯示投資人可經由其累積交易天數的增加,並透過學習行為來增進自身交易能力,以降低其行為偏誤程度。Item 高中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中教師的形成性評量(2023) 楊鈞凱; Yang, Chun-Kai108課綱正式實施,首次將「探究與實作」這個具有探究本質且強調實作活動的課程訂為高中必修課程。在以探究為本的課程成為必修課之前,台灣已經有許多關於探究式教學的研究,然而較少研究聚焦在探究式教學中教與學的過程。相較於一般的傳統課堂,探究與實作課程通常以小組活動進行,強調師生互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形成性評量就顯得格外重要。本研究的目的在了解探究與實作課程的教學實踐過程,探討一位公立高中物理教師在探究與實作課程中面對小組時所採用形成性評量的策略,以及其背後考量的因素。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資料收集包含教師課堂綠影與半結構式訪談。資料分析以Dini et al. (2020) 的形成性評量模型為分析架構對課室中教師與小組的對話進行編碼,並以教師訪談了解教師考量的面向。研究結果顯示在擬定研究計畫階段,教師偏向使用對話型的形成性評量,著重澄清學生想法並較常使用響應式方法的推進。在資料收集、數據分析與建模階段,教師則較傾向使用權威型的形成性評量,主要使用指導性的方法推進。綜合而言,除呼應探究階段、探究任務的選擇與教學目標之外,教師當下的教學目的、小組的特性、時間的壓力與學生的學習態度,都會影響教師所採取形成性評量的策略,這也顯現出探究與實作課程中教師形成性評量的複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