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楊舒惠"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李斯特B小調鋼琴奏鳴曲》樂曲分析與詮釋報告(2012) 楊舒惠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為十九世紀最重要的音樂家之一。身為炫技名家,李斯特以出神入化的鋼琴技巧風靡全歐洲,將鋼琴演奏拓展至前所未有的境界,將鋼琴的表現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可說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 本論文所探討的《B小調鋼琴奏鳴曲》(Piano Sonata in B Minor, 1852-1853)是李斯特唯一的鋼琴奏鳴曲,同時也是最具份量的鋼琴獨奏作品。對演奏者而言,此首長達半小時的作品除了富挑戰性的演奏技巧之外,樂曲中無窮的戲劇性張力與深刻的音樂內涵,更值得所有鋼琴演奏者仔細揣摩與玩味。尤其,李斯特在「奏鳴曲式」的完整結構之下,採取「主題變形」手法,使得各個樂段豐富多變又不失全曲的統一性。 本論文共分為四章,依序對《B小調鋼琴奏鳴曲》的創作背景、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進行探討與研究。希望演奏時能結合理性的分析與感性的發揮與想像,以忠於作曲家的原意為前提,進而傳達出樂曲的內在意義。最後,再以第四章的結論為全文做各面向的總結與歸納,並再次強調演奏《B小調鋼琴奏鳴曲》時須留意的重點與要領。Item 貝多芬晚期鋼琴變奏曲的蛻變與昇華──以演奏法的觀點詮釋《迪亞貝里變奏曲》(2021) 楊舒惠; Yang, Shu-Hui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在鋼琴變奏曲的發展史上扮演承先啟後的關鍵地位,實踐作曲技巧的革新、突破,也提升了鋼琴變奏曲的藝術價值。 本論文所探討的《迪亞貝里鋼琴變奏曲》(33 Veränderungen über einen Walzer von Anton Diabelli, Op. 120, 1819, 1823)是貝多芬晚期唯一的鋼琴變奏曲,不論內容、規模都遠遠超越先前的作品 。此曲的曲名採用德文"Veränderungen"一字,為全然變樣、改變原來風貌之意,在創作手法上的突破更為浪漫時期的鋼琴變奏曲展開新頁,尤其對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1833-1897)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美國音樂學家西斯曼 (Elaine Sisman, 1952- )在葛羅夫音樂辭典中提到「儘管性格的變奏不再是此一形式輪廓變奏曲中最顯著的特徵,相形之下,織度與富表情的各式風格之極致表現更為重要。」並且,最終變奏是一首優雅而溫柔的小步舞曲,將迪亞貝里(Anton Diabelli, 1781- 1858)所作的庸俗的圓舞曲主題轉化並昇華到另一個境界。 本論文第一章為鍵盤變奏曲的發展史,探討各時期鍵盤變奏曲的風格與特色;第二章闡述貝多芬的鋼琴獨奏曲在早期、過渡期、中期、晚期的風格特色;第三章聚焦於貝多芬鋼琴變奏曲的風格演變,並點出《迪亞貝里變奏曲》的突破及影響;第四章為《迪亞貝里變奏曲》的創作手法分析,藉由分析個別變奏的性格與特色、變奏之間的關聯性,進而形成對全曲整體性的掌握;第五章為《迪亞貝里變奏曲》的演奏詮釋探討;第六章為結論。 尤其,第五章特別強調以「演奏法」的論述詮釋此曲 ── 探究樂譜版本、貝多芬作品中的朗誦風格、速度與性格、力度與層次、觸鍵與音色、踏板、指法、裝飾音奏法等演奏詮釋的各項議題。期盼能表達此曲深刻的內涵,更貼近貝多芬的意圖,呈現更忠實、更有說服力的演出,在演奏上達到「蛻變與昇華」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