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楊梵妤"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心情與自我覺察對助人意向及助人行為之影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0-12-??) 楊梵妤; 張文哲; Fan-Yu Yang; Wen-Jer Chang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探討心情與自我覺察對助人意向和助人行為的影響。實驗一及實驗二皆採二因子獨立樣本實驗設計,嘗試從反應時間的角度探討助人意向問題,並以連署和義工參與測量外顯助人行為。從這兩個實驗結果看來,呈現音樂時若涉及呈現音樂的原因,可能減弱音樂對心情的影響。而反應時間是否可以反映助人意向,須要進一步研究。實驗三係以這兩實驗為基礎。採2(心情) ×2(自我覺察) 二因子獨立樣本實驗設計。實驗三發現,一般說來,助人行為在正向心情下多於負向心情。但心情與自我覺察有交互作用。亦即,在無自我覺察狀態下,助人行為在正向心情下多於負向心情。有自我覺察時,則正負向心情在助人行為上無差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心情與自我覺察對助人意向及助人行為之影響
    (2006) 楊梵妤; FAN-YU YANG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在探討心情與自我覺察對助人意向和助人行為的影響。本研究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生為對象。大部分的受試者是正在修習社會心理學及教育心理學課程的學生。實驗一的受試者共120人,被隨機分派至8種實驗情境中,每組15人;實驗二的受試者共40人,被隨機分派至4種實驗情境中,每組10人;實驗三的受試者共40人,被隨機分派至4種實驗情境中,每組10人。 實驗一採2(心情) ×4(自我覺察) 二因子獨立樣本實驗設計,心情以音樂操弄,分為正向和負向心情,自我覺察分為高自我覺察、低自我覺察、無自我覺察、及干擾自我覺察;以助人意向(答是的答案數、答是反應時間)和助人行為(連署、義工參與)為依變項,進行變異數分析及G2 考驗。實驗二以想像寫作操弄心情,採2(心情) ×2(自我覺察) 二因子獨立樣本實驗設計,心情分為正向和負向心情,自我覺察分為高自我覺察和低自我覺察;以助人意向(答是題數、答是反應時間)為依變項。實驗三改變測量助人行為的方式,採2(心情) ×2(自我覺察) 二因子獨立樣本實驗設計。心情以實驗一的音樂操弄,分為正向和負向心情,自我覺察分為高自我覺察和無自我覺察,依變項為助人行為(協助抄寫數字的格數)。 實驗結果顯示: 一、實驗一 1.心情在助人意向上的主要效果未達顯著。 2.自我覺察在助人意向上的主要效果未達顯著。 3.心情與自我覺察在助人意向上沒有交互作用。 4.心情與自我覺察在助人行為上沒有交互作用。 二、實驗二 1.心情在助人意向上的主要效果未達顯著。 2.自我覺察在助人意向上的主要效果未達顯著。 3.心情與自我覺察在助人意向上沒有交互作用。 三、實驗三 1.心情在助人行為上的主要效果達顯著。 2.自我覺察在助人行為上的主要效果未達顯著。 3.心情與自我覺察在助人行為上有交互作用。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提出關於未來研究方向及教育上的相關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應用自動化反應技術評量同理心
    (2020) 楊梵妤; Yang, Fan-Yu
    本研究的目的是在發展更適合、有效的同理心 (本研究是指同理關懷) 測量方法。研究者以兩種自動化反應測量進行設計:點偵測與AMP。一共進行了兩個研究以檢驗其信效度。在研究一中,先招募 54 名大學生參與預備性研究,選出作為正式研究中使用的實驗促發圖片。於正式研究中,再招募 50 名心理相關科系的大學生,參與者必須完成兩種同理心自動化測量實驗、人際反應量表(包含EC與 PT 分量表)、新式成人利社會行為量表 (NSAP) 、與三種利社會行為測量 (捐款次數、捐款金額、抄寫次數)。結果發現兩種自動化測量有聚斂效度,並與自陳測量間有區辨效度,但只有同理心 AMP 可以預測抄寫次數。研究二中,一共招募了 135名大學與研究生參與預備性研究,以選出做為正式研究中的文字與圖片材料。正式研究參與者共 47 人,大部分為心理相關科系的大學生。研究二將同理心點偵測將材料換成詞語,而同理心 AMP 則增加了不符合同理的霸凌圖片,參與者須完成自動化測量、自陳測量、與行為測量。結果發現不同類型的測量間有區辨效度,但仍然只有同理心 AMP 能預測抄寫次數。總結兩個研究的結果如下:(一) 同理心點偵測具有信度但不具效度,且無法預測利社會行為。(二) 同理心AMP 有良好的信度,且在典型的利社會行為 (抄寫次數) 上,具有同時效度與預測效度。(三) 同理心 AMP 具有聚斂效度與區辨效度。(四) 同理心 AMP 與EC 沒有相關,可能是因為測驗結構的差異,一種是自動化反應測量,另一種是外顯自陳五點量表,兩者結構完全不相同。而另一個更重要的因素,是同理心層次的不同。 EC 量表所測得的,是外顯的、由個人意向控制的同理關懷;而同理心 AMP 所測得的,是自動化引發的、無法由意向控制的同理關懷。最後,本研究提出了同理關懷的自動化特性,在未來研究的建議上,參與者的組成背景對本研究結果可能造成影響,後續研究可招募更多元的參與者以進行探究。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