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楊文金"
Now showing 1 - 20 of 90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TIMSS 2011 臺灣八年級學生的科學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I)(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16-04-??) 楊文金Item TIMSS 2011 臺灣八年級學生的科學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II)(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16-05-??) 楊文金Item TIMSS 2011 臺灣八年級學生的科學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III)(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16-06-??) 楊文金Item TIMSS 2011 臺灣八年級學生的科學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V)(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16-08-??) 楊文金; Wen-Jin YangItem TIMSS 2011臺灣八年級學生的科學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IV)(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16-07-??) 楊文金Item TIMSS 2015 臺灣國中八年級學生科學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21-04-??) 楊文金Item TIMSS 2015 臺灣國中八年級學生科學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21-05-??) 楊文金Item TIMSS 2015 臺灣國中八年級學生科學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7)(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21-06-??) 楊文金Item 不同試題論述方式對學生作答表現影響之分析-以TIMSS 2003試題為例(2007) 王建中不同試題論述方式對學生作答表現影響之分析 以TIMSS 2003 試題為例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兩種不同試題論述方式對學生作答的影響及閱讀理解的差異。本研究以TIMSS 2003科學成就測驗試題為例,探討兩大方向:(一)不同試題論述方式對學生閱讀理解的影響。(二)探討學生受試題論述影響的原因。 研究方法與設計是採用實驗研究法,以台北縣210名八年級學生為樣本,利用「TIMSS 2003 科學成就測驗試題」蒐集學生答題數據,看整體學生答對率表現是否會因試題的不同論述方式而影響。除此之外,本研究還依性別、語文能力將學生作分組,探討不同試題論述方式,對不同性別、語文能力學生之影響。最後,從210名八年級學生中隨機選取34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分析,以進一步了解學生對兩種不同試題論述方式的觀感與看法。 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1)不同的試題論述方式會造成試題句子中的語法結構改變,進而影響學生作答。(2)語文能力高低對學生作答正確率的影響是有顯著差異。(3)女生對不同試題論述方式的理解表現不輸給男生(4)科學專有名詞的使用會影學學生作答──多數學生學生解釋科學專有名詞時,習慣將專有名詞視為個別的文字,再拚湊為語詞的整體意義(5)低語文能力學生受不同試題論述方式的影響最大。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討論不同試題論述方式對於學生閱讀理解及作答表現影響的可能蘊涵,並提出更進一步的研究建議作為本論文的結束。Item 中學數理師資培育整合型研究計畫(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8-07-31) 李田英; 金鈐; 曹博盛; 張文華; 楊文金; 黃芳裕; 張俊彥; 童麗珠; 黃福坤; 羅珮華; 洪志明; 陸健榮; 謝豐瑞; 左台益; 張永達; 楊芳瑩本計劃擬發展中等學校數學與科學(以下簡稱數理)師資的教育學程,第一年將採用 問卷調查法、專家座談及訪談等方法,分別搜集中等學校教務主任、實習輔導教師及新 進數理教師們對現行中等教育學程之優、缺點之看法,及科學教育、數學教育研究的結 果為基礎與師培機構之學者們的理想之數理教育學程,以差距分析法分析現實與理想師 資學程之差異。以決定數理教育學程之科目及內容。第二年將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理學 院的學生試用第一年所規劃之數理教育學程,同時發展評量中等學校數理教師專業素養 之規準。第三年評量本研究所設計的中等學校數理教育學程之成效。Item 中學數理師資培育整合型研究計畫(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9-07-31) 張文華; 張俊彥; 楊芳瑩; 童麗珠; 楊文金; 謝豐瑞; 左台益; 洪志明; 張永達; 曹博盛; 羅珮華; 李田英; 黃芳裕; 黃福坤; 陸健榮; 金鈐Item 中學科學教師之教育學程修習狀況與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08-08-01) 李田英; 曹博盛; 左台益; 謝豐瑞; 黃福坤; 陸健榮; 張俊彥; 楊芳瑩; 洪志明; 黃芳裕; 張文華; 張永達; 童麗珠; 楊文金; 羅珮華Item 中學科學教師之教育學程修習狀況與成效(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2008-08-??) 李田英; 曹博盛; 左台益; 謝豐瑞; 黃福坤; 陸健榮; 張俊彥; 楊芳瑩; 洪志明; 黃芳裕; 張文華; 張永達; 童麗珠; 楊文金; 羅珮華Item 中小學科學教科書中「或」邏輯語義分析與生師對其語義理解的比較(2017) 廖斌吟; Liao, Pin-Yin邏輯連接詞(logical connectives),例如因此、當、或,在科學文本中無所不在,它們的功能不只是連接了詞語和句子,同時也體現了被連接詞語和句子之間的邏輯關係。「或」是一個基本的邏輯連接詞,其所指涉的邏輯語義卻不是一種而已。本文目的即在探討中小學科學教科書中「或」邏輯語義分析以及生師對「或」的語義理解。本研究首先以從漢語歷時語義文獻研究,得知「或」至少有五種含義:「兼容」、「排斥」、「等同」、「所有」、以及「兼有」。接著以「或」的五種邏輯語義為架構,邀請專家讀者組成審議小組針對中小學科學教科書進行內容分析,以瞭解教科書中各類「或」語義的分佈。 生師對「或」的語義理解則以「還原理解」和「辨識理解」兩方面進行探究。研究對象皆以方便取樣。「還原理解」方面,蒐集22名八年級學生和9名國中數理教師對科學語句中「或」的還原情形。「辨識理解」問卷則包括5題生活「或」和5題科學「或」試題,共調查70名七年級新生、60名七年級舊生、62名八年級學生和20名國高中科學教師對「或」語義的辨識。最後選取8名八年級學生和9名教師訪談釋讀「或」時所使用的線索和策略。 研究發現科學教科書中「或」語句存在5種邏輯語義,以兼容義所佔的比例最多,並且專家讀者判斷「或」的語義方面,有一致共識的語句的比例低於爭議句。在還原科學語句中「或」方面,國中生師的「或」還原率都低於50%,還原的填答種類複雜,跟「或」競爭排名第一的詞語是「和」,甚至學生讀者填「和」的比例高過於「或」。在辨識「或」的邏輯語義方面,國中學生對「或」的語義區辨程度低於科學教師,而七年級新生跟八年級學生對科學「或」語義區辨程度相當;生師對生活「或」語義的區辨程度高於科學「或」,唯有一題生活「或」語義是生師表現一樣,都區分不開的。根據訪談發現,生師釋讀「或」時會依據直覺、文字線索例如標點符號括號、「都有」等、以及先備知識來協助判斷。 最後,根據「或」潛在多元語義引發的複雜語義理解結果,提出教科書編寫者和科學教師唯有意識到描述邏輯語義關係的詞彙選擇和語法之重要性和必要性,運用其他相關語言資源和教學釋讀策略,方能增進學生對事件之間邏輯關係有更清晰的判斷,對科學概念有更全面、完整的理解。Item 中華民國科學教育發展實況與展望(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1989-01-??) 趙金邦; 李田英; 楊文金Item 九年級學生科學寫作與學習成就之探討-以「溫度與熱」為例(2005) 王金泉; Chin-Chuan Wang本研究旨在以「系統功能語言」(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為分析工具,分析學生觀看「溫度與熱」影片(約三分鐘)後所寫的科學寫作成品,藉以了解學生在科學寫作的表現上與學生學習成就的相關性,研究結果可提供科學教師作為科學教學活動之參考。本研究以35位台北市立某公立國中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的工具包括「溫度與熱」的影片、科學寫作學習單。以描述性統計及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學生科學寫作作品中各個向度及其與國文科、自然科學習成就之間的相關性。研究結果顯示: 一、自然科與國文科學習成就越高的學生,在字數、內容詞數、小句數、一般詞數、科學詞數、物質過程詞數等寫作「量」方面的表現皆會越多。 二、自然科與國文科學習成就越高的學生,在科學解釋句數寫作「量」方面的表現會越多。 三、小句最高等級不論在與自然科學習成就相關方面或與國文科學習成就相關方面,皆達顯著相關,顯示成就越高的學生,在進行科學寫作時,會使用越多的小句來描述觀察或解釋。 四、自然科與國文科學習成就越高的學生,在進行科學寫作時,正確科學解釋句數方面的表現會越多。 五、學生在進行對現象做解釋的科學寫作時,除了句子深度外,各個向度與自然科以及國文科學習成就皆達顯著正相關。顯示自然科或國文科學習成就較高的學生在對現象做解釋時,各方面的表現也都會比較好。Item 九年級學生閱讀感應起電圖示理解情形之研究(2007) 林美秀; LIN MEI SHIN摘要 根據視覺語法的觀點,本研究探討國三學生閱讀「感應起電」示意圖之讀圖理解表現情形,並分析性別與學習成就的效應,與學生讀圖文的習慣和偏好。 研究設計採調查研究和晤談兩部分。根據視覺語法中「敘述性結構」與「概念性結構」的「動作者」、「過程」、「目標」、「屬性」、「載體」等面向發展「感應起電讀圖理解測驗」,其重測信度為0.7,α係數為0.77。並發展「讀圖文習慣問卷」以及「讀圖歷程問卷」。研究對象為台北市某市立國中九年級72位學生,分別施以上述測驗,並以ANOVA等統計進行資料分析。晤談另外分層抽取12位學生參與訪談,以深入瞭解其圖形理解情形。研究發現如下: 一、不同學習成就學生在示意圖的「敘述性結構」與「概念性結構」理解上有顯著差異;差異的主要來源是「敘述性結構」中的「動作者」、「過程」、「目標」等面向,以及「概念性結構」中的「屬性」面向。此外,在「載體」面向方面,性別和學習成就間有顯著交互作用。 二、讀圖歷程方面,大部分學生以閱讀圖片標題為主,整張圖以Z字型方式閱讀;就圖中四部份則是以直線形由下而上方式閱讀,先閱讀文字接著再看圖。 三、在讀圖習慣與偏好方面,學生一致認為圖片具有輔助文字理解的功能,而高學習成就學生,偏好表格與流程圖等圖形表徵,中、低學習成就學生則偏好照片式的圖片,另外低成就學生也喜歡分解圖和掛圖式的圖形。針對不同特質學生給予不同表徵圖形的教學似有必要。 四、晤談結果顯示學生對圖形中的各成分的解讀存有另有概念;對於色彩模態、版面配置學生亦提供其想法。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對不同學習成就學生讀圖情形提出討論與建議。Item 五年級與六年級學生對「槓桿」之想法類型探討(2009) 戴文雄; WEN-HSIUNG TAI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探討五、六年級學生對於「槓桿」的想法類型,藉由「槓桿原理之理解問卷」、「槓桿之判定問卷」的半開放式紙筆測驗,以及半結構式晤談來了解學生對於槓桿原理的理解情形,並歸納其對於槓桿的想法類型。研究對象分別為國小五、六年級學生各136人與133人,合計269人。研究發現如下: (1)六年級學生對「槓桿定義、轉動概念、轉動條件、名詞理解及效果判定」的理解,表現皆顯著優於五年級學生。 (2)五、六年級學生對於槓桿的判定,在第一類槓桿的表現並無顯著差異; 在非槓桿物體、第二和三類槓桿的表現,六年級學生顯著優於五年級學生。 (3)學生對槓桿之想法類型包括:外觀、施力、支撐、擺動、省力、類蹺蹺 板、三點共存、轉動八種類型。五年級學生常以施力、支撐、擺動的想法來判定槓桿,而六年級學生常以三點共存的想法來判定槓桿。Item 以文件探勘法比較國內外學者在論證相關研究上的差異(2015) 姚永宏; Yao, Yong-Hong科學論證是科學教育研究的核心議題之一,近年來與科學論證相關研究的文獻數量大量增長,顯示其重要性與日俱增。本研究併用文件探勘法(text-mining)以及傳統文獻分析方法針對Web of Science (WoS)的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SCI)中論證相關研究文獻進行分類,找出論證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主題,並比較國內外科學教育學者在論證研究主題上的差異。本研究自Chemistry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CERP)、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IJS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JRST)、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RSE)、Science& Education (S&E) 與Science Education (SE)等六個在科學教育領域具代表性的電子期刊資料庫搜尋從1965年至2014年止共279篇論證文獻資料進行分析。分析結果顯示,論證研究領域可分為九大主題,包括「以論證能力作為科學教育課程目標」、「科學建模與論證品質」、「以論證增進科學學習成效」、「論證過程的科學語言或對話模式」、「論證時同儕互動」、「探究實驗與論證」、「小組討論如何影響論證」、「社會性科學議題中的論證」,以及「論證與態度的關係」等九類研究主題之相關研究。比對文件探勘與專家分類的一致性為0.86,顯示其具有好的一致性。此外,國外學者的研究以數量來看前三名依序為「以論證增進科學學習成效」、「社會性科學議題中的論證」、「以論證能力作為科學教育課程目標」,國內學者發表數量的前三名依序為「社會性科學議題中的論證」、「科學建模與論證品質」、「以論證增進科學學習成效」。整體而言,相較於所有國家學者的研究數量,國內科學教育研究學者在科學論證領域之比例(3.9%)比所有主題研究發表的平均比例(2.2%)高將近一倍。然而國內學者在「論證過程的科學語言或對話模式」、「論證時同儕互動」、「小組討論如何影響論證」等三個主題的研究發表則相對較為缺乏。本研究之結果可以做為國內科學教育學者未來從事科學論證相關研究時的參考。Item 以系統功能語法觀點分析學生科學寫作及其與學生學術成就之相關研究(2005) 陳幸萱; Hsing-Hsuan Chen根據系統功能語法的觀點,本研究旨在探討學生在觀看科學實驗影片後之科學寫作,進而探查其與學生學科學習成就之相關。 研究的對象為某台北市立40位高中生。讓學生在觀看自行研發之浮沈實驗影片後進行科學寫作,並收集學生國文科、自然科以及物理科學習成就等資料。科學寫作內容以及物性分析為主,並將量化後資料以敘述統計、Pearson相關等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如下: 一、學生寫作中,觀察小句數多於推論小句數,級轉移比例為34%, 環境成份比例為12%,物質過程的使用次數最高,詞彙密度平均 值為3.35,其中科學內容詞比例占35%。 二、科學寫作中的環境成份、科學推論、詞彙密度、小句深度僅與物 理學習成就達顯著相關。 三、科學寫作中的迷思推論數量、詞組深度僅與國文學測達顯著相 關。 四、級轉移小句、一般小句均與學科學習成就有顯著相關,唯物理學 習成就與級轉移小句數的相關大於其與一般小句數的相關。 最後,根據上述的研究發現討論其於科學教學的意涵,並對後續研究提出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