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梁一萍"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0 of 50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2024 : 未來國際島
    (臺師大出版中心, 2013-01-01) 賀安娟; 梁一萍; 王晴薇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三種美國文學]
    (2000/08-2001/10) 梁一萍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三種美國文學]
    (2001/08-2003/01) 梁一萍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北美原住民文學與文化研究---匯勘歷史、再現與詩學-消失的印地安
    (2007/08-2008/07) 梁一萍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印地安抗爭:席爾柯<亡者曆書>中的女性主義地理
    (2007) 謝宜玲
    本文探討席爾科小說《亡者曆書》中的另類地理學。研究方向由女性主義地理學此一解構傳統地理及提倡流動地理的學科角度出發,檢驗席爾科對邊界及空間的概念,並討論其與女性主義地理學的相似性。受到拉古納(Laguna Pueblo)文化的影響,席爾科所提出的無邊界空間(borderless space)深植於部族母系制(tribal matriarchy)的包容性,流動性與異質性。此女性部族空間觀在《亡者曆書》中具體呈現。利用小說的卷頭地圖,結構及情節,席爾科將印地安抗爭安置於開放空間中,同時預言一個超越父權掌控的母系第五世界。 本文包含四部分。第一章介紹席爾科及女性主義地理學。簡介的重點放在吉莉恩‧蘿絲(Gillian Rose)、琳達‧麥道威爾(Linda McDowell)、葛洛莉‧安茶朵(Gloria Anzaldúa)及露西‧伊瑞葛來(Luce Irigaray)這四位對傳統地理學提出重要批判的學者。第二章首先介紹大衛‧哈維(David Harvey)、亨利•列維布(Henri Levebvre)及愛德華•索雅(Edward W. Soja)這三位近代地理學者。除了將他們的主張與女性地理學者做一比較外,並歸納出上列學者與席爾科的關聯。文章接著探討席爾科在自傳類散文及訪談中所傳達的邊界與空間概念。相較於基進及女性主義地理學,席爾科的另類空間觀呼應了無邊界空間的概念,但更強調邊界地帶(borderland)。第三章討論席爾科的另類地理學如何呈現在《亡者曆書》中。文章闡明小說的卷頭地圖描繪了無疆界的女性空間,小說的結構暗示了跨國界的部族主義,而小說的情節則預言了一個母系的烏托邦。第四章歸結全文,重申席爾科在小說中顛覆了西方地理學的父權傳統,並創造了一個女性部族空間。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原住民、文學與跨界研究---以北美為場域-北美原住民跨國敘事(II-I)
    (2009/08-2010/07) 梁一萍
    北美原住民文學向以返家為其主宗,自一九六零年代原住民文學復興,四十年來, 返鄉向為主調,證諸莫馬戴、威爾區、席爾珂與維茲諾,四大家皆以返鄉為其情節重 點與創作重心。晚近論者指出北美原住民文學的新方向為跨國敘事,以一九九年席爾 珂的《沙丘花園》與二零零零年威爾區的《奔鹿的心歌》為其代表。 北美原住民文學的跨國轉向非始於今日,從地理大發現的角度來看,歐洲人跨越大 西洋來到北美洲,應為近代以來最大的跨國/跨洲遷移,其後非洲奴隸、歐洲移民、墨 美偷渡客、亞洲勞工陸續往返北美洲,形成近代以來綢密又頻繁的跨國/跨洲人口遷移 場域,有趣的是,其中似乎少有北美原住民離鄉背景遠走他方。 席爾珂與威爾區想像北美原住民啟程赴歐,一方面偏離原住民文學的返鄉主調,另 一方面翻轉歐洲地理大發現的路徑,當北美原住民來到歐洲,發生什麼事?北美原住 民為什麼要來歐洲?除了歐洲,原住民還去其它地方嗎? 本計劃擬以兩年時間研讀當代北美原住民跨國敘事,第一年以席爾珂與威爾區為 主,比較《沙丘花園》與《奔鹿的心歌》;第二年以維茲諾為主,探討維氏的跨國想像, 包括場景設在中國的《自由搗蛋鬼》(1988)、在英國的《哥倫布傳人》(1999)與在日本 的《廣島舞妓》(2003) 。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另類救世主:席爾柯《沙丘花園》中的原住民靈性
    (2005) 王靖賢; Wang, Ching-hsien
    本論文探討席爾柯小說《沙丘花園》所呈現之另類救世主。 藉由探討基督教與北美原住民宗教的相互關係,以及介紹席爾柯如何利用十九世紀的鬼舞運動(Ghost Dance Movement)來為受殖民統治的原住民發聲,透過小說裡的沙丘蜥蜴姐妹(Sand Lizard girls)與Hattie重申了原住民靈性的完整性,本論文主張另類救世主不但滿足了基督再臨的預言,同時也為她們帶了重生與救贖。渴求拯救的需要是普遍的,只是救世主是因人而異的。 當傳統的基督教教義變成太狹礙無法再提供救贖,人們需要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另類救世主。透過Indigo、鹽巴姐姐(Sister Salt)、快捷祖母(Grandmother Fleet)與Hattie如何抗拒正統以及如何不斷地尋找生命中平衡與和諧,席爾柯證明靈性的成熟完善是有可能的。《沙丘花園》中的另類救世主指引出了一條脫離迷惑通往心靈完整的道路。 本論文包含四章。首章介紹傷膝屠殺事件(Wounded Knee Massacre)與鬼舞運動的歷史,並且探討基督教與原住民宗教的關係。 第二章檢視了文中的白人角色。以摩尼根二元論為基礎,討論Edward與Susan的極端,以及Hattie如何能跨越疆界得到救贖。 第三章首先以快捷祖母例探討原住民靈性文化的傳統。接著探討鹽巴姐姐與Indigo與基督教的接觸,以及她們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另類救主。同時做為出發點與終點,沙丘中的花園象徵了她們最後達到了靈性上的完整。在找到平衡的同時,她們了解到了生命的意義為何。末章扼要重申本文主旨做為總結。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另類製圖學:《橘子回歸線》中的第三空間與變形
    (2004) 潘旻俐; Min-li, Pan
    本論文探索山本凱倫小說《橘子回歸線》所呈現之另類製圖學。 藉由Arcangel 及Rafaela兩個角色與可移動的橘子回歸線(Tropic of Orange)及洛杉磯地理變形的關聯,本論文主張《橘子回歸線》體現了另類的製圖學。換言之,山本藉由鬆動北回歸線,使其流動化,導致洛城地理變化而塑造了將洛城重新繪製加以變形的另類製圖學。在眾多洛城研究方法中,我採用Edward W. Soja的「第三空間」(Thirdspace)概念及其洛杉磯作為後現代都市文根基之研究計劃作為理論架構。此外,本文經由Marina Warner所著之<>所探討之文學「變形」(metamorphosis)傳統與 Soja的「第三空間」企圖將地理空間上的流動性與文學史上之變形傳統做一連結,探求《橘子回歸線》中以另類製圖學所呈現之洛城與其亞墨移民故事。 第二章的主軸圍繞在擁有墨裔美國人身分的Arcangel,藉由魔幻寫實主義角度探討此角色與Soja「第三空間」的對話關係。 藉由檢視隱涵在Arcangel的魔幻寫實實踐即其「 阿 列 夫 」 視野( Aleph vision)與魔幻寫實的身分,本文主張由正義(justice)與多元性(multiplicity)組成的「第三空間」由此產生。換言之,Arcangel的「 阿 列 夫 」 視野( Aleph vision)中所呈現的空間與其轉化性(transformative)移民遷徙之旅宣示了魔幻寫實主義式的空間作為「第三空間」的可能性。第三章主要探求小說中對於另一主角, Rafaela,「變形」(metamorphosis)為蛇之情節處理。不同於主張此小說之母性論述(maternal narrative)即是阿茲提克本土主義(Aztec Nativism)的解讀方式,我提出山本在另類地理學的脈絡中對於「變形」(metamorphosis)的運用不只是遵從此文學傳統的表現,更是一種易變性(mutability)與多元性( multiplicity)特色的展現。本章闡明Rafaela的變形為蛇藉由文學的變形傳統實則呈現另類的母國/母親形象。末章除了剖析Bobby的泛太平洋族裔身分之於拓展《橘子回歸線》原本南北為主軸視野的重要性以外,強調小說結尾Bobby鬆手捨棄橘子回歸線的動作象徵由疆界(border)而生之差異分裂已被一個無疆界無分野的未來(a borderless future)取代。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科會人文處外文學門遴選學者參與國際學會年會---補助出席美國研究學會2010年會(American Studies Association, ASA)
    (2010/10-2010/12) 梁一萍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科會外文學門遴選學者參與國際學會年會-補助出席美國研究學會2009年會〈American Studies Association, ASA〉
    (2009/10-2009/12) 梁一萍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科會補助外文學者參與國際學會年會---補助出席美國研究學會(American Studies Association, ASA)2006年會
    (2006/09-2006/12) 梁一萍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夜地誌異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5-01-01) 梁一萍
    當代抗爭以邊緣反寫中心,蔚為風潮,如同抗殖民論者瑞埃(Amit Rai)所言:「如果我們確知,底層人民不能發言,我們能肯定她們的鬼也不說話嗎?尤其當〔我們了解〕,抗殖民理論似乎就是鬼魅論述的再現」(91)。 由此觀知,《寵兒》(Beloved, 1987)以降,鬼魅再現成為文學抗爭的利器。如張淑麗(2003)指出,《寵兒》、《沒肉可吃的日子》(Meatless Days, 1989)、和《我母親的自傳》(The Autobiography of My Mother, 1996)等抗殖民作家擅以母女鬼魅再現歷史傷痛。如果張氏將重心放在母女鬼魅,本文鎖定北美原住民作家,具恰若基(Cherokee)、恰克陶(Choctaw)與愛爾蘭混血背景的歐溫斯(Louis Owens)其小說《夜地》(Nightland, 1996),企圖探討其中的原民鬼魅再現。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大地之聲:戴安葛蘭西<石心>中的再現
    (2006) 吳燕芬; Yen-fen Wu
    由於路易斯和克拉克探險二百週年的國家慶祝,黛安•葛蘭西(Diane Glancy)被激勵穿越時空回到過去,進入大西部再訪莎卡嘉薇亞(Sacajawea)—一個陪同了路易斯和克拉克前往太平洋著名的探險「歷史之謎」人物。由於莎卡嘉薇亞神話性的地位十分誘人,她的故事已經被傳述和再述多次。 此篇論文試圖研究葛蘭西對於莎卡嘉薇亞的想像敘事,研究她在作品「石心」中如何運用第二人稱敘事及原民口述傳統相關的形式策略(formal strategies)來再現莎卡嘉薇亞。研究角度是從再現出發,探索葛蘭西所運用的寫作策略,主張作者運用「歷史的想像再評價」將「內容」和「形式」結合。 研究分為三個部分。第一章檢視再現議題,援引過霍爾(Stuart Hall)關於再現的探討,尤其是他者文化再現的部份,試圖勾勒葛蘭西重寫和再現莎卡嘉薇亞的重要性。第二章處理葛蘭西「石心」中的再現方法,包括了第二人稱敘事和並置手法。試圖證明「內容」和「形式」是緊密結合的,並進一步闡明這兩種寫作方法的運用與葛蘭西關心的主題密切相關。第三章企圖將葛蘭西「石心」的寫作策略和原民口述傳統作聯結,探討小說中第二人稱敘事和其他形式的寫作策略,如斜體字和複合字的使用與原民口述傳統的關係。主張葛蘭西的寫作反映出口述傳統,同時也探討小說中多種聲音(many voices)的呈現,企圖證明大地(the land)在此本小說佔有重要性的地位。整體來說,此篇論文強調內容和形式的相互關係,探索小說中的對話性和口述傳統,並呈現小說中投映原民世界觀以大地為基礎的語言。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系列座談 
    (臺灣大學婦女研究室, 2004-01-01) 林芳玫講; 劉毓秀; 張小虹; 趙彥寧; 顧燕翎; 莊子秀; 梁一萍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安‧瑞德克麗芙《義大利人》之厭棄女人探究
    (2010) 鍾宜廷; Chung Yi-ting
    本篇論文旨在探討安‧瑞德克麗芙作品《義大利人》中的厭棄女人。採用法國女性主義學家茱莉亞‧克里斯多娃的「厭棄」理論來分析誌異小說中的女性角色,不難發現女性多被刻板地塑造成落難少女或邪惡母親,兩者分別代表厭棄理論中的兩種極端。但瑞德克麗芙身為女性誌異小說的先驅率先打破傳統,刻畫跳脫性別窠臼、具有自我意識的女主角,卻又巧妙地不致違背十八世紀末期的保守風氣。以瑞德克麗芙對誌異女性開創性的描寫為基礎,本文試加以說明,傳統厭棄女人如忍辱負重的貞潔淑女或野心勃勃的女性家長都未能擺脫父權意識的束縛;唯有融合厭棄理論中兩種極端特質、認同自我的女主角才有可能真正跨越性別疆界,為女性爭取更多的自主權。儘管就理論上來說,厭棄者無法取得主體的地位,瑞德克麗芙在她的誌異想像中,為受困於男性霸權的女性開創出有限卻真正屬於自我的空間。 全文共分成五章。第一章為緒論,介紹女性誌異小說的傳統、《義大利人》文本及其相關批評、以及克里斯多娃的「厭棄」理論。第二章討論見斥的厭棄女人:舉止合宜的有德女子終生屈從於歧視女性的社會規範,放棄了追求自由的機會。第三章探討踰越的厭棄女人:被妖魔化的女性家長試圖奪取男性權威卻反過來鞏固了父權體制。第四章分析結合厭棄理論雙重特質的新女性:她們積極卻不激進的態度才能幫助女性在不利的環境中獲取最大的自主權。第五章是結論,總述全文重點,兼論瑞德克麗芙身為具備自我意識的女性作家對文壇的貢獻。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封閉之外
    (文學臺灣雜誌社, 2001-04-01) 梁一萍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尋找家園: 論湯馬斯金恩之<<草長青, 水長流>>中的返鄉政治
    (2006) 羅凱菱; Kailing Lo
    中文摘要 本論文探討湯馬斯˙金恩小說<<草長青,水長流>>所呈現的返鄉政治。返鄉對於北美原住民來說是一項很重要的議題,多數北美原住民小說著重於描寫主角們因返鄉回到保留區(reservation)而感到滿足,進而從祖先的土地中得到重生和救贖。然而,家是一個概念性(notional)的定位(positioning),而非地理性(geographical)的實體(essence)。本論文企圖探討在原住民「回家」之後,受到殖民和部落兩者間文化的限制、利益衝突和影響,還有返鄉者主觀的認同,家會有什麼樣的改變?因此,「回家」可以視為身分認同型塑和家園再造的策略。金恩在小說<<草長青,水長流>>中描寫三個加拿大黑腳族(the Blackfoot)的年輕返鄉遊子(萊諾紅狗、查理張望的熊、艾波妲法蘭克)所遭遇的認同問題,呈現北美原住民社會在不同文化衝擊下發生認同危機,使返鄉遊子重新尋求家的意義、所在、和「在家感」(feeling at home)。 本論文共有五個章節。第一章呈現出論文的觀點、寫作動機、以及論述返鄉遊子和部落的連結,同時說明身分政治、社會文化及家園是互為指涉的過程,並說明後續章節的理論架構。第二章嘗試分析萊諾紅狗從土地和保留區為起點尋找家園,並提出部落土地象徵和儀式舉行(如小說中的太陽舞)為維繫族人之連結和喚起返鄉遊子對部落土地的嚮往渴望。第三章將閱讀查理張望的熊的跨國移民經驗,查理的跨國返鄉旅途瓦解美加國界對北美原住民行動的限制,並顛覆白人對原住民刻板印象。不啻是白人對原住民,亦或原住民對白人必須吸收各方影響,互相交融,表現文化流動性。也因此,查理最後視Blossom和Hollywood兩者為家。第四章則以部落女性代表艾波妲法蘭克創造不穩定的未來、流動、去領域化(deterritorialized)的家園,掙脫以往原住民女性在殖民統治和父權體制下所受到的傷害與束縛;另外,艾波塔的無性懷孕顛覆了傳統的家庭價值和觀念,原住民女性身體不再是西方殖民統治和父權慾望下的投射,本論文探討女性身體是反動、部落文化新生命的力量,女性身體並非簡單或單面向意識形態的產物,而是可從不同角度觀察,是原住民部落的新希望。第五章總結以上四章的討論,思考金恩在重新檢視「返鄉」的意義,為原住民文學中家園的尋找新的開展方向。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隔都到天堂:談辛西亞‧歐芝克之《披巾》、《普特梅賽兒故事集》與《微光世界繼承者》的家屋詩學
    (2010) 陳思穎; Siying Chen
    加斯東‧巴舍拉說「家屋就是我們的第一個宇宙,而且完全符合宇宙這個詞的各種意義」 。家,這一詞既迷人又使人困惑,可以說是「空間中的空間」。本論文試圖藉由猶太裔美國作家辛西亞‧歐芝克之三部作品,《披巾》、《普特梅賽兒故事集》與《微光世界繼承者》,探討「家屋詩學」,歐芝克在這三部作品中,企圖以女性觀點建造她的「猶太家屋」。 猶太文化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家庭中,而歐芝克作品中的多元語言背景、猶太歷史文化及猶太教的呈現,使得歐芝克的家屋充分顯現猶太性。家屋裡的希伯來文、波蘭文與意第希語,猶太家庭特有的裝飾,及住在家屋裡的人對猶太教的救贖想像,譜寫出一部美國猶太移民生活史。 本人認為歐芝克小說裡的家屋,作為維持猶太傳統的主要之地,可以說是一種表現空間,又可以說是人們私密的想像空間、隱身之處。 本論文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緒論」介紹本研究的主旨及研究方法,緊接在後的第一章「家在隔都—《披巾》」分析歐芝克的中篇小說《披巾》,猶太女人蘿莎․拉伯琳因二戰大屠殺失去家園,一條鍾愛的披巾使蘿莎超越時空的限制,成為她想像家園的媒介。在第二章「猶太媽媽與她的花園—《普特梅賽兒故事集》」,孤獨的路得․普特梅賽兒為了改革紐約市而創造女泥人,對愛與性的渴望引領她到一處奇幻天堂,這座夢想中的天堂之家,與聖經的花園景像相呼應。第三章「家在應許之地—《微光世界繼承者》」閱讀歐芝克的小說《微光世界繼承者》。這本小說中的家屋瀰漫一股疏離感,家屋彷彿與外面世界分離,而家屋內的猶太移民家庭(密維塞氏)在重建家園的過程中,房子裡的每一件物品、每一張相片及家具,都能使居住在家屋內的人產生家的歸屬感。最後一個部分「結論」,再次強調歐芝克的家屋因其展現猶太性,而成為表現空間,對於處在美國文化的歐芝克,家屋成為她展現猶太文化的想像空間。總括來說,透過空間詩學來閱讀《披巾》、《普特梅賽兒故事集》及《微光世界繼承者》這三部作品,本論文「從隔都到天堂」為歐芝克研究提出新觀點。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心中之地》想像的共同體與空間化的身分
    (2024) 宋品萱; Sung, Pin-Shuan
    本論文探討新加坡英語作者蕭維瓏的小說《心中之地》中瀰漫的漂泊感以及零散卻深沉的紮根感,並專注於新加坡所謂「心中之地」以及其居民的身份認同。 《心中之地》的故事情節圍繞著新加坡少年傅榮星展開,他住在新加坡的社會住宅,當地稱為組屋公寓。而小說名稱「心中之地」指的就是由組屋延伸向外所包含的生活範圍,包含小吃商圈、公園、郵局、停車場等。雖然男主角喜愛他所居住的社會住宅,但他同時也對自我的身分認同背負著強烈的焦慮和懷疑。我認為小說中所表現出的矛盾態度和揮之不去的焦慮反映了新加坡組屋居住者的複雜性。本論文共分四章,透過分析男主角的不安與依戀,探討主人翁和其居住空間之間的關係,並分析《心中之地》小說中所表現的情感的二元性。其一為探討男主角的不安情緒,我借用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體》,試圖爬梳組屋以及其周遭環境在新加坡人心中是否構成某種引起共鳴的圖像,以進一步釐清男主角在自我認同層面所感受的矛盾。其二我用列斐伏爾《空間的生產》中所論述的三種空間概念為基礎,分析傅榮星雖然對自己的新加坡國家身分表現感到焦慮,卻在組屋的生活中,對其居住的社會住宅產生依賴,甚至認同自己身為「心地人」(the heartlander)的身分。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接觸場域
    (2013/08-2014/07) 梁一萍
    本計畫從「接觸場域」(the contact zone)的角度,鎖定梅爾維爾的海洋小說,以南太平洋為場域,探討白人與原住民的「相遇」(encounter)。梅爾維爾在美國文學的經典地位固然無庸置疑,我們對他的了解似乎局限於《白鯨記》,不知其南太平洋小說乃《白鯨記》的暖身之作。本案從狹義而言,為梅爾維爾海洋小說的研究,然從廣義而言,可視為後殖民原住民「接觸場域」的延伸研究。
  • «
  • 1 (current)
  • 2
  • 3
  •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