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林雪美"
Now showing 1 - 20 of 5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中港溪河口地形不同時距的變動特性(2003) 彭佳偉河口位處海陸交界,潮汐、風浪與逕流等營力在此競逐,敏感的河口形態在不同時距具有不同的變動特性。本研究選擇台灣西北部潮汐主導型的沙質河口—中港溪河口為研究區域,藉由實地測量並配合研究期間各項營力資料的方式,分析突發事件前後和短期年內時距的河口地形變動特性,後者分別針對日內、月內與月間等時距加以探討;同時,利用地圖與歷年營力比對的途徑,釐清長期時距的河口地形變動特性。綜合研究成果,有以下幾點結論。 1) 潮汐主導型河口在突發事件期間,逕流營力會暫時主控河口地形的動態機制;而本研究的三個颱風個案皆顯示,右岸侵蝕、左岸堆積,且整體灘沙流失量超過增加量的特性。2) 日內的垂直堆沙變動具有時空差異,以冬季、臨海側灘沙堆積的效率最高;水平變動主要與兩岸的灘面形態有關,漲、落潮流在左岸灘面上的作用力最強。3) 月內變動具有大潮堆沙超過小潮的特性,但冬季沿岸漂沙量的增加造成大、小潮的前後時序在右岸成為地形變動的關鍵。4) 由於冬季沿岸漂沙與夏季逕流營力的干擾,潮汐在月間地形變動的影響力降低;冬季堆積作用旺盛,一年之內可回復30%的堆沙,夏季的降雨事件則造成5月至10月間地形波動的現象。5) 長期時距以堆積、向外擴張為主,近30年來尤其明顯,但右岸河口沙洲仍存有侵蝕和堆積互現的變動特性;沙洲受洪水沖毀的界檻值為300公釐單日降雨量及500CMS日逕流量,回復週期約3-4年。 在一個潮汐主導的環境裡,中港溪河口地形的變動特性與人為活動的因子關係甚微,潮汐起沙、堆積的過程持續進行,風浪、逕流營力與沿岸漂沙間侵、淤作用的強弱差異則影響了潮汐營力在河口的作用效能。研究成果可提供政府或民間在河口地區進行規劃、開發時的參考依據。Item 中港溪河口地形短期不同時距變動特性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 2004-09-01) 彭佳偉; 林雪美; 沈淑敏Item 中港溪河口地形短期變動之研究(2003-09-06) 彭佳偉; 林雪美; 沈淑敏Item 北海岸海灘安全性之地形動力學研究(2005) 湯凱齡; Tang, Kai-Lin根據美國、巴西與澳洲長期的研究顯示:約90%的溺水原因是裂流,台灣每年約有200人死於溺水意外(2004年觀光局統計),其中15%為海濱溺水,但溺水原因的相關研究則少。北海岸海灘是距離大台北都會區最近的美麗沙灘,每年吸引眾多的遊客,海灘安全性的評估可說是非常重要,因此本研究以北海岸為研究區,探討其遊憩空間的安全性。 本研究應用Wright and Short(1984)所提出的海灘地形動力分類方法,依長期航照判讀、年內海灘實測與突發事件前後海灘實測,將北海岸海灘分類;再運用各項北海岸海陸象營力數值,找出海灘類型與指標性營力之間的關係;接著使用海灘安全性評分指標,為北海岸海灘安全性評分,並標出研究所得的裂流較常出現的位置;最後利用上述評分與海陸象營力指標,找出北海岸海灘的最適遊憩時空間。得到的結果歸納如下:1.北海岸海灘在夏半年多為中間偏反射型,冬半年多為中間偏消散型。2.北海岸海灘類型與北海岸海灘該地陸象風速呈現正相關。3.白沙灣海灘的最適開放空間為海灣最東側,海灘入口區東側(第5區)中寬廣的沙洲上;金山海灘的最適開放空間為海灣最東側,靠近磺港防波堤(第6區)中寬廣的沙洲上。4.白沙灣海灘夏半年平常狀況的日子是安全的;冬半年11、12與2月有一半以上的天數海灘呈現消散型,危險性評分有8分,是一高危險性的海灘,不適宜開放,其它的月份海水浴場經營者仍須特別注意海灘的狀況,當觀察到裂流時,需特別廣播警告遊客,當風速>2.5m/s時,海水浴場經營者應視當時海灘情況考慮是否關閉。5.金山海灘夏半年平常狀況的日子是安全的;冬半年10-3月不適宜開放。Item 區域災害系統評估不同空間尺度之災害風險研究 - 以臺灣臺東縣坡地環境為例(2013) 洪政耀; Hung, Cheng-Yao災害是人類資源經營系統與自然環境間交互作用的產物。世界銀行指出臺灣曝露於三種自然災害下之人口與面積均為世界之冠。在臺灣,過去十年來自然現象所導致的災害損失逐年上升,因此深入了解災害發生的原因有其必要性,且藉由了解災害發生之因,落實有效的預備、減災措施,可將災害損失降低。首先,需收集並確認災害的點位、分析災害的孕災環境因素以推估相鄰的環境特性,找出環境敏感地帶。再者,災害對於居民會產生多大的風險程度,並不只能考慮孕災環境與致災因子可能造成的威脅,還必須考慮承災體的曝露與脆弱程度,這扮演著相當關鍵的角色。近年來,國內外整合型災害研究日漸盛行,其研究成果常將國家尺度指標直接應用至地方縣市尺度評估,因此無法突顯區域特性,掩蓋次國家尺度等級之變化,成果難以深入了解災害風險之因。故本研究欲整合坡地災害兩大類群研究的風險評估,並考量不同空間尺度所需選擇指標不同之問題。目的就是以區域災害系統論,提供一個了解人與環境之間互動的有利分析方式,並結合GIS平臺以空間化的方式展現其成果。 孕災環境敏感度部分,本研究採用坡度、高程、坡向、地質、邊坡縱向曲率與橫向曲率、土地利用、河流距離、斷層距離、道路距離、NDVI,共11項指標,以及各種降雨型態指標評估致災因子。結果發現,不同地區因為環境的特性不同,影響塊體崩壞潛在因子的重要程度將會有所不同,但NDVI與坡度二者指標不受空間尺度與區域塊體崩壞特性影響,適用各種大小尺度範圍。 在承災體曝露量與脆弱度部分,本研究將建物、道路與耕作地做為承災體曝露之型態;脆弱度部分選用低收入戶、身心障礙人口、離婚與喪偶率、教育程度、扶養比、醫療資源、聯外道路、人口密度等適合地方至全國尺度之指標,以及評估最小尺度個體、村落適應能力之災害識覺與調適行為。結果發現,大尺度縣市評估難以準確評估各鄉、各部落的脆弱程度。 在風險評估方面,本研究將極端現象影響下的自然危害程度、承災體曝露量,以及承災體脆弱程度標準化,加總平均得到範圍介於0-1之間的風險值。整體而言,不同空間尺度的分析成果確實不同,以大尺度評估容易掩蓋小尺度的區域特性。以三鄉尺度評估結果來看,海端鄉應是風險最高地區,金峰鄉與大武鄉互有高低。事實上並非如此,大武鄉因區域面積小,易受大尺度均化影響,而忽略其風險程度。實際上若以村尺度而言,大武鄉大鳥村的風險值與海端鄉利稻村相當。最後,本研究發現若大小空間尺度的劃分一致(如以主流域做為劃分),則鄉與村區域特性相近,風險變化之間的差異小,若不一致則反之。故在進行災害研究時,若未重視不空間尺度與區域特性之差異,其風險結果將會嚴重偏離災害的真實性,難以探究災害之因。 本研究提出的概念是地理學者長期關注的人地互動關係,概念的重新詮釋,以及透過GIS的應用,表現區域災害風險在空間與時間的變化性,對於學科未來在災害管理上能有重大的貢獻。整合自然與人文的概念角度出發,對於中央政府由在地思考擬定合適的防災政策、規劃都具有實質的應用價值。Item 原住民族科學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學實施之研究---以新竹縣尖石鄉及五峰鄉為合作對象(II)(2010/08-2011/07) 汪明輝; 林雪美; 沈淑敏; 張國楨; 許民陽Item 原住民族科學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學實施之研究---以新竹縣尖石鄉及五峰鄉為合作對象(II)(2010/08-2011/07) 汪明輝; 林雪美; 沈淑敏; 張國楨; 許民陽Item 原住民族科學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學實施之研究---以新竹縣尖石鄉及五峰鄉為合作對象(II)(2010/08-2011/07) 汪明輝; 林雪美; 沈淑敏; 張國楨; 許民陽Item 原住民族科學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學實施之研究--以新竹縣尖石鄉及五峰鄉為合作對象( IV )(2012/08-2013/07) 汪明輝; 沈淑敏; 林雪美; 許民陽; 張國楨Item 原住民族科學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學實施之研究--以新竹縣尖石鄉及五峰鄉為合作對象( IV )(2012/08-2013/07) 汪明輝; 沈淑敏; 林雪美; 許民陽; 張國楨Item 原住民族科學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學實施之研究─以新竹縣尖石鄉及五峰鄉為合作對象( III )(2011/08-2012/07) 汪明輝; 許民陽; 林雪美; 沈淑敏; 張國楨Item 原住民族科學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學實施之研究─以新竹縣尖石鄉及五峰鄉為合作對象( III )(2011/08-2012/07) 汪明輝; 許民陽; 林雪美; 沈淑敏; 張國楨Item 原住民族科學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學實施之研究─以新竹縣尖石鄉及五峰鄉為合作對象( III )(2011/08-2012/07) 汪明輝; 許民陽; 林雪美; 沈淑敏; 張國楨Item 台東海岸地形資料庫建置計畫(經濟部水利署第八河川局, 2003-01-01) 沈淑敏; 張國楨; 林雪美; 林蕉美; 洪佩鈺; 陳俊凱; 吳建廷Item 地震災害防災教育師資培育計畫(2003/02-2003/12) 林雪美; 沈淑敏Item 大阿里山地景之美(交通部觀光局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2004-01-01) 沈淑敏; 林雪美; 張瑞津; 湯凱齡; 林蕉美; 洪佩鈺; 周稟珊; 劉盈劭Item 宜蘭冬山河流域洪患特性變遷與居民洪患識覺之研究(2011) 羅煒婷; Wei-Ting Lo災害識覺自1940年代起成為災害研究新觀點,近年來更將其納入風險評估中脆弱性指標之一。因此,本文從識覺觀點出發,以宜蘭冬山河流域為例,探討居民的洪患識覺及調適行為之時空變遷及其脆弱性。 首先,本文蒐集1961-2010年洪患案例歸納其時空變遷及成因特性,再根據洪患頻度差異選擇上、中、下游各一村,採年齡分層隨機抽樣75位居民,以半結構式訪談,輔以描述性統計,探究居民洪患識覺及調適行為的時空差異,並從中了解洪患脆弱性及其變遷;最後,將歸納出的脆弱因子進一步評估,以了解未來洪患風險的空間差異,進而提出防災管理之因應建議。 本文研究結果如下:1.冬山河流域洪患特性變遷呈現複雜性與變動性,長期而言洪患頻度略為增加,發生時間主要為8-10月,空間分布早期為大範圍積淹,自冬山河整治後(1982年)改集中於中下游低窪地區;1991年代起則轉為零星多變,2008年以來中下游地區又開始出現大面積積淹;災因1980年代前多為天然因子所致,後期則以人為及天然因子共同影響。2.居民洪患識覺差異主要展現在嚴重識覺及再發生識覺,越下游深刻比例越高。3.居民洪患調適行為無明顯空間差異,皆以預警後發布行為、即時行為較多,災後積極減災者比例少。4.洪患識覺變遷中,以再發生識覺較不深刻;洪患調適行為變遷則以預警發佈後、即時行為較明顯,災後多數居民並無進一步積極減災。5.洪患脆弱性變遷展現於社經條件(家戶結構、災損特性、住屋結構)、識覺行為、社會資源(資訊取得、社區網絡)以及政府管理(資源及支援)各項。6.根據洪患脆弱性評估,社經條件層面,在個人差異上可得知武淵村以獨居人口、身心障礙者比例最高,錦眾村則以一樓住屋結構及老幼人口比例為最,丸山村則以不識字比例最多;就社群差異而言,洪患識覺最為脆弱為丸山村,積極減災行為最為脆弱為丸山及錦眾村;再者,政府管理層面則以武淵和錦眾村在即時支援方面最為脆弱。Item 宜蘭地區海岸環境永續規劃與管理(中華民國工程環境學會會刊委員會, 2011-07-01) 王文誠; 林雪美本研究從釐清宜蘭海岸的現況課題並探討其根源,在永續發展視角下,提出改善與發展策略建議,提供相關單位在對於當前政策調整與未來規劃參考的行動方案。本研究透過策略規劃方法,就資源的永續使用、維繫生物的多樣性、加強自然災害的防護、強化海岸廢棄物控制、合理統理經濟發展、提升海岸社區福祉、整合使用類型等多項行動與理念為基礎,透過2009至2011年間所持續進行的實地田野調查、開放空間會議、諮詢焦點座談、以及針對社區的面對面訪談等,歸納並轉譯宜蘭海岸現況與面臨課題,就宜蘭海岸地區推動有利於海岸與水環境、廢棄物減量、生態化工業區、和綠色社區等議題為例,提出宜蘭海岸地帶的永續發展具體目標與行動策略,邁向永續發展。Item 宜蘭縣大同鄉土地利用與邊坡崩塌之災害潛勢分析(2014) 李承玫邊坡崩塌為臺灣常見的塊體運動現象,若影響到人類的生命或財產,則為坡地災害。在特定時空下所產生的災害,其潛勢值可被計算,本研究以國土測繪中心的全國土地利用類型資料做為人類成災的條件,而自然條件為一地環境的背景要素,兩者交互作用下便可能產生災害,而其中的潛勢值便可計算出來,此為災害潛勢的概念。研究方法主要以現今在邊坡災害研究上普遍使用的羅吉斯迴歸,而研究區選定為土地利用類型多元和自然環境脆弱的宜蘭縣大同鄉。 本研究以地理學中的人地互動觀點去做串聯,先以大同鄉土地利用對邊坡崩塌的影響,是為「人」對「地」的影響,進行因子的篩選,得出土地利用類型、農作距離、道路距離此三項具影響力的因子;接著為「地」對「地」的作用,即自然條件對邊坡崩塌的影響,篩選出以下七項因子,為高程、坡度、坡向、地質、河道距離、一日最大降雨分級和年總雨量。前兩個步驟皆著重於「因子」對於「地」的影響評估,目的在於找出可以解釋造成邊坡崩塌的影響因子,然而若要評估其影響力的大小以得出災害潛勢值,需將篩選得出的土地利用因子與自然條件因子結合,最後將此十項因子合併進行單因子檢驗和羅吉斯迴歸的統計分析,刪除坡向和年總雨量此兩者不具解釋力的因子後,得出一解釋力68.3%的模型。本研究藉由統計方法來計算大同鄉土地利用與邊坡崩塌的潛勢值後,繪製出大同鄉的災害潛勢地圖,但此潛勢值與潛勢地圖需與實際現況配合,才能有效達到防災應用,因此最後以野外考察和居民訪談做一防災管理的探討,並希冀未來能持續投入研究以實際達到減災效果。Item 從生態旅遊觀點建構易觸型地景之永續指標及其評估-以野柳地質公園為例(2008) 林裕強; Yu-Chiang Lin國內外皆以推動設立地質公園為相關景點的永續發展方向,但是卻缺乏可以實際操作的理論與工具來確保地景朝向永續經營,尤其是對於易觸型地景而言,更應考量運用相關指標來進行管理。因此本文以理念相似但發展較為成熟的生態旅遊相關指標為基礎,補強人為壓力對地景的影響等向度,來建構易觸型地景之永續發展指標系統。不過目前仍缺乏人為活動對易觸型地景之衝擊等實證研究,因此本研究同時進行相關探討。本文並以野柳地質公園進行個案研究,除了協助該地區進一步釐清永續發展之議題外,也整合個案評估過程以及指標建立過程,提出易觸型地景之永續發展評估程序。 本研究永續指標初步指標系統以易觸型地景之特性為基礎,並參酌生態旅遊地評估架構來建立,之後透過德爾菲法及層級分析法獲致學者、官員、志工、居民及業者等32位專家之共識以決定最終系統與權重。系統共含三個層級,包括3個子系統、13個評估構面及61項指標。各子系統權重最高為「地景資源與觀光的關係(47.8)」,其次為「社區與地景資源的關係(33.7)」及「觀光與社區的關係(18.5)」;最高權重評估構面則為「地景遊憩承載壓力(15)」,此結果說明了地質公園在永續發展中最需考量的面向與重心,也符合世界地質公園的發展準則。 人為壓力對地景影響之部分,分別透過長時間尺度與短時間尺度來探討。長時間尺度之探討為透過比對已知年代岩石外表形貌與現況的差距推估,發現女王頭頸部平均後退速率約為每年2.3mm~2.5mm之間。短期後退速率則以實驗設計的方式將女王頭與對照組(自然營力)做後退速率比較,岩石樣點之速率測量則透過比對適當時間間隔的微觀尺度照片,並計算期間崩落砂粒數目;結果透過成對樣本t檢定發現女王頭樣點速率皆顯著大於對照組,這個速率的差異可以推論就是人為壓力所造成。 實地評估部分則將建構完成之指標系統與人為壓力評估結果交由各權益關係人,針對相關指標項目進行評估。整個指標系統將設計成地景資源(專家及管理人員)、社區(居民)及觀光(遊客)等三份涵蓋不同指標項目之問卷,地景資源問卷中並附加人為壓力對地景影響等摘要報告。評估結果顯示野柳地質公園整體加權評值為46.65分,屬於「潛在不永續發展」之狀態,進一步透過AMOEBA模型來檢視,最需加強的是「地景遊憩承載壓力」與「管理單位與社區的互動關係」兩個評估構面,權重達成百分比各只有29.6%與33.0%,已接近不永續發展的狀態,因此另外引用學者之理論來對管理者提供適當管理規劃之建議。 本研究並整合評估程序提出易觸型地景之永續評估8項步驟,研究成果提供了一套適當的管理工具,可供野柳及相關地質地形景點永續管理規劃上之參考。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