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林逸蓁"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第三張桌子的無限可能(2015) 林逸蓁; Lin, Yi-Jen有別於辦公桌、會議桌,以社員食堂、員工餐廳、交流休憩、與利害關係人互動的平台,或是展現企業文化與核心價值舞台,甚至更是為企業創造新的商業模式。不論表現的型態為何,只要是超越了食堂的傳統功能,本研究即定義為企業的「第三張桌子」。 設置「第三張桌子」的企業具有什麼共同的思維 ? 是什麼樣的原因,甘心樂意投資在這看似「可有可無」的設施上 ? 追求企業幸福的臺灣,又如何發展出專屬的「第三張桌子」幸福商業模式,將無形的幸福,轉為有形的價值 ? 本研究以圖文式呈現深入日本現場,匯集了軟銀 (SoftBank)、Pasona 人才顧問公司、隸屬於Toyota 集團的Terrance Tateshina 休憩所、Tanita 體脂肪計、樂敦製藥 (Rohto) 等 5 家指標性企業的邀訪,以及與第三張桌子的發展息息相關的 5 個組織單位,分別聚焦於人才吸引、餐桌文化、在地農業與資源整合等面向,從其提及的課題與挑戰。 針對企業的部分,以Osterwalder and Pigneur (2010) 的商業模式 九大要素架構為基礎,採用半結構式訪談的方式,對資歷十年以上的受訪者,進行平均 2 小時的深度訪談。透過內容分析及信度檢核,依商業模式九大因素,找出其共同考量,發現日本社員食堂已不再只是用餐休憩的空間, 而是進化為: 1. 顧客價值導向:首重空間氛圍、健康環保、獨一無二的價值 ,以及連結本業; 2. 善用既有資源:結合無形資源,透過每日必須的第三張桌子之非正式概念,不僅能滲透經營理念、價值觀等企業思維。除了使空間效率運用,也將服務對象從內部員工,擴及到員工家人、顧客或社區居民,有助於品牌知名度與認同度的提升,也是人才選用育留的重要平台; 3. 兼顧利害關係人的幸福與企業價值的提升 : 結合 Martin Seligman(2012) 所提倡的幸福五要素 PERMA,並同時為「組織成員」、「企業本身」與「社會整體」創造長期的價值,讓不同立場的利害關係人 ( 員工與家族、合作夥伴與家族、既有及潛在顧客、當地居民、投資人 ) 皆感到幸福。透過價值的創新,發展出能結合本業與相關周邊產業的新型態商業模式,有助於企業的轉型,進而提升企業價值。 綜合 10 個組織單位的研究結果,勾勒出第三張桌子在臺灣的商業模式雛形,並透過此商業模式, 架構跨產業的幸福價值圈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