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林育瑋"
Now showing 1 - 20 of 27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The Preparation of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in Taiwan(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8-10-??) 林育瑋本文旨在探討我國幼兒教師師資培育制度,尤其是幼稚園教師部份。本文首先回題幼兒教師師資培育的歷史,接著探討目前幼教師資培育的現況、及所呈現的重大問題。最後研究者提出幾項改進幼教師資培育的建議,以提供有關單位參考。Item 一位幼教教師同儕互動之自我敘說(2016) 陳淑惠; CHEN, SHU-HUI本研究旨在敘說身為教師的我與同儕互動的歷程,藉此探討同儕互動的酸甜苦辣、所遭遇的挑戰,以及面對這些挑戰之因應策略。 本研究採敘說研究的取向,以在幼兒園服務二十餘年的我為研究主體,自我敘說職涯歷程中與同儕在教學上與行政上互動的經驗點滴。期待藉由自我故事的敘說,重新認識自己,以從中得到成長與省思,俾使在教育專業的建構中蓄積前進的力量。同時藉由我的敘說讓大家知道我在同儕互動歷程中面對不同的挑戰時,我是如何去調適自己,如何與同儕溝通以及採取不同的因應策略。本研究主要資料來源為自己的教學日誌、省思札記以及與他人的非正式訪談。本自我敘說研究發現如下:(一)遇到與同儕理念不合時,我會以積極傾聽、包容與同理的態度主動與對方溝通問題。(二)在我與同儕之間的溝通與協調無法達成一致共識後,我不會刻意去碰觸彼此之間的相異點。(三)因為搭班對象頻繁更換,使我經常花費許多時間與對方磨合,但我會尊重她們不同的教學理念。(四)擔任主任行政工作時,我會以同理心主動調和教師與行政人員的立場差異,並盡可能給予同儕們較多的教學自主空間。 以前的我與同儕搭班時常忽略了事前與對方的相互瞭解與溝通,就容易在事事後產生許多心理疙瘩。現在的我認為,同儕的「衝突」對幼兒園教師來說是一個成長的機會,讓我重新檢視彼此的互動關係,反思自己的不足,並與對方重新取得共識與包容。藉由自我敘說,我分享我透過向對方坦露自己感受、同理對方、溝通與協調,進行同儕互動,以降低衝突之發生,共同促進教學理想的實踐。期待此研究可以提供幼教工作者的參考與啟發。Item 一所公立幼稚園教師成長團體發展歷程之個案研究(2006) 劉瀚文; Liu, Han-wen本研究主要是探討一個由教師自發力量形成的幼稚園教師成長團體的運作歷程,為瞭解團體發展歷程的全貌,本研究將採質性研究的方法來蒐集資料,探討教師成長團體形成的源由與運作歷程,以及在運作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經過將近三個學期的現場參與與資料蒐集,分析、歸納相關資料後,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在教師成長團體的形成源由有二:1、過去綠園在教師專業成長活動經驗的累積;2、園長為增進教師專業知能,進而促使教師成長團體的組成。 二、在成長團體運作歷程方面:1、本研究之教師成長團體所經歷之階段有:醞釀階段、嘗試階段、發展階段;2、成長團體運作的形式有:讀書會、主題中心、主題報告、問題導向;3、成長團體所討論的內容主要以課程、家長、教師、幼兒等四大議題為主。 三、教師成長團體在運作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為:行政事務的干擾、教師工作繁重、讀書會形式中閱讀不確實、團體中的討論僅止於分享層次。 四、教師成長團體所帶來的影響:提昇專業知能、促進專業交流、激發學習動力、增進教師對彼此與環境的瞭解以及產生團體的促動力量。 五、影響教師成長團體之因素:園長促發、行政力量的支持、行政事務的干擾、專家的協助、過去專業成長活動經驗的累積、由教師主導成長團體的發展、相同組織的團體成員。 根據研究發現,本研究針對研究對象、教育相關單位以及後續研究等,提出相關建議做為參考。Item 一般大學合格幼教教師生涯選擇之研究(2009) 劉凱瑋研究者對個人未來生涯選擇之遲疑,與觀察到同儕們於幼教職場中的現況後,興起探討幼教教師生涯的想法。由於近年來幼教教師面對公幼教職缺額少、私幼工作環境不佳等問題,可能影響其任教意願,但也發現不少幼教教師仍致力於幼教工作,因此哪些因素影響了合格幼教教師的生涯選擇是本研究關注的焦點。 每個人的生涯是由許多選擇所交織的結果,而每一次選擇都可能影響後續發展,因此本研究從合格幼教教師踏入幼教的原因開始探究,了解他們選擇修習教育學程、從事教職或離開教職原因,以了解合格幼教教師過去的生涯歷程如何促成了現在的發展。 目前探討幼教師資生的生涯選擇,以幼教系畢業生為對象,但缺乏一般大學合格幼教教師生涯選擇之研究。因此本研究以深度訪談、文件資料蒐集方式,探討一般大學修習幼教學程畢業生,取得合格教師資格後的生涯狀況及影響其生涯選擇的相關因素,研究結果如下: 1.一般大學合格幼教教師因師培階段前的背景,以及後來經歷職場之不 同,使其生涯發展呈現不同面貌,生涯選擇對個人意義也不一樣。合格幼教教師大致由探索就業方向逐步邁向特定的就業選擇。 2.一般大學合格幼教教師生涯選擇之影響因素 (1)合格幼教教師受家人、個人興趣與價值、工作經驗等因素影響而進入幼教學程。 (2)取得合格教師資格後,合格幼教教師並非因單一因素離開幼教行業或異動園所,此外先前的工作經驗也影響後續的就業選擇。合格幼教教師要能在就業環境中穩定發展,除了受個人興趣、理念、能力影響外,整體環境是否能提供適配的條件亦帶來影響,因此其就業選擇是個人與環境因素交互作用之結果。 關鍵字:生涯選擇、幼教教師Item 以主題探索建構幼兒音樂律動課程之行動研究(2007) 黃麗卿; Li-Ching Huang音樂律動的探索經驗可幫助幼兒透過自我表現充分發展內在的知覺能力,同時經由音樂律動元素的體驗,有助於幼兒發展音樂律動概念、創造力、高層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建構理論是有關個體如何獲得知識及知識如何成長的理論,強調知識是由個體主動建構而非外在的現實或被動地接收訊息,意指知識建構與改變以引發個人內在思考的學習歷程。在建構學習中,幼兒是行動中的思考者,幼兒藉由探索和操弄過程獲得邏輯性的思考能力,同時透過合作性學習獲得社會協商知 識。 本研究由建構理論觀點出發,探討其對幼兒音樂律動教學之影響,並以音樂律動之元素為主軸,與幼兒共同建構一套主題探索之課程形式。首先分析四段課程探究歷程;接著探討課程探索歷程中師生如何共同建構學習的內涵,以及在教師角色、理念及教學策略引導下幼兒探索行為的表現;最後提出研究者在行動研究歷程中所面臨的挑戰。 研究結果歸納出師生所共同建構音樂律動的學習內涵,包括:持續探究「對比元素」及「節奏型」等兩項重要的音樂概念。 在教師角色、理念及教學策略方面,研究結果歸納出,教師可以透過(1)提供豐富多樣的探索素材之「環境與材料鷹架」;(2)運用適當語彙、動作指令及節奏口訣之「語言鷹架」;(3)激發與他人合作進行有意義音樂活動之「同儕鷹架」,來幫助孩子邁向最佳發展區。此外,教師必須為幼兒營造具想像與探索的情境,並尊重幼兒的特殊表現。同時,教師可運用「創造性教學」、「刺激主動探索」以及「高層思維」等策略,導引孩子主動運用心智建構學習的意義。 建構音樂律動課程中,研究者所面臨的挑戰包括:「教室的經營」、「藝術討論的實施」及「扮演多重角色」等三大方面。 本研究屬於藝術課程與教學之行動研究,重視課程建構之循環性歷程。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運用參與觀察、訪談、以及文件檔案等方式收集研究資料,並進行歸納、分析,最後提出對未來幼兒藝術教育發展與研究方向之建議。Item 以幼稚園為本位的教師專業成長歷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8-03-??) 林育瑋國內幼教領域少有以「學校為本位」規劃教師成長活動之實徵研究。本研究採行動研究,以研究者任職之幼稚園為場域,深入了解以幼稚園教學發展方向與園內教師專業知能發展之需求後,規劃教師專業成長活動之歷程;並探討影響教師成長活動的因素,期望本研究能提供其他幼稚園進行其教師專業成長活動規劃之參考。本研究進行2年,幼稚園18位老師皆參與研究。資料收集包括觀察、訪談、教學紀錄、省思日誌、會議紀錄、研究日誌等資料。研究發現,以幼稚園為本位規劃之教師專業成長活動,不僅兼顧組織的發展方向,也符應教師個人的專業成長需求。多樣化的成長進修活動皆由園長及教師互動溝通過程中發展出來。影響「幼稚園為本位」之教師成長活動規劃之因素有園長角色、同事關係、教師內在動機及時間考量等。Item 以幼稚園為本位的教師專業成長歷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8-03-??) 林育瑋國內幼教領域少有以「學校為本位」規劃教師成長活動之實徵研究。本研究採行動研究,以研究者任職之幼稚園為場域,深入了解以幼稚園教學發展方向與園內教師專業知能發展之需求後,規劃教師專業成長活動之歷程;並探討影響教師成長活動的因素,期望本研究能提供其他幼稚園進行其教師專業成長活動規劃之參考。本研究進行2年,幼稚園18位老師皆參與研究。資料收集包括觀察、訪談、教學紀錄、省思日誌、會議紀錄、研究日誌等資料。研究發現,以幼稚園為本位規劃之教師專業成長活動,不僅兼顧組織的發展方向,也符應教師個人的專業成長需求。多樣化的成長進修活動皆由園長及教師互動溝通過程中發展出來。影響「幼稚園為本位」之教師成長活動規劃之因素有園長角色、同事關係、教師內在動機及時間考量等。Item 台北市國小教師對減班超額壓力及因應之研究(2009) 周哲賢本研究以六位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採用質性研究方法,透過個別及團體訪談的方式,蒐集六位年資及職位不同研究對象的資料,藉以了解國小教師面對減班超額的壓力及因應。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一、 減班超額的壓力 教師即使尚未被減班超額,但由於媒體報導、行政報告,及對積分不足的憂慮,引發教師減班超額的擔心。而對減班超額的時間不確定、去向不能得知,無法做好心理準備。另外教師無法解除減班超額的原因,也不知如何解決問題,因而產生壓力。 六位研究參與者,由於外來資訊的刺激、對未來的不確定、無法解決問題,都明確地表達出自己感受到減班超額的壓力。 二、減班超額的因應 教師對減班超額的因應有外在與內在兩種方式。由於教師認為無法改變外在環境,如果採取外在因應又會增加自身的負擔,因此多採用內在的因應-不接觸這個議題、改變自己的想法、期待政府的政策改變。教師在面對減班超額上的因應上,較沒有明顯外在作為,而是以內在的調適為主要因應方式。 年資與職位的不同,在因應方式上也有明顯不同。年資淺的教師,由於師資培育期間的訓練及高度的憂患意識,對培養第二專長較有意願與行動;兼任行政職務的教師則對增加積分的因應方式,持正向的看法並積極採取行動。 最後綜合研究發現,研究者針對幾項要點進行討論,並分別針對教育當局、學校、教師及後繼研究者提出建議。Item 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工作歷程之研究(2010) 楊雅芬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方式,探討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工作歷程。主要針對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進行的工作內容、遭遇的困難、因應的方式和工作歷程中的感受與期待。研究者透過訪談、觀察、省思和文件蒐集的方式,整理與分析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從尚未進入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工作領域,到目前對於擔任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後期待的過程。根據研究目的以「進入的契機」、「轉戰新工作」、「工作如此沉重」、「調整與轉念」和「期待巡迴之路」五部份來說明。其研究結果如下: 一、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的工作心理歷程包含未知的壓力、邊學邊做的探索、困難與窘境、因應與調整和平衡與期待五個階段。 二、研究者歸納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的工作內容,可以分為服務特殊幼兒、與普通班教師合作、與家長溝通指導和完成資源中心的行政工作四部份。工作項目包含協調特殊幼兒的時間、入班觀察特殊幼兒、提供教學和輔導、進行鑑定與評估的工作、與普通班教師合作擬定IEP、諮詢和討論、轉銜工作、與家長溝通和指導、參與相關的會議和研習活動、文書工作記錄和鑑定與評估。 三、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工作中遭遇的困難,可分為針對獨特工作處境的壓力,包含交通、時間、文書工作、沒有歸屬感、隨時解決問題和成效有限的困難;人際合作困境中,與普通班教師、特殊幼兒、家長、助理員、治療師和輔導教授等都有互動的壓力。 四、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面對工作中的困境,會尋他人的幫忙、採取許多實際的行動策略、運用心理和情緒的調整和理性的思考方式來因應。 五、對於未來工作的期待,服務的特殊幼兒減少、擁有更彈性的時間、普通班教師協同教學、多提供和協助特殊幼兒學習的機會、家長多陪伴和協助特殊幼兒學習、助理員能夠具備特教專業知能、行政人員多關心、輔導諮商能力和技巧的增進、製作教材和轉任其他教師工作的服務經驗。 在探討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工作歷程研究中,研究者思考平時身為特殊幼兒的教師忽略的部份,也透過研究對於自己的教學工作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找到自己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行政單位、師資培育單位、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普通班教師以及未來研究者相關的研究建議。 關鍵字:學前特教巡迴輔導教師、工作歷程Item 實習教師研習進修活動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1998-04-??) 林育瑋Item 實習輔導經驗之探討-以八位幼教實習輔導老師為例(2007) 張鴻仙; Hung-Hsien Chang本研究旨在瞭解幼稚園實習輔導老師的輔導觀點,並探究其所運用輔導方法、和實習生之間的互動關係,並探討幼稚園實習輔導老師所面臨的問題,進而分析影響其實習輔導的因素。 本研究以台北縣(市)八位公私立幼稚園實習輔導老師為研究參與者,採個別訪談的方式蒐集資料。主要有以下幾點結論: 一、幼稚園實習輔導老師的主要輔導觀點是協助實習生成為一位足以勝任幼教工作的老師;主要輔導內容是教學與保育級務實習;最常使用的輔導策略為「直接建議」、「提供訊息」、「及時處理」、「鼓勵讚美」。 二、幼稚園實習輔導老師期望與實習生建立朋友關係,但在實際的互動上,大多維持師徒關係。隨著實習生與幼稚園實習輔導老師雙方互動較密切後,可能發展出伙伴、姐妹、朋友等關係。 三、幼稚園實習輔導老師所面臨的問題中,最普遍的為「實習生學習的問題」與「輔導老師個人的問題」;最嚴重的問題則為「實習生個人態度的問題」。輔導老師在遇到實習生缺乏學習意願與學習態度不佳的狀況時,通常較無法面對且難以處理。 四、影響幼稚園實習輔導最主要的因素是「輔導老師過去的經驗」,其次是「實習生的學習意願」。輔導老師會從過去的實習經驗中獲得一些正向的輔導知能,思考出更理想的輔導方式,並學習調整輔導方式與處理問題的方法。若遇到學習意願不高的實習生,輔導老師會降低其輔導的標準。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本研究針對實習生、實習輔導老師、師資培育機構及未來研究者等提出相關建議。Item 師大附幼發展歷程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09-07-??) 林育瑋私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設實驗幼稚園,乃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附設實習托兒 所與師大婦聯分會附設幼稚園合併而成。兼具實驗與研究角色的師大附幼從1959年至2002年間歷經社會的變遷、政治的更迭、幼教多元化的發展下是如何地 生存與發展?又有哪些因素影響了師大附幼發展的歷程?曾擔任師大附幼園長的研究者思索著:如何傳承師大附幼原有的優良文化,進而推動老師們的專業成長、追 求卓越?本研究旨在:瞭解師大附幼最初設立目的及發展過程;並探討師大附幼成立以來園所制度、課程的演變及發展;及影響師大附幼發展的因素。 本研究透過資料蒐集、文件分析及訪談的方式,來探討師大附幼之發展歷程。師大附幼於1980年合併至今歷經許多的「變」與「不變」:在教學上,從啓發式教 學、萌姿式教學到方案教學;在行政上有行政人員編制之異動調整、園長的異動;儘管有著許多的改變,但廿多年來師大附幼班級數與幼兒的人數未有太大的差異; 空間雖因有不同的規劃而有所調整,但硬體上並無太大改變。影響師大附幼發展的因素,包含:大環境(台灣經濟的轉型、社會型態的變遷)、教育政策制度(幼兒 教育相關法規、幼兒教育受重視)、師大附幼的定位、老師的態度與園長的理念…等。Item 幼兒園主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2016) 陳淑娟; Chen, Shu-Chuan幼兒園主管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摘 要 有鑒於成功因應工作壓力主管之經驗值得探究與學習,可惜探討幼兒園主管正向心理資本與工作壓力之質性研究極少。本研究邀請十八位具備積極正向特質、擔任行政職務超過2年以上之幼兒園主管,採用質性研究的觀點,佐以深度訪談、相關文獻蒐集之方式,探討主管之工作壓力來源、工作壓力因應策略,並分析主管所具備的正向心理資本內涵。 本研究之發現如下: 壹、幼兒園主管之工作狀況 整體而言,專任與兼任主管的上班時間大同小異,然兼任主管卻常因業務無法準時完成而延長加班,且工作內容差異頗多。幼兒園規模與人員編制、職務分工息息相關。園內行政人員較少的主管不論是專任或兼任,均須辦理較多的行政業務、總務、文書、補助…等。編製兩班以上的兼任主管雖有部分業務交由園內教師協助辦理,但仍須負擔大部分的行政業務。獨立設置園的專任主管則因為園內編製人力較為充裕,專任主管多在交辦工作後進行督導、統整的工作。 貳、幼兒園主管的工作壓力來源 參與本研究之專任主管與兼任主管所面臨的壓力來源如下: 一、「新環境與新業務」都是專任主管與兼任主管的壓力來源。 二、「配合上級單位辦理或推展業務」所增加的工作量,是專任主管與兼任主管的壓力來源。 三、「做事不難做人難」是專任主管與兼任主管工作上最大的體悟。主管一致認為與「人」有關的問題最難解決,也是最大的工作壓力來源。這些人是指工作上需要接觸的對象,包括:專任主管所說的下屬、家長;兼任主管所說的搭班教師、其他幼兒園教師、小學處室人員、家長等。 四、「業務量太多」、「教學與行政工作失衡」是兼任主管極大的工作壓力來源。 叁、幼兒園主管的壓力因應策略 主管之壓力因應策略分為四大項,分別是:面對承擔並尋求解決、資源策略、調整心態與做法、轉換情境。 一、面對、承擔並尋求解決:包括以身作則,全力以赴、規劃調配及善用時間、行事曆提醒與檢核、建立人際關係與溝通環境等。 二、資源策略:包括整合內部資源,如在園內設立工作群組、或尋求教師職工或家長志工團等校內資源;以及引進外部資源,如親人好友、其他主管、教授、社區居民或友人…等,提供人力物力、專業諮詢、或情緒支持。 三、調整心態與做法:主管能調整心態,重新建立自己的態度與認知,進而改變做法,尋求平衡,且主管深知「看法決定壓力多寡」的道理。 四、轉換情境:暫時脫離壓力情境或事件,讓緊張的心情獲得舒緩。具體方式包括參與教學活動與幼兒互動、閱讀、休息或放空、休閒或親友聚會。 研究發現,主管雖然遭遇許多困境與壓力,但在遇到壓力任務的當下都是積極的解決問題者,試圖經由各種策略突破難關,克服挑戰。最重要的,主管將「壓力」視為動力,如同力量的泉源。 肆、幼兒園主管的正向心理資本分析 參與本研究之幼兒園主管具備高度的心理資本,除了具備自我效能、希望、樂觀、韌性等特質。除此之外,本研究之主管還具備有「展現理性與勝任人際關係」、「使命感」兩大特質。 一、自我效能 參與本研究之主管樂於迎接挑戰、能充實自己的管理與工作經驗、充滿自信心的面對各項問題,更在每一次的挑戰成功的過程中獲得新的學習,增進自信心,形成正向的循環。 二、希望 本研究發現主管具有具備行動力與規劃執行能力,亦即具有「路徑思考」(pathway thinking)之能力。且主管們能從工作成果與服務對象的回饋中,尋得或創造各種型態的正向時刻,使其工作更有意義。主管表現出來的激勵思考之意志力(willpower),也是積極具希望的心理狀態。 三、樂觀 主管具備的樂觀資本,表現在「正向自我激勵」、「幽默感」與「感恩心」三方面。在正向自我激勵方面,主管能以正面心態解釋自己遇到的困難,並自我鼓勵,以「正向思考」、「座右銘激勵鞭策」、「自我肯定」的方式自我激勵。且主管能以幽默的心態或自我解嘲的方式面對各種壓力情境。認為充滿壓力與挑戰的事件帶給自己更豐富的工作經驗,以感恩的心態看待過去的危機、壓力與磨練。 四、韌性 參與主管從「反省力」、「嘗試學習,吃苦當吃補」展露出韌性的特質。藉由自我反省與檢討,修正自己工作或人際互動的方式。其次,主管以不怕苦難的心態,主動爭取困難的任務。在回顧過往的挫折與痛苦時,能以學習的角度珍視從挫折中獲得的經驗,把吃苦當吃補。 五、展現理性與勝任人際關係 主管在待人處事上,除了自我要求要理性、溫和、有禮貌、做好情緒管理之外,更積極地與他人建立友好的關係,常表達對他人的關懷。 六、使命感 主管們對幼兒教育懷有高度使命感,認為自己的工作十分有意義。對學校、幼兒、家長、與他人都有幫助。幼教工作對主管來說是服務與使命,這份使命感也更彰顯主管的工作意義。 伍、壓力因應理論與正向心理資本理論之結合 本研究以Folkman(2008)之壓力因應理論模型為基礎,以正向心理資本之四個構面(自我效能、希望、樂觀、韌性) 加上本研究新增之二構面(展現理性與勝任人際關係、使命感)進行整合,統整出「正向心理資本壓力因應模型」,以利未來相關研究進行討論與對話。 最後,依據本研究之發現,提出對幼兒園主管、幼教相關單位及未來研究之建議。Item 幼兒園美術老師教學實務之探討(2007) 蘇芳儀本研究旨在探討幼兒園美術教學實務,除了透過電話訪問調查的方式,瞭解目前台北市公私立幼兒園的美術教學概況;再以觀察、訪談、相關文件蒐集等方式,探究兩位幼兒園資深美術老師的美術教學實務,以及影響其教學實務之因素。以下將從「幼兒園美術教學概況」與「幼兒園美術老師之美術教學實務」兩部分來說明本研究之發現: 在幼兒園美術教學概況方面,目前台北市公私立幼兒園大約有61%外聘美術老師的情形,師資背景來源管道主要有四:「幼兒美術工作室」、「短期美術師資培訓班」、「美術相關科系」、「幼教相關背景」。幼兒園美術教學型態,主要分為「課內美術課」及「課外美術才藝課」,授課內容由美術老師自行設計,大多每週上課1次,每次上課為1小時,上課地點多在一般教室中進行。 而在幼兒園美術教學實務方面,本研究的兩位幼兒園美術老師在進行美術教學活動時,會因為彼此的美術教學觀之不同而呈現不同面貌的教學實務。其中一位幼兒園美術老師重視幼兒美術技巧的習得,會依照各班幼兒的能力調整指導的方式與內容,並且透過多變的課程主題,提昇幼兒的學習動機;而另一位幼兒園美術老師則重視幼兒在體驗多元素材後,充分展現個人的美術創作。她會依循幼兒的發展與學習特性來設計活動與教學引導,並且提供幼兒許多操作素材的機會。兩位幼兒園美術老師的教學實務會受到早期經驗、人格特質、學經歷背景,園所的時間與空間條件、家長觀點、同儕團體,以及家人等因素所影響。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教育主管機關、師資培訓機構、幼兒園美術老師、幼兒園、家長,以及後續研究者提出建議。Item 幼教教學案例之建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07-12-??) 林育瑋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爲核心的教學方法,其提供學習者真實的情境,讓學習者在教學者 的引導下,了解教學可能面對的問題;也藉由與同儕及教學者對案例內容充分的交流與互動、分析與思考,以培養學習者問題解決、及統整實務與理論知識的能力, 並協助其建構個人的教學理論。案例教學法不僅對職前師資培育有意義,對於在職教師的專業成長亦有所裨益。 鑑於國內缺乏幼教案例,研究者組成了研究小組於2005年4月至12月期間進行幼教案例的建立。研究小組深入訪談幼雅園的現場老師,再藉由研究小組的討 論、觀點的澄清、撰寫案例、形成討論題綱,並且邀請跨領域專家(幼教及心理輔導專家)撰寫案例評析。本研究邀請12位幼教教師參與教學案例資料的提供,而 由案例小組進行撰寫案例工作,並對於每位教師進行多次的訪談。爲達到訪談資料收集的完整性,每次訪談皆是兩人一組進行,以瞭解教師處理事件的歷程、想法及 困難點等。訪談之後,進行逐字稿的謄寫,並請幼教教師確認及修正文字資料檔案,以確定故事的真實性、可讀性,以及是否完整呈現他的想法及困難點等。爲了提 供閱讀案例者的反思與洞察,每個案例最後均經兩位幼教及兩位心理輔導專家學者加以評析,以拓展師資生及在職教師的視野,也刺激大家以多面向的角度來思考。 本研究進行教學案例之建立,研究者期待可以引發幼教師資培育者瞭解案例教學法於師資培育上的重要性,並進而加以運用;另外也期待能鼓勵幼教實務工作者願意 將自己的教學故事傳承下來,提供其他幼教人藉由案例的分享、討論,更瞭解幼教實務,以及搭建理論與實務之問的橋樑。Item 幼教教學案例發展工作坊歷程之研究(2009) 陳怡婷本研究主要探討以工作坊發展幼教案例之運作歷程。採質性研究取向,透過觀察、訪談、收集文件檔案方式進行資料蒐集,以了解工作坊的發展歷程、老師參與的感受、工作小組運作團體的策略、以及影響工作坊運作的因素。研究發現如下: 一、 「建立案例相關知能」及「案例討論」協助老師釐清案例撰寫中的盲點,對案例發展相當有幫助。 二、 案例可作為瞭解教師專業發展階段的參考:老師所撰寫的案例呈現自己的關注焦點,年資不同的老師所關注的焦點也不同,可作為教師專業發展階段的參考。 三、 老師參與工作坊的收穫,包含:提昇案例知能、拓展視野、建立支持性社群、促進專業成長、以及獲得成就感。 四、 影響工作坊運作的因素如下:同中有異的成員組成、溝通模式改變、支持的氣氛、工作小組的策略運用及領導者的角色改變。 根據研究發現,本研究針對工作坊、後續想要發展案例者、幼教老師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幼稚園園長領導之個案研究(2006) Wang, Yi-yun幼稚園園長領導之個案研究 摘要 本研究之研究參與者為兩位績優幼稚園資深園長,其最初研究焦點為透過幼稚園園長與老師的互動過程,來瞭解園長的領導理念與行為;但在蒐集資料與分析資料的過程中,研究者發現兩位園長的領導行為與「家長式領導」內涵相似,因此本研究最後也企圖以家長式領導理論來分析討論幼稚園園長的領導。 研究採個案研究的方式進行,研究者於93年3月至94年3月間進入研究現場,透過長期觀察、訪談、文件檔案與現場札記等方式蒐集資料。研究者進入現場觀察的頻率為每週一~二次,其中小小幼稚園共觀察五十四次、大地幼稚園共觀察四十二次;正式訪談兩位園長各兩次,以及許多次非正式對話,另外也正式訪談園所老師各一次。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幾點結論: 一、兩位績優幼稚園園長會視不同情境而有不同的領導理念和行為。小小幼稚園吉園長的領導理念為:「展現權威」、「關懷照顧」、「重視專業倫理」、「強調形象」;大地幼稚園利園長領導理念為:「營造團隊參與」、「授權尊重」、「關懷體諒」、「展現威權」。 二、兩位績優幼稚園園園長共通的領導行為:因應情境不同而展現不同領導行為、關懷並規劃教師未來生涯發展、支持並重視教師在職進修以取得專業資格、重視工作倫理。 三、兩位績優幼稚園園園長領導行為的差異:威權行為表現在不同面向、對人性價值觀假定不同、凝聚教師方式不同。 四、兩位績優幼稚園園長有著共同的領導難題,皆為人事上的管理與領導。吉園長表示聘任老師不易是最大的難題,而利園長則指出學年交替時人事的異動是一大困擾。 五、兩位績優幼稚園園長的領導行為皆有著「家長式領導行為」的特徵。 六、兩位績優幼稚園園長的家長式領導行為內涵為:「恩威並濟的領導行為」、「重視工作倫理」、「注重面子與形象」。 根據研究發現,本研究針對幼稚園園長、師資培育機構以及後續研究等,提出相關建議作為參考。Item 幼稚園大班美術表現活動中教師教學意象之探究(2004) 楊玉蘭; Yang, Yu-Lan本研究旨在探討幼稚園大班美術表現活動中教師教學意象運作之情形。研究目的為:(一)瞭解教師在美術表現活動中教學意象的內涵;(二)分析影響教師教學意象的可能因素;(三)探討教師教學意象運作時面臨問題的調適過程。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取向,以兩位有經驗的合班幼兒教師──寶老師、貝老師為研究參與者,運用參與觀察、訪談、及文件蒐集等方式作為資料的主要來源。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寶、貝老師在美術表現活動中教學意象的內涵 (一)寶老師的教學意象為:「老師是媽媽(班級是個家)」、「美術表現是孩子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活動」,以及「基本能力是關鍵」。 (二)貝老師的教學意象為:「教室像公園」、「美術表現是孩子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活動」、「看見孩子的好」,以及「圖畫書是重要的資源」。 (三)寶、貝老師各自持有不同特色的教學意象,引領兩位老師美術表現活動中的整體實踐,進而形成其課室中的教學特色。 二、影響教師教學意象的可能因素 (一)寶、貝老師在美術表現活動中的教學意象,可能受教師個人的個性、早年生活及求學經驗,及先前幼教實務經驗等因素交互影響而形成。 (二)早年生活及求學經驗是影響寶、貝老師教學意象的關鍵性因素,並各自受其關鍵人物:「寶老師的國小六年級級任老師」、「貝老師的媽媽」之深遠影響。 (三)幼教師資培育對寶老師的教學意象較沒有影響,但對貝老師則有必然性的影響。 三、教師教學意象運作時面臨問題的調適過程 (一)寶、貝老師教學意象面臨問題時,雖然有著不同的調適過程,但兩人的教學意象皆相當穩固,不受教學情境問題而改變。 (二)省思是教師教學意象面臨問題時,能否有效調適,以及改善教學問題的重要關鍵。 四、良好的搭檔關係,促使寶、貝老師的課室教學保持個人教學意象的特色,發揮專長,呈現「互補」的搭檔型態。 五、在寶、貝老師教學意象運作下,美術表現活動呈現的特色及可再加強之處 (一)美術表現活動的特色:1.協助幼兒發展將內心想法、概念轉換成圖象符號的能力;2.促進幼兒以美感形式體驗週遭事物,進而發展知覺能力及美感意識;3.透過動手經驗,幫助幼兒發展探索、觀察、自我指導及問題解決等能力;4.提供幼兒探索美術材料、工具特性的機會。 (二)美術表現活動可再加強之處:1.老師應理解圖象符號對幼兒的意義,避免「像不像問題」產生;2.應建立客觀的評量依據,避免以同一標準來要求幼兒修改作品;3.應實施「紀實」,透過文件檔案來進行活動的回顧及省思;4.宜廣增幼兒美術欣賞的機會。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幼兒教師、幼教師資培育機構及未來研究者提出建議。Item 幼稚園教師運用圖畫書發展教學活動歷程之個案研究(2006) 郭靜一本研究旨在了解幼稚園教師運用圖畫書發展教學活動的歷程,並分析教師運用圖畫書的觀點及影響此教學歷程的因素。為達本研究目的,採取質化研究方式,選擇綠地附幼彩虹班兩位教師為研究參與者,透過參與觀察、訪談、相關文件等方式蒐集資料。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1.彩虹班教師運用圖畫書的歷程 兩位教師依循相似步驟進行每個單元:由單元開始前的教學會 議,對單元內容獲得粗略輪廓;續以單元書開場,然後按照單元書 延伸的小單元,運用相關圖畫書設計涵蓋六大領域的教學活動;最 後在全園教學觀摩之後,結束整個單元。 2.彩虹班教師運用圖畫書的觀點 (1)圓老師運用圖畫書的觀點包括:「圖畫書具有重要價值」、 「圖畫書是方便使用的媒材」、「圖畫書適合引發幼兒的學習興 趣」。 (2)珍老師運用圖畫書的觀點包括:「圖畫書具有重要價值」、 「圖畫書適合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3)兩位教師運用圖畫書的觀點反映在教學實務之中。 (4)圖畫書在彩虹班的運用主要是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並非做為 教學設計的基礎;且兩位老師在運用圖畫書時,較以教導圖畫 書內容中知識方面的概念較多,較少傳遞圖畫書中有關人格情 意的意涵。 3.影響彩虹班教師運用圖畫書教學的因素 (1)影響彩虹班教師運用圖畫書的因素有:教師本身興趣、教師運 用圖畫書的觀點、教學檢討、幼兒對圖畫書的回應、教師搭 檔、園內支持系統、園所節慶活動等。其中又以教師溝通搭檔 狀況為彩虹班是否能運作出順暢、多元教學活動之重要因素。 (2)以上各個影響因素分別對兩位教師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且對 彩虹班在運用圖畫書上產生正向支持或負向干擾。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幼稚園教師、舉辦圖畫書研習之機構,及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Item 教師思考及其課室活動之研究:以幼稚園小班教師為例(2003) 楊惠蘭本研究在探討二位幼稚園小班教師的思考及在其思考下所呈現的課室活動內容。使用質性研究的取向,在自然情境中,經過觀察、訪談、文件蒐集等的交互使用,以獲得厚實的可信賴資料,並在過程中不斷進行分析,而獲致研究的結果。 研究發現;在教師的思考歷程下,將呈現其獨特的課室活動。寶老師的思考內容為: 一、提高幼兒的主動性。因而在寶老師課室活動內容中,所呈現的特點有: 1. 多樣化環境的安排; 2. 配合幼兒的興趣; 3. 營造環境中的秩序感。 二、培養幼兒的基本能力。因而在其課室活動內容中,呈現的特點有: 1. 幼兒動手能力的強調; 2. 自理能力的訓練; 3. 溝通表達能力的建立; 4. 觀察力的養成 三、兼顧幼兒的全人發展。因而在其課室活動內容中的特點有: 1. 配合幼兒的年齡發展層次 2. 注重幼兒多元智能均衡發展。 而小荷老師的思考及其課室活動分別是: 一、尊重幼兒的個別性。因而在小荷老師課室活動內容中,呈現的特點有: 1. 全心全意的關懷; 2. 幼兒特質的瞭解。 二、相信幼兒的主動性。因而其課室活動內容特點為: 1. 依據幼兒的興趣出發; 2.同儕學習的重視。 三、發揮幼兒的潛在能力。因而在其課室活動內容中所呈現的特點有: 1. 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啟發; 2. 師生主權的平衡。 根據研究發現,衍生出討論的議題有: 一、課室活動將反映教師內在對於教學、兒童發展的思考及知識。 二、在信任與尊重幼兒能力的前提下,才得以實施以幼兒為中心的課室活動。 三、二位教師在思考及課室活動的主要差異有: 1. 重視幼兒全人發展與重視幼兒獨特性發展的不同。 2. 對於幼兒主動性的看法不同。 3. 對幼兒基本能力的定位不同。 四、教師間的搭檔及配合。 最後分享研究進行的經驗及心得,希望能提供後續研究者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