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林燕玲"
Now showing 1 - 7 of 7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如何發掘美術才能優異學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2-06-??) 盧台華; 林燕玲; Tai-Hwa Emily Lu; Yen-Ling Lin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藝術才能美術班學生入學鑑定各項評量結果,以做為未來分散式美術才能資賦優異方案或集中式美術班鑑定之參考。研究對象為新北市2008年及2009年度參與美術班鑑定之774名學生,以鑑定時之素描、水彩、美術創意表現、審美知能等得分進行相關分析判,並以其中校之54名美術班學生在2010年入校後之美術術科成績進行追蹤分析。並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提出相關建議。Item 從學校本位的觀點探討特殊教育學校課程計畫的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7-06-??) 林燕玲; Yen-Ling Lin學校課程計畫為學生學習的藍圖,特殊教育學校因應近來課程改革,由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引領並訂定學校課程計畫,然而這些課程計畫是否符合特殊教育學生之需求需要更多關注。本文依據特殊教育課程大綱實施經驗,先說明學校課程計畫之意義,再從學校本位觀點探討特教學校發展課程之作法,並提出規劃學校課程計畫之建議。Item 從特殊教育法令與課程綱要變革析論我國特殊教育課程發展趨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9-12-??) 林燕玲; 鄭聖敏; Yen-Ling Lin, Sheng-Min Cheng我國特殊教育法令與特殊教育課程綱要等課程政策日益完備,108 學年度實施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更帶領我國特殊教育課程進入新的里程碑,是以回顧歷次課程改革內涵與改變有其必要性。本文依據時間序說明特殊教育課程綱要法令內涵之轉變,再探究歷次特殊教育課程綱要變革,對我國特殊教育課程發展趨勢進行論述。Item 應用ICF作為建構智能障礙學生學習效能指標之可行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1-03-??) 林燕玲; 呂淑美; 林子建; Yen-Ling Lin, Shu-Mei Lu, Tzu-Chien Lin智能障礙學生學習效能一直是特殊教育關注重點,本研究針對國內特殊學校高中職教育階段智能障礙類課程進行內容分析,參照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將於2012年全面採用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簡稱ICF)之「活動與參與」編碼進行指標勾稽,分析智能障礙類課程中與ICF活動及參與成分,並根據結果提出相關建議。Item 社會適應表現檢核表之信效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06-03-??) 盧台華; 林燕玲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新近編製完成之適應行為表現檢核表的信效度、不同年齡與不同組別學生在社會適應表現之差異分析。該檢核表係以特教法施行細則對智能障礙鑑定標準中有關適應行為的規範為依據,含自我照顧、動作、溝通、社會情緒、學科學習等五個領域共120個題項,可作為國小至高中職入學之智能障礙學生鑑定與安置之參考。本研究樣本包含全台灣北、中、南、東四區之學生,選取年齡範圍為五歲至十五歲共1736名,其中標準樣本1150名、智能障礙類樣本586名。信度考驗部分以Cronbach α信度及重測信度加以考驗;效度考驗主要以建構效度為主,進行內部一致性、因素分析。此外並採用變異數分析與Scheffe’ 事後考驗比較不同年齡組,有無適應行為缺損之一般學生與智能障礙樣本之得分表現。主要發現為:(1)本檢核表在全量表與各領域上,無論在Cronbach α信度與重測信度考驗上均具有高度之相關;(2)本檢核表內部一致結果顯示,各領域間相關均達到 .01顯著水準;(3)本適應行為表現檢核表之建構包含AAMR(2002)界定適應行為之概念、社會與實用技巧三個主要因素,然仍以概念因素所需用及之認知能力為主要建構因素,且發現部分適應行為表現需用及二項或三項技巧,顯示個人獨立可能是適應行為之一般且統整的單一因素;(4)不同年齡組間適應行為發展有差異,顯示適應行為確實與自然生長關係密切,隨年齡增加適應行為表現有提昇之趨勢,但不同性別間適應行為表現並無差異;(5)不同年齡和障礙程度之智能障礙學生在社會適應表現上有差異,由智能障礙組樣本各年齡組得分分析,顯示適應行為表現在國小高年級及進入國中之階段差異最大,且在國小中低年齡組與國中之高年齡組出現進步趨緩之現象;(6)本檢核表五大領域與次領域之題項能有效鑑別智障與非智障學生;(7)各領域中無顯著困難之一般學生表現均顯著優於有顯著困難者及智障學生;(8)自我照顧、溝通與學科學習領域有顯著困難之一般學生除在三領域之總表現上均優於智障組外,在如廁與儀容衛生二項次領域,以及閱讀、數學、生活常識三項學科學習次領域的表現亦優於智能障礙組。Item 科技教學內容知識對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知能之啟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9-09-??) 林燕玲; 黃彥融; Yen-Ling Lin, Yan-Rong Huang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定於108 學年度開始實施,對特殊教育最大的啟示在於將特殊教育及特殊類型班學生的學習需求與規劃納入其中,促使普教教師與特殊教育教師有更多合作機會,更重要的是考量特殊教育教師對特殊需求課程教學及課程教學調整的專業性。是以,特殊教育教師應具備更多元的專業能力,不單僅具備專業教學知識 (pedagogy knowledge) 及學科領域內容知識 (contentknowledge),更當具備應用科技知識 (technology knowledge) 以提升學生學習成效之能力。鑑於此,本文即藉由科技教學內容知識 (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Content Knowledge,簡稱TPACK) 作為架構,以建立特殊教育教師專業與科技教學內容知識的關聯,並針對特殊教育教師科技教學內容知識應用進行說明,俾利相關教學實務現場作為參考。Item 高職智能障礙學生試用特殊教育新課程大綱之行動研究(2015) 林燕玲; Lin, Yen- Ling本研究旨在根據高職特殊教育新課程大綱,設計適合智能障礙學生之高職特教班及特教學校高職部之課程架構及教學綱要,並進一步探討實際試行於二所學校智能障礙學生的情形。本研究採行動研究,藉由訪談、文件分析、研究日誌及滿意度資料探討一所高職及一所特教學校進行智能障礙學生課程規劃與實施過程,同時希冀能促進參與教師的專業成長。研究之結果如下。 壹、高職特教班課程的規劃與實施方面 一、高職分析學生就業可能性與學校資源後,特教班歸屬於服務類環境服務群,下設汽車美容、門市服務及餐飲服務組,以就業為主及生活為輔發展學校本位的學分架構及教學綱要,納入總體課程計畫,且經教育局審議通過。 二、特教班的一般科目包含七大共同核心課程、特殊需求領域及全民國防教育;專業及實習科目涵蓋專題製作、共同必修、職業分組及興趣選修。 三、學校系統性運用新生座談、學生個別化教育計畫會議、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課程發展委員會及相關會議,確認並提供特教學生所需的課程及服務,且學校提早展開各項課程準備及銜接事宜。 四、特教教師藉由專業社群的組成、與普教教師交流及自發性的參與校內外研習增進背景知識。 五、高職特教班家長及學生均肯定特殊教育新課程大綱的設計與實施。 貳、特教學校高職部課程的規劃與實施方面 一、特教學校從學生未來的需求、轉銜的可能性與學校可用資源中,確定高職部歸屬於服務類環境服務群,下設清潔服務、餐飲服務及生活適應組,以生活為主,職業為輔的導向完成學校總體課程計畫,經專家蒞校指導及教育局審議通過。 二、特教學校高職部一般科目包含七大共同核心課程、特殊需求領域、共同必修及興趣選修課程;專業及實習科目包含共同修習及職業分組課程。 三、特教學校課程的實施從澄清課程發展委員會與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功能後,展開新生能力評估、導師家庭訪問及學生個別化教育計畫會議。而因應部份期程的延滯,教務處以排課時分組數大於班級總數、彈性調動教師助理員及隨時配合調整課表等作法因應,並逐步完成全校個別化教育計畫審查、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及課程發展委員會,審議學生需求及提供適切的課程與服務。 四、特教教師藉由課程發展委員會教師分組、全校性研習、校內會議及專業社群等對話機會達致共同成長。 五、大多數參與本研究的特教學校高職部家長均支持與肯定特殊教育新課程大綱的設計與實施。 參、教師省思與成長方面 一、高職特教班教師一開始從疑惑新課綱實施的必要性到瞭解對學生學習的助益;從勉強配合新課程到主動備課與討論;從專業不足的感嘆到自我進修的充實感;以及從短期自救的作為到積極自我賦權的倡議。 二、特教學校高職部教師的成長為從聽令行事到運用新課綱契機進行學校課程管理;從不解抱怨到看見學生的轉變而配合實施新課程;及從被動參與到主動因應新課程提供伙伴使用的建議 三、研究者本身的成長歷程從習焉不察到能設計符合學生需求與生理年齡的課程;從生硬的定義到看見課程是一個動態的歷程;從緊張的個人行動到覓得伙伴的自然支持;以及從自說自唱到學得參與伙伴實施新課程的經驗。 肆、不同安置環境課程規劃與實施異同方面 一、兩校由行政啟動課程發展,參照高職特殊教育新課程大綱指引完成學分架構的規劃,再納入學校總體課程計畫,並經教育局審查通過。 二、兩校特殊教育課程規劃分工、發展的程序及課程導向及學分比重略有不同。 三、兩校均個別召開學生個別化教育計畫會議討論其所需的課程與服務需求;並集結學生IEP的決議形成全校特殊需求彙整表,送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決定課程與提供服務的適切性;最後由課程發展委員會審核課程調整的適當性。 四、兩校在宣導、學生個別化教育計畫會議的辦理期程、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審議學生需求的作法、課程發展委員會規劃特殊教育班課程之程序、特殊需求領域的實施方式、跨處室行政配合彈性及新生轉銜工作的辦理事項上雖略有差異,但均依學校不同性質採校本方式實施。 五、兩校均遭遇新課程需加強宣導、教師專業能力或動機不一、學校資源不足等困難,但均應用學校現有人力及物力因應處理。 本研究並根據上述發現,針對相關高職及特殊教育學校發展智能障礙學生課程、實施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