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林沛穎"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從大腦的生理機制談聽覺理解困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07-12-??) 林沛穎; 林昱成1990 年,美國總統布希宣布二十世紀的這最後十年為研究「大腦的十年」(the decade of the brain);認知神經科學界的巨學葛詹尼加(Michael Gazzaniga)更宣稱二十一世紀為腦研究世紀(the century of the brain),這些宣言無疑地象徵著當前人類最重要的科學課題是-揭開人頓大腦的神秘面紗。由於大腦與人們的聽、說、讀、寫等語言能力與認知行為關係密切。因此,本文試圖從人腦的生理機制的角度來探討聽覺理解困難,來一窺個體內在心理運作歷程之個中奧妙,並闡明其教育上的意義。Item 雙語字詞辨識:行為、發展、認知神經科學及特殊教育之整合性觀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3-06-??) 林昱成; 林沛穎; Yu-Cheng Lin; Pei-Ying Lin本文旨在回顧與評析中、英文兒童字詞辨識的腦顯影與眼球移動研究,以期有系統的描繪出不同閱讀文字兒童認知歷程與大腦運作情形。同時,本文也對未來研究的可行方向提出建言,並討論認知神經科學研究對教育上的意義。Item 高中生衝動性與智慧型手機沉迷之關聯:焦慮情緒與拒用智慧型手機自我效能之序列中介分析(2024) 林沛穎; Lin, Pei-Ying本研究以三元影響理論(the theory of triadic influence)為研究架構,旨在探討臺灣高中生衝動性、焦慮情緒、拒用智慧型手自我效能與智慧型手機沉迷之關聯,並檢驗衝動性與智慧型手機沉迷的追蹤關聯中,焦慮情緒和拒用智慧型手機自我效能之序列中介效果。本研究以臺灣高中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立意取樣,並以縱貫性研究方法,分別於兩個時間點進行問卷施測。第一個時間點(T1)預計施測人數為1,582位高中生,最終取得1,258份有效問卷,故有效樣本回收率為79.52%;第二個時間點(T2)則進行追蹤施測、取得1,150份有效追蹤問卷,故有效樣本追蹤率為91.41%。本研究工具包含:個人資料表、簡版智慧型手機沉迷量表、簡式衝動性量表、憂鬱焦慮壓力量表之焦慮情緒分量表,以及拒用智慧型手機自我效能量表。本研究採用描述性統計分析、皮爾森相關分析、迴歸分析,以及使用SPSS PROCESS外掛模組進行序列中介模式檢定。研究結果顯示:(1)高中生平均每週使用智慧型手機的時間為33.72小時(SD = 20.36);(2)衝動性(T1)和智慧型手機沉迷(T2)呈顯著正相關且可正向預測智慧型手機沉迷(T2);(3)焦慮情緒(T2)和智慧型手機沉迷(T2)呈顯著正相關且可正向預測智慧型手機沉迷(T2);(4)拒用智慧型手機自我效能(T2)和智慧型手機沉迷呈顯著負相關且可負向預測智慧型手機沉迷(T2);(5)焦慮情緒(T2)和拒用智慧型手機自我效能(T2)可序列中介衝動性(T1)對智慧型手機沉迷(T2)的預測關係。本研究驗證了三元影響理論於解釋臺灣高中生智慧型手機沉迷之成因歷程的適切性,並且提出具體建議供實務工作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