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林楷和"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全新世早期遺址貽貝殼體穩定同位素紀錄所反映之馬祖亮島地區古環境(2024) 林楷和; Lin, Kai-He本研究分析了馬祖亮島11件島尾遺址 Ⅰ (距今約8300 ~ 7400年前)與12件島尾遺址 Ⅱ (距今約7600 ~ 7400年前)遺址貽貝殼體的碳氧同位素成分,馬祖南竿地區的17個不同月份現生貽貝樣本和97個馬祖南竿與北竿地區海水樣品的穩定同位素成分,以重建馬祖地區全新世早期的古環境。 南竿地區水樣品的平均氫、氧同位素數值分別為-2.9 ± 2.6 ‰和-0.8 ± 0.4 ‰(平均值 ± 1σ;N = 49;V-SMOW);北竿地區水樣品的平均氫、氧同位素數值分別為-2.7 ± 2.5 ‰和-0.8 ± 0.4 ‰(N = 48)。根據觀察到的同位素數值和鹽度紀錄,南竿、北竿水體的氧同位素值呈現季節性波動,並與淡水與海水混合的比例變化有關。 現生貽貝殼體的平均碳同位素數值,分別為-0.5 ± 0.4 ‰(N = 473;未水煮過)和-2.1 ± 0.6 ‰(N=31;水煮過);平均氧同位素數值,分別為-1.9 ± 0.5 ‰(V-PDB;未水煮過)和-2.0 ± 0.7 ‰(水煮過)。受到沸水烹煮過後現生貽貝殼體的碳同位素數值比未煮沸貽貝殼體的碳同位素數值低,但沸水烹煮對現生貽貝殼體的氧同位素成分無顯著的影響。而現生貽貝左殼平均碳同位素數值為-0.4 ± 0.4 ‰(N=29),平均氧同位素數值平均值為-1.8 ± 0.4 ‰;現生貽貝右殼平均碳同位素數值為-0.5 ± 0. 3‰(N=29),平均氧同位素數值為-1.7 ± 0.5 ‰,貽貝左、右兩瓣殼體在碳、氧同位素組成上無顯著的差異。 馬祖亮島島尾遺址 Ⅰ 貽貝殼體的平均碳、氧同位素數值,分別為0.5 ± 0.5 ‰和-1.2 ± 0.6 ‰(N = 531);島尾遺址 Ⅱ 遺址貽貝殼體的平均碳、氧同位素數值分別為0.7 ± 0.4 ‰和-1.6 ± 0.6 ‰(N = 394)。馬祖亮島島尾遺址 Ⅰ 與 Ⅱ 之遺址貽貝殼體的平均氧同位素數值有0.4 ‰的差異,扣除掉冰川效應所造成水體氧同位素0.2 ‰的影響,反映亮島於約8300 ~ 7400年前之間與約7600 ~ 7400年前之間的海水溫度可能低約1 ~ 2℃及/或當時的淡水混合量較少。 亮島島尾遺址貽貝殼體的平均碳同位素數值,比現生未煮沸貽貝殼體的平均碳同位素數值大約1%,反映出8300 ~ 7400年前馬祖地區水體的基礎生產力較高。馬祖亮島島尾遺址 Ⅰ 貽貝殼體的平均氧同位素數值,比現生貽貝殼體的平均氧同位素數值大約0.7 ‰,扣除掉冰川效應的影響,顯示當時的海水溫度可能比現在低約2 ~ 3℃及/或當時的淡水混合量較少;馬祖亮島島尾遺址 Ⅱ 貽貝殼體的平均氧同位素數值,比現生貽貝殼體的平均氧同位素數值大約0.3 ‰,扣除掉冰川效應的影響,顯示當時的海水溫度可能比現在低約0 ~ 1℃及/或當時的淡水混合量較少。現生和遺址標本單一殼體都可觀察到氧同位素數值的季節性波動,根據亮島島尾遺址 Ⅰ 最完整的6個與遺址 Ⅱ 最完整的7個貽貝標本,亮島島尾遺址 Ⅰ 採收季節分別為春夏(N = 3)、夏秋(N = 1)和冬季(N = 2);亮島島尾遺址 Ⅱ 採收季節分別為春夏(N = 3)、夏秋(N = 2)和冬季(N = 2),採收季節分布大致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