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林曉玲"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不同世代國小女教師性別養成經驗與性別意識內涵狀態之質性研究-以四位國小女教師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14-09-??) 林曉玲; Hsiao-Ling Lin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世代國小女教師性別養成經驗與性別意識內涵狀態。教師世代劃分引用歷史世代理論概念,以普為臺灣社會帶來巨幅轉變的歷史事件-民國76年的「解嚴」-作為分隔點,將教師分為在解嚴前與後度過成長期的兩個不同世代,並配合教師年資做一年長與年輕世代的區分。本研究採質性深入訪談方式,訪問分屬年長與年輕世代的四位國小女教師。研究結論為臺灣性別氛圍歷經婦女運動的衝撞,確有改變,不同世代女教師性別養成經驗中的傳統性別角色內化程度出現差異,年長世代女教師對於傳統女性角色扮演接受程度較高。但因父權體制持續透過家庭、學校、傳媒等社會機制運作,不同世代女教師持續於生活各場域感知重男輕女及打壓女性的事實,且因個人的反思特質,其皆出現肯認性別平等的政治化傾向,並嘗試用自己的方式改變轉化這父權體制社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不同世代國小女教師性別養成經驗與性別意識內涵狀態之質性研究-以四位國小女教師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14-09-??) 林曉玲; Hsiao-Ling Lin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世代國小女教師性別養成經驗與性別意識內涵狀態。教師世代劃分引用歷史世代理論概念,以普為臺灣社會帶來巨幅轉變的歷史事件-民國76年的「解嚴」-作為分隔點,將教師分為在解嚴前與後度過成長期的兩個不同世代,並配合教師年資做一年長與年輕世代的區分。本研究採質性深入訪談方式,訪問分屬年長與年輕世代的四位國小女教師。研究結論為臺灣性別氛圍歷經婦女運動的衝撞,確有改變,不同世代女教師性別養成經驗中的傳統性別角色內化程度出現差異,年長世代女教師對於傳統女性角色扮演接受程度較高。但因父權體制持續透過家庭、學校、傳媒等社會機制運作,不同世代女教師持續於生活各場域感知重男輕女及打壓女性的事實,且因個人的反思特質,其皆出現肯認性別平等的政治化傾向,並嘗試用自己的方式改變轉化這父權體制社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格子衫女孩:國小女學童性別主體構成的單一個案研究
    (2013) 林曉玲; LIN HSIAO LING
    本研究運用後結構有關權力、論述、主體的概念,探討國小女童如何在校園及其他場域實踐特定性別論述,形構自身為可供辨識但同時向性別權力關係敞開的性別主體;同時也追尋探究此性別主體是否有逾越、逸逃性別二分常規與強迫異性戀體制的時刻,展現重鑄「國小女童」主體的論述能動性。 本研究以一位國小高年級女童為主要研究參與者,以質性個案研究為取徑,後結構理論為派典,期能發覺女童生活中建構與排除性別主體的方式,為性別平等的實踐方式,尋找更多的可能。 研究結果發現社會,學校及家庭各場域的性別論述共同作用在國小女童的性別主體構成,其中對於女童「乖巧」的要求,因國小女童具有「學生」與「女孩」兩個位置而有加乘的效果。女童有意識或默示的實踐領域所存有的乖巧女學生論述,產製女童自身做為無可指謫的乖巧女學生主體;但此一產製歷程也同時出現過度壓抑與退讓,以致於女童有時需面對順服與抗拒兩難的情境。 惟藉著後結構主體理論的協助,也讓我們可在細微處敏察,照見女童嘗試逃逸與抗拒性別二分角色行為論述的時刻,並將之理論化。性別主體構成的強制性與能動性都在個案女童做性別的歷程中顯明。乖巧女童其實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對抗、摒棄社會賦予女性的柔美氣質與外表裝飾,並嘗試生產女孩、男孩都應遵守的無性別差異行為規範論述。 綜觀女學童性別主體構成的各面向,研究者以為:追求性別平等的另類取徑,在於社會、校園及家庭應生產具平等特質的各式性別論述(無論是做女孩、談戀愛,還是抵擋男性中心思維的反抗論述),以充份提供女孩建構己身性別主體的重要參照,讓女孩有不同的性別論述資源可建構、重鑄己身的性別主體,有機會銘刻不同樣式的性別自我。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