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林家興"
Now showing 1 - 20 of 5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不同專業發展階段諮商心理師工作價值觀、共依附特質與生涯承諾之研究(2014) 羅雅茹; Luo,Ya-Ru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專業發展階段諮商心理師的工作價值觀、共依附特質與生涯承諾的研究。本研究以臺灣地區288名碩二兼職實習心理師、碩三全職實習心理師、取得諮商心理師證書五年內之諮商心理師,以及取得諮商心理師證書五年以上的諮商心理師為研究對象,採取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所使用的工具包含「基本資料表」、「工作價值觀量表」、「共依附量表」和「生涯承諾量表」。調查結果分別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以及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處理。研究結果主要發現如下: 1.不同專業發展階段、性別的諮商心理師在工作價值觀分層面有顯著差異。 2.不同專業發展階段、性別、婚姻狀態、工作經驗的諮商心理師在共依附特質整體及分層面有顯著差異。 3.已婚的諮商心理師在生涯認定及生涯彈性高於未婚的諮商心理師。 4.諮商心理師之專業發展階段與共依附特質低度負相關;諮商心理師之工作價值觀與生涯承諾中度正相關;諮商心理師的共依附特質與生涯承諾有低度的負相關。 5.諮商心理師專業發展階段、工作價值觀、共依附特質對生涯承諾有部份預測力,外在價值、內在價值,以及透過關係獲得意義感為有效預測整體生涯承諾之變項,整體可解釋生涯承諾40.7%之變異量。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針對諮商心理師相關教育與培訓單位,以及未來研究提供具體之建議。Item 中學輔導人員工作內容的時間分析研究—社區諮商模式的應用(2009) 游淑婉; SHU-WAN YU本研究以時間分析法比較中學輔導人員的工作內容,並以社區諮商模式加以檢視其在直接社區服務、直接個案服務、間接社區服務、間接個案服務等工作時間分配的差異。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隨機抽樣的方式針對台灣地區之國高中學校輔導人員進行調查。在2008年下半年,共發出798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共465份,回收率約58%。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1.中學輔導人員傾向較年輕、資淺,大多非輔導系所畢業,兼行政者以非輔導系所畢業者為主。主任大多年長且資深,組長與專任/兼任則傾向較為年輕與資淺。 2.中學輔導人員花費時間最多的三項工作為教學工作、辦理各項輔導工作計畫及個別諮商與輔導;花費時間最少的二項工作為個別心理測驗及個案倡議。 3.中學輔導人員每週從事各大類服務時間,依序為直接社區服務、間接社區服務、直接個案服務、間接個案服務,但部分工作重點與社區諮商模式的理念精神不太相同。直接社區服務與其他三類服務呈現中度負相關。 4.國中比高中輔導人員多花時間於教學,而高中則比國中多花時間於個別與團體諮商、危機處理與外展、研習與進修、諮詢或督導等工作。國高中之輔導人員普遍把教學與行政工作放在優先使用時間的順位。 5.影響國高中輔導人員工作內容的重要變項為職稱,而不同畢業科系訓練背景的影響則非常有限。 最後本研究針對學校輔導人員、培訓機構、教育主管機關及後續相關研究提出幾點建議。Item 中學輔導教師與專業輔導人員工作內容的時間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2-04-??) 林家興; Josh Chia Hsin LinItem 倫理主體的形塑、顯現與流變:以精神病患家屬為例(2006) 李淯琳; Yu-lin,Lee本研究以現象學為方法,考察精神病患家屬作為一個「倫理主體」,如何面對因病給出的困局與考驗。研究者發現,家屬處在「無法置外」的陪病關係中,家屬一方面想貼近病者,一方面又想推拒病者,照顧位置遲疑與困頓,倫理行動的收縮與舒張,顯現出「倫理主體」的流變與轉折。從此,我們看到「倫理主體」並非一組具備穩定特質的存在屬性,它是一種被遮蔽、有待形成、流變中的存有狀態,且因自我置身處境之不同而有所殊異。 其次,由田野經驗顯示,「瘋狂」本身即是一個「否定」的經驗,家屬以「否定的方式」面對與處理「瘋狂的否定性」,換言之,家屬的照顧行動朝向一種「非正向的肯認」的狀態。因此,倫理行動多見「偏移」與「轉向」的操作,以某種迂迴的方式繞道而行。本研究以慾望的「匱乏」與「生產」作為分析的路徑,詮釋倫理主體如何在慾望的匱乏與生產交替之間,鋪展出個人意義的倫理行動。Item 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自我照顧、幸福感與生涯承諾之調查研究(2011) 陳佳琳本研究目的在調查實習心理師自我照顧、幸福感與生涯承諾的現況,及探索這三者之間的關係,並探討不同性別、年齡、大學畢業科系、實習機構、實習津貼及論文進度的實習心理師在自我照顧、幸福感與生涯承諾上的差異情形,更進一步瞭解實習心理師的自我照顧與幸福感對生涯承諾之預測情形。本研究採橫斷式研究設計,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研究工具為「實習心理師基本資料表」、「生涯承諾量表」、「心理師自我照顧量表」及「中國人幸福感調查表」。研究對象為在台灣地區民國九十八年七月到九十九年六月進行全職實習的實習心理師,共發出188份問卷,回收168份,得有效樣本157份。調查所得資料分別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分析、多元迴歸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處理。本研究結果發現:實習心理師的自我照顧、生涯承諾皆為中上程度;實習心理師的幸福感比一般台灣碩士生低;不同實習津貼的實習心理師在自我照顧上有差異;不同年齡及實習機構的實習心理師在幸福感上有差異;不同性別、年齡、大學畢業科系及論文進度的實習心理師在生涯承諾上有差異;實習心理師的生涯承諾、自我照顧與幸福感三者之間,彼此呈現正相關;實習心理師的自我照顧與幸福感兩個變項聯合對生涯承諾的解釋力達21.8%。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供建議給實習心理師、督導、實習心理師訓練機構,以及未來研究。Item 原住民與非原住民青少年情緒智能與心理幸福感之比較研究(2011) 石佳音; Chia-Yin Shih本研究旨在探討原住民與非原住民青少年情緒智能與心理幸福感之差異,其次探討不同性別、年級、父母婚姻狀況及家庭結構之青少年在情緒智能與心理幸福感之差異。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採立意抽樣選取花東地區九所國民中學之一、二、三年級各一班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共計688名學生。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個人基本資料」、「情緒智能量表青少年版」,以及「心理幸福感量表」。調查所得之資料以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進行處理。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 原住民與非原住民青少年在情緒智能上有顯著差異,且表現在「人際」與「一般心情」之分量表上,原住民青少年顯著比非原住民青少年為佳。 2. 原住民與非原住民青少年在心理幸福感上無顯著差異。 3. 不同性別之青少年在情緒智能上有顯著差異,且表現在「人際」與「壓力管理」之分量表;不同年級之青少年的情緒智能無顯著差異;不同父母婚姻狀況青少年的情緒智能有顯著差異,且呈現在「壓力管理」之分量表上;不同家庭結構青少年的情緒智能有顯著差異,且表現在「壓力管理」之分量表上。 4. 不同性別之青少年之心理幸福感有顯著差異,表現在「自主性」與「自我接納」之分量表上;不同年級之青少年在心理幸福感上無顯著差異;不同父母婚姻狀況青少年的心理幸福感上有顯著差異,且表現在「正向人際關係」與「自我接納」之分量表上;不同家庭結構之青少年的心理幸福感有顯著差異,且呈現在「正向人際關係」與「自我接納」之分量表上。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供青少年實務工作者以及未來研究者參考。Item 受保護管束犯罪少年心理分析治療的詮釋現象學研究(2005) 洪雅琴本研究旨在探討(一)犯罪少年和心理治療師在治療過程中的互動關係建立與進展的內涵為何?(二)受保護管束犯罪少年在心理治療過程中所展現的生活世界與人際互動經驗為何?本研究操作是在保護管束社區處遇的運作之下,針對個別的自願來談犯罪少年實施為期半年,每週兩次的「密集諮商方案」。研究參與者佳美(假名)接受研究者身兼心理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師所提供的心理治療總共四十八次,其中佳美出席二十五次,請假三次,缺席二十次,實際晤談次數二十五次。研究者從中挑選八次晤談逐字稿內容作為文本依據,透過現象學還原的方法進行心理治療過程分析與內容分析,前者所得結果為治療師與佳美之間的互動關係,後者所得結果為佳美生活世界與人際互動經驗的呈現。 治療師與佳美之間的互動關係與結構的轉折可分成五個部分:首先,治療師著手於治療關係的建立;其次,治療師詮釋佳美與重要他人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佳美內在的情感狀態;第三,治療師接續詮釋治療室發生的此時此刻互動關係與佳美人際模式的應對關係;第四,呈現佳美對治療關係的延伸與內化;最後,顯現佳美在治療關係中的主體性,佳美開始把治療室的世界視為與生活世界有所交融的真實世界之一。關於佳美生活世界與人際互動經驗的呈現部分:首先,顯現出佳美的真實家庭關係錯綜複雜而且結構鬆散,其真實家庭生活處境孤單且空洞,因而離脫至「擬似」家庭之中;其次,描述佳美如何遊走在真實家庭與擬似家庭關係之間,以及擬似家庭之中有家人關係與男女關係這兩條軸線的運作內涵;接續描述佳美所經驗到的父愛失落,以及她如何返回真實家庭生活世界之中;最後,探討佳美的違犯經驗以及她處於擺盪在社會規範邊緣的生活世界。 研究最後針對本研究的臨床工作成果進行延伸討論,目的在於探討犯罪少年的諸多臨床議題以及犯罪少年心理治療臨床內涵。其次是探討本研究的司法心理治療經驗,包括:保護管束運作之下的心理治療關係內涵,治療師維持治療架構的重要性與困難,以及治療師在面對司法病人時,所需要處理的「反移情的恨」。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果與延伸討論的內涵,針對犯罪少年心理治療的臨床與相關助人工作,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具體的建議方向。Item 受保護處分少年家長人格特質、親子關係與家庭環境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05-09-??) 林家興; 黃詩殷; 洪美玲; JOSH CHIA HSIN LIN; SHIH-YIN HUANG; MEI-LING HUNGItem 台北市非自願失業者的財務壓力、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2010) 杜筱慧; Hsiao-Hui Du本研究主要探討非自願失業者的心理健康狀態,以及與心理健康相關的其他變項,包含人口背景資料、財務壓力、失業現況、社會支持,並進一步探討各變項對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是否具有預測力。研究範圍以台北市的就業服務站為限,研究樣本共364人,以失業者基本資料表、社會支持量表、基本人格量表做為研究工具。研究結果主要發現:1.非自願失業者有較多的焦慮、人際問題和抑鬱。2.非自願失業者的各項社會支持與心理困擾各向度皆有負相關,且自尊感支持與抑鬱及自貶的負相關最高,且自尊感支持對抑鬱與自貶皆具有預測力。3.非自願失業者的家人支持程度、家庭經濟受影響程度與非自願失業次數對於社會支持具有預測力。Item 台北縣市民眾與專家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看法之比較研究(2006) 徐佳玲; Chia-Ling Hsu台北縣市民眾與專家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看法之比較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不同背景民眾與不同背景專家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看法的差異情形,同時探討民眾與專家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看法之差異情形。民眾部分,採用分層叢集抽樣方式,以台北縣市20歲至60歲民眾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為379人;專家部分,採用立意抽樣與滾雪球抽樣方式以台北縣市的精神科醫師、精神科護理人員、職能治療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社會工作師(員)和學校輔導老師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為222人。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所使用的研究工具為自編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與意見調查問卷(分為民眾版與專家版)」。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t考驗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不同社經地位之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看法具有顯著差異,高社經地位者對各項心理健康服務內容的平均數幾乎皆較高。 2.不同婚姻狀況之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看法具有顯著差異。 3.有沒有使用過心理健康服務之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看法具有顯著差異,有使用過心理健康服務者對各項心理健康服務內容的平均數幾乎皆較高。 4.不同性別之專家認為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看法具有顯著差異,女性專家對各項心理健康服務內容的平均數幾乎皆較高。 5.不同專業背景之專家認為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看法具有顯著差異。 6.專家與民眾對心理健康服務需求看法皆具有顯著差異,專家對各項心理健康服務內容的平均數幾乎皆高於民眾的平均數。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供推動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字:台北縣市、民眾、專家、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服務需求Item 台灣大專院校學生輔導中心的評鑑研究 - 以國際諮商服務學會的評鑑標準來探討(2007) 羅怡倩; Lily I Chien Lo本研究的目地是以國際諮商服務學會的評鑑標準來評估台灣大專院校學生輔導中心。資料收集來自問卷填答,研究對象為全國大專院校學生輔導中心,研究結果以量化的統計方式處理及呈現。 研究問題的結果透過資料分析及討論而產生。第一,國際諮商服務學會的評鑑標準適用於評估台灣大專院校學生輔導中心。第二,大學及學院兩類學生輔導中心在許多諮商服務的評鑑項目上,並沒有達到重要的顯著差異。第三,整體而言,在充足的準備下,台灣大專院校學生輔導中心應可達到國際諮商服務學會的認證標準。最後,輔導人員的資格、人力分配及工作量是台灣大專院校學生輔導中心的主要問題。最後,研究者提出建議作為提升台灣大專院校輔導中心的服務品質的參考。Item 台灣諮商心理師能力指標建構之共識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3-03-??) 林家興; 黃佩娟; Chia-Hsin Lin; Pei-Chuan Huang本研究目的在研擬臺灣諮商心理師能力指標作為諮商心理系所和臨床督導訓練與評量的依據。研究者採用德懷術問卷調查法進行專家意見資料收集和分析,以尋求專家對於臺灣諮商心理師能力指標的共識。研究對象為資深諮商心理師和擔任諮商實務課程的諮商心理系所教師,共計29人。研究者根據Rodolfa等人(2005)的「能力立方模型」和Fouad等人(2009)的能力指標,編製一份諮商心理師能力指標問卷作為本研究工具。研究結果:1. 確定諮商心理師專業能力包括六個能力構面,共計13個能力次構面與60個能力指標。六個專業能力構面是:(1)衡鑑診斷與概念化能力;(2)介入能力;(3)諮詢能力;(4)研究與評鑑能力;(5)督導能力;以及(6)管理能力。2. 德懷小組專家對研究者所編製諮商心理師能力指標的共識程度相當高(QD均小於0.6),僅撰寫研究計畫的能力一項為中度共識(QD=0.75)。德懷小組專家評量60個能力指標的重要性,有50項能力指標為「非常重要程度」(83.3%),另有10項為「重要程度」(16.7%)。最後針對研究結果進行討論和建議。Item 同志員工職場友誼、知覺職場性別友善、出櫃意願與組織承諾之相關研究(2017) 蔡宛蓁; Tsai, Wan-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地區不同背景的同志員工,在職場友誼、知覺職場性別友善、出櫃意願與組織承諾的差異情形、四者間的關係,以及職場友誼與知覺職場性別友善對出櫃意願與組織承諾的預測情形。研究採用網路問卷調查法,獲得608名同志員工之有效樣本資料。 本研究所使用之研究工具包括「基本資料表」、「職場友誼量表」、「同志職場氣氛量表」、「出櫃意願量表」、「組織承諾量表」,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與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1.女同志的職場友誼顯著高於「跨性別、酷兒與不確定性傾向或不需明確定位者」,女同志的出櫃意願顯著高於男同志與「跨性別、酷兒與不確定性傾向或不需明確定位者」,男同志、女同志、雙性戀的組織承諾得分皆高於「跨性別、酷兒與不確定性傾向或不需明確定位者」。 2.兼職較正職的同志員工知覺更高的職場性別友善、出櫃意願與組織承諾。 3.不同工作類型的同志員工在知覺職場性別友善與出櫃意願上有所差異。 4.同志員工在職場友誼、知覺職場性別友善程度、出櫃意願與組織承諾,彼此兩兩間皆達顯著正相關。 5.同志員工的職場友誼與知覺職場性別友善,能共同預測組織承諾;而知覺職場性別友善在其職場友誼與出櫃意願間有完全中介效果。 6.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一步提出對實務工作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以提供未來的實務工作者與研究者有效的參考方向。Item 哪些因素最能預測親職教育團體的效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0-06-??) 林家興; Chia-Hsin Lin本研究的目的在於探討與親職教育團體成效相關的因素,研究者以大台北地區30 個親職教育團體,386 名家長為研究對象,採用自編的親職教育課程評量表為研究工具,在家長結束親職教育團體的時候,針對親職教育的成效進行評量。研究資料經過相關分析之後,發現11 個預測變項中,和親職教育團體成效達到顯著相關的有5 項,分別是成員缺席次數、學員互動程度、師生互動程度、參加團體的意願,以及團體符合成員的期望。經過多元迴歸分析之後,學員互動程度因為未達顯著而被剔除,依照相關程度,最能預測親職教育團體效果的因素是:團體符合成員的期望、成員缺席次數、師生互動程度,以及參加團體的意願,整個模式對依變項變異數的解釋力是34%。Item 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父母管教方式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2009) 謝欣容; Hsieh, Hsin-Jong本研究旨在探討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之父母管教方式及生活適應之差異,藉以了解目前單親兒童及雙親兒童在父母管教方式及生活適應上的現況,並進一步探討不同性別、年級、家庭社經地位等的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在父母管教方式及生活適應上的差異。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研究對象為台北縣市國小四、五、六年級共1303位單親與雙親兒童,所使用之研究工具包括「個人基本資料表」、「父母管教方式量表」與「國小學生生活適應量表」。有效樣本以描述性統計、卡方考驗、獨立樣本t考驗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之整理與分析。本研究結果發現:1.雙親兒童父母管教方式以「開明權威」類型最多,單親兒童的父親則以「忽視冷漠」為最多;2.單親兒童生活適應情形較雙親兒童為差;3.雙親兒童的父母管教方式因社經地位而有差異;4.雙親兒童之生活適應因性別、年級、手足、主要照顧者及社經地位等因素而有差異;5.單親兒童之生活適應因年級、手足因素而有差異;6.父母採「開明權威」管教方式者兒童生活適應較佳,採「忽視冷漠」者則較差。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家長、教師、助人工作者及未來研究提供建議。Item 國中兼任輔導教師授課節數、工作壓力與輔導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2012) 廖彩秀; Tsai-Hsiu,Liao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國中兼任輔導教師之授課節數、工作壓力與輔導自我效能情形。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臺北市、新北市與桃園縣地區之公立國中兼任輔導教師為研究對象,進行普測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408份,並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以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各縣市國中兼任輔導教師之授課節數依當地教育局的規定而有所不同,授課節數較多的兼任輔導教師,其輔導自我效能程度較高。 2.國中兼任輔導教師之工作壓力程度中等,依壓力程度高低排序依序為:專業知能困境、缺乏決策參與、工作不受肯定、人際關係困擾與工作負荷過重。 3.不同性別、專業背景、輔導工作年資等背景變項之國中兼任輔導教師,其工作壓力程度有顯著不同。 4.國中兼任輔導教師之輔導自我效能程度中上,依效能程度高低排序依序為:自我覺察效能、學校系統中人際關係效能、輔導工作助益效能、諮商技巧與歷程效能與輔導工作推行效能。 5.不同婚姻狀況、專業背景、輔導工作年資等背景變項之國中兼任輔導教師,其輔導自我效能程度有顯著不同。 6.國中兼任輔導教師工作壓力與輔導自我效能之間具有負相關。 7.國中兼任輔導教師之工作負荷過重感和專業知能困境可有效預測 輔導自我效能。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國中兼任輔導教師、學校行政單位、教育主管機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國中專任輔導教師自我照顧、輔導自我效能與受督需求之研究(2014) 江艾穎; Ai-Ying Chiang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中學專任輔導教師自我照顧、輔導自我效能與受督需求的現況以及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在自我照顧、輔導自我效能與受督需求上的差異情形。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工具包括「基本資料」、「心理師自我照顧量表」、「輔導自我效能量表」與「督導需求問卷」。研究對象為102學年度台灣本島公立國中之專任輔導教師,共發出749份問卷,回收453份,回收之問卷皆為有效問卷。調查所得資料分別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處理。本研究結果發現: 1.不同性別以及婚姻狀態的國中專輔在自我照顧上有差異。 2.不同性別、年齡、婚姻狀態、最高學歷、專業背景、擔任輔導教師年資以及每週平均接案人次的國中專輔在輔導自我效能上有差異。 3.不同性別、年齡、婚姻狀態、最高學歷、專業背景、擔任輔導教師年資以及每週平均接案人次的國中專輔在督導需求問卷的不同項目上有差異。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說明研究限制並針對實務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國民中學輔導教師專業承諾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2010) 趙慧芳本研究旨在瞭解我國國中輔導教師之專業承諾與工作滿意度情形。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邀請臺北市及臺北縣公立國中輔導教師填寫「輔導教師專業承諾量表」及「輔導教師工作滿意量表」,共回收有效問卷425份。並以描述統計、卡方考驗、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等方式進行統計分析,得到主要的研究發現如下: 1. 國中輔導教師傾向較年輕、資淺、大多非輔導系所畢業,兼行政者大多非輔導系所畢業,輔導系所畢業者大多擔任輔導教師。 2. 國中輔導教師對輔導工作的專業承諾屬於中等以上。 3. 國中輔導教師的專業承諾因畢業系所、職稱與任教科目之不同而有所差異,在性別、學歷、專業進修、學校地區、學校類別和學校規模各變項間並未有顯著差異。其職稱與畢業系所之間有交互作用存在。 4. 國中輔導教師之年齡、輔導工作年資與整體專業承諾皆達到顯著正相關。 5. 國中輔導教師的工作滿意度屬於中等以上。 6. 國中輔導教師的工作滿意度因性別、畢業系所與職稱之不同而有所差異,在學歷、專業進修、任教科目、學校地區、學校類別和學校規模各變項間並未有顯著差異。 7. 國中輔導教師之年齡、輔導工作年資與整體工作滿意度並沒有相關。 最後本研究針對國中輔導教師、學校行政單位、教育主管機關、師資培育機構及未來研究提出幾點建議。Item 多元整合模式親職團體輔導方案對國小中低年級兒童行為與家長之影響(2012) 許淨惠; Ching-Hui Hsu親職團體方案是降低兒童問題行為很重要的介入之一,過去許多文獻都證實親職團體方案對於改善家庭生活幫助很大。然而,國內較少針對國小中低年級兒童設計親職團體方案,故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根據行為主義理論、社會認知學習理論、阿德勒學派理論,並融合兒童發展概念、情緒管理技巧和家庭管理技巧,發展能提供家長有效和正向親職技巧的多元整合模式親職團體輔導方案,探討其對國小中低年級兒童行為及其家長之影響。 本研究的自變項為實驗處理,依變項為親職壓力、親職效能感和親職滿意度、兒童問題行為等。本研究採等組前後測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北部地區16名家長,隨機分配為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N=8)接受為期6週,每週2.5小時的實驗處理,並接受實驗處理12週後之追蹤測量。控制組(N=8)則於追蹤測驗結束後進行親職團體。此研究透過量化和質化資料了解實驗效果,量化資料方面,研究者使用「親職壓力量表簡版」、「親職效能感量表」、「親職滿意度量表」及「兒童行為檢核表」,分別於實驗團體前、後立即施測,並於團體結束後12週針對實驗組實施追蹤測。所得資料分別以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相依樣本t考驗進行統計分析以探討實驗結果。質化資料方面,研究者分析與討論實驗處理期間的回饋單資料與實驗處理後的個別訪談資料,以作為影響研究結果的佐證與補充。 本研究之量化資料顯示,多元整合模式親職團體輔導方案在「親職壓力量表」、「親職滿意度量表」、「兒童行為檢核表」之總量表和各分量表有立即輔導效果和12週之追蹤輔導效果,但是對於「親職效能感量表」僅於「社會/道德」分量表有立即和追蹤輔導效果,對於「親職效能感量表」之「總量表」及「人際技巧」分量表有12週之追蹤輔導效果。由質化資料顯示,影響團體立即效果的因素包含方案設計、團體效果和其他因素,以下分別說明之:方案設計方面包含「選擇和運用有效的管教策略」、「同理和了解孩子的行為目的和需求」、「與其他家庭成員共同學習和練習」。團體效果方面包含「團體的普同感」、「人際支持與人際學習」、「自我覺察」和「反思過去經驗的影響」。其他因素方面包含「成員因素」、「領導者因素」和「環境因素」。從以上三點可以發現成員的改變包含「增進情緒控制能力,重新獲得掌控感」與「減少負向管教方式,使用正向的管教態度和技巧」。故「多元整合模式親職團體輔導方案」之實施能有效降低親職壓力和兒童問題行為,提高親職滿意度與父母在管教上的效能感。最後,研究者針對結果說明研究限制,並對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提出若干建議。Item 大學校院諮商心理師諮商自我效能、工作滿意與身心症狀之相關研究(2011) 林書勤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校院諮商心理師諮商自我效能、工作滿意與身心症狀的現況以及三者之間的關係,並探究不同性別、年齡、研究所畢業科系、最高學歷、具執照與否、諮商相關工作年資、機構職稱、平均每週接案人次、平均每週工作時數及平均每週工作內容與時數分配的大學校院諮商心理師在諮商自我效能、工作滿意與身心症狀上的差異情形,且更進一步探討大學校院諮商心理師的人口背景變項、諮商自我效能與工作滿意對身心症狀的預測情形。本研究採橫斷式之相關研究設計,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研究工具包括「大學諮商心理師基本資料表」、「諮商自我效能量表」、「工作滿意度量表」與「一般健康量表」。研究對象乃為九十九學年度任職於臺灣地區各公、私立大專院校學生諮商中心等單位的諮商心理師,共發出489份問卷,回收235份,有效問卷計208份。調查所得資料分別以描述統計、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共變數分析與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檢定方式進行處理。本研究結果發現:大學校院諮商心理師的個別諮商效能感高於正進行碩士第三年全職實習的準諮商心理師;不同學歷的諮商心理師在諮商自我效能上有差異;不同學歷、職稱的諮商心理師在工作滿意上有差異;不同畢業系所、學歷的諮商心理師在身心症狀上達到差異;諮商心理師的諮商自我效能與工作滿意皆與身心症狀呈現負相關;另大學校院諮商心理師的個人背景變項、諮商自我效能與工作滿意對身心症狀的聯合預測力達30.3%。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說明研究限制並提出建議致諮商心理師、培育訓練機構、學校單位與後續研究。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