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林宗翰"
Now showing 1 - 6 of 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Item 具三甲基矽基之磷硫多牙基的新穎三價銅錯合物合成及其性質探討(2011) 林宗翰我們利用去質子化的三腳四牙配位基P(C6H3-3-SiMe3-2-SH)3 (PS3TMS)與CuCl2和PPNCl在乙腈與四氫呋喃混合溶劑下反應,會發生自身氧化還原反應得到[PPN][CuClPS3TMS] (1)和PPNCuCl2,利用通入氧氣來氧化正二價銅離子可提高錯合物1的產率。如果使用類似之去質子化配位基PS3進行反應,就沒有辦法觀察到正三價銅錯合物之產生。 將錯合物1和NaOMe進行反應會得到Cu(NHPPh3)PS3TMS (3),因此推測反應過程中可能是先經由β-hydride elimination生成[PPN] [CuHPS3TMS]的中間態,進而與[PPN]+反應生成NHPPh3並配位到正三價銅離子中心,才會得到錯合物3。為了證明此反應過程會經過[PPN][CuHPS3TMS]中間態,因此將錯合物1直接與KBEt3H反應,也成功地得到錯合物3。若將錯合物1的陽離子置換成[PPh4]+生成[PPh4] [CuClPS3TMS] (2),再與KBEt3H反應,會得到K2[(CuPS3TMS)2] (4)和氫氣,這個結果告訴我們反應過程中可能生成[PPh4][CuHPS3TMS]。Item 利用 RFID 感測器於室內環境之盲人導航系統(2012) 林宗翰本研究主要之研究目的為協助視障者在不熟悉之路途中,因為失去方向或迷路而無所適從,於是在導盲杖上設計具有偵測位置與方向之RFID感測模組,並且將路徑規劃演算法加入於系統中,提供視障者能在不熟悉環境裡找到自己所處於的位置與方向,並提供導航之功能。 一般研究上所使用的方法多利用超音波感測器判別前方障礙物距離視障者多遠,或是利用機器人導引方向,並將感測器裝置於機器人上,視障者無法有較大的行走自由度,會變得綁手綁腳,且機器人製作上價格昂貴。然而在多方面考量後,我們採用最近幾年來極為熱門且技術越來越成熟之RFID作為智慧型導盲杖感測器應用,希望能讓視障者在室內環境中自在的行走;研究中藉由手杖裝上RFID讀取器作為室內定位的設備,將室內空間地板上佈滿RFID電子標籤,依照RFID標籤之特性,每一個標籤會有一個屬於自己之辨識碼,因此經由RFID導盲杖接觸到電子標籤後,可得知視障者目前位置,若視障者迷失方位後,可透過系統之方向判別功能取得所在方向,並且將訊號回傳於系統主控端,主控端再利用所得訊號將語音透過藍芽耳機告知視障者,視障者也可依照自己想到達之位置,選擇路徑規劃之功能,系統會經由使用者之需求以Dijkstra's演算法規劃最短路徑,協助盲人快速指引最佳路徑。Item 利用棄牌資訊強化策略改良麻將程式(2021) 林宗翰; Lin, Zong-Han麻將是一個多人、機率型、不完全資訊遊戲,做為一個歷史悠久且熱門的遊戲,根據玩家地域不同而發展出了許多地區性規則,本篇論文將以台灣麻將作為研究課題,以前人提出的規則導向架構為基礎對麻將程式進行改良。架構上延續「利用他家資訊模組改良麻將程式」論文,採用進胡數計算的方式拆分手牌,並且針對該架構的弱點提出演算法改進,發展出數個構想嘗試改善遇到的程式缺陷。在原本的架構中,會蒐集其他玩家的棄牌資訊用以推論其他玩家不需要的牌,並且應用在遊戲終盤防守。而本論文則將棄牌資訊同時應用在輔助構築手牌,利用其他玩家的棄牌資訊調整手牌的權重,在剩餘張數相近的狀況下能夠將手牌導向更容易透過他人棄牌進牌的狀態,將比原本只依賴進牌機率的策略更具有積極性。實驗數據顯示,被命名為Seofon的新版程式對上原版程式zei得到56%的勝率,並且在ICGA 2020、TCGA 2021與ICGA 2021電腦對局競賽的麻將項目分別取得2銀1金的成績,與另外兩支金牌程式互有勝負。Item 多國籍企業駐臺管理人員職能之研究(2008) 林宗翰; Tzeng-Han, Lin在全球化的環境中,多國籍企業必須面臨管理人員外派的相關議題,尤其在其招募、甄選、訓練與發展等方面之相關議題。本研究旨在經由在地人員的觀點,探究多國籍企業駐臺管理人員職能內涵。研究過程係採用量化研究取向的德菲法(Delphi technique)進行研究資料的蒐集與分析。先經由國內外相關文獻探討與實務界專家訪談,歸納出多國籍企業駐臺管理人員的職能需求項目初稿。在選取十六位專家組成德菲法專家群後,經過三個回合的德菲法問卷調查、分析、整理與歸納,獲致出本研究的重要結論包括: 一、多國籍企業駐臺管理人員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有:母子公司資訊傳達者、變革先鋒者、文化融合者、國際觀察者等四項。 二、多國籍駐臺管理人員所需具備職能內涵,主要有專業知識與技能、人格特質、彈性與跨文化適應力、國際整合能力、在地思維等五個職能構面與32個題項。32個題項中又以「溝通協調能力」、「團隊領導能力」、「品德操守」、「多元文化包容心」、「壓力調適能力」、「不同國籍團隊成員共事能力」此六題項平均數超過4.5分達「非常重要」。 研究最後提出實務應用以及後續研究與改進方向之建議,希冀對於多國籍企業管理人員人力素質之提升與多國籍企業營運績效有所幫助。Item 異域種化與過去種間基因交流形塑臺灣攀蜥的演化歷史(2024) 林宗翰; Lin, Tzong-Han自達爾文時期以來,物種形成一直是生態演化學者熱衷探索的議題。地理阻隔造成的異域種化是早期被用來解釋分化機制的假說之一,而有限的播遷能力亦被認為會限制物種的活動距離,並強化遺傳上的分化。然而,最近的研究結果表明這僅涉及種化過程的一部分,而雜交物種起源或二次接觸的基因滲入也同樣影響物種分化的過程。在本研究中,我的目標是檢測臺灣產龍蜥屬(Diploderma)的種化過程中是否受到地理阻隔與基因交流事件的影響。這個類群包括五個播遷能力不佳且具有高度形態多樣性的物種,其中多個物種被視為具有潛在的雜交事件或隱蔽種。我們首先透過親緣分析顯示了種內與種間的高度分化,並發現分化情形和族群分布有關,顯示地理距離和地形的潛在影響。使用粒線體和核基因序列進行的物種界定分析則顯示了不一致的結果。為了更進一步了解龍蜥的遺傳結構,我們使用雙重酶切DNA 定序技術(ddRAD)進行了多個族群結構分析,一致地得到了七個分群。我們發現在部份共域物種存在過去的遺傳滲入事件,包括短肢龍蜥(D. brevipes)的北部族群和多稜龍蜥(D. polygonatum)的西部族群,以及短肢龍蜥的中部到南部族群和牧氏龍蜥(D. makii)。我們也檢測了雜交地區族群的形態和生態棲位,發現共有的形態特徵和介於之間的生態棲位。藉由多物種溯祖與遺傳滲入模型(MSCi)估算了這些遺傳滲入事件的時間和方向,發現同時具有分化前和分化後基因流事件的模型具有最高的機率。總結來說,我們發現這些高度分化的物種有三次主要的古老基因流事件。這些事件發生在物種分化的初期,並造成形態和氣候棲位上的混雜,而直到生殖隔離的強化,才中斷了種間雜交事件。這項研究的發現提供了散佈能力有限的物種仍具有種化期間基因交流的例子,也有助於我們了解這些特有物種的種化歷史,並提供未來研究的方向和保育相關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