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林世華 博士"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兒童基本操作性技能發展之建構—以試題作答理論取向(2007) 羅凱暘; Lo Kai-Yang本研究以建立基本操作性技能為題,採用試題反應理論的取向,建立基本操作性技能評估方式,同時探討國小學童基本操作性技能能力。研究目的包含以試題作答理論建構適合於台灣地區國小學童基本操作性技能評估之測驗,同時評估目前國小學童所具備之基本操作性技能能力,並據此探討該能力與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分段能力指標設定之目標能力是否一致。參與者為國小三年級學童101人及五年級學童90人,合計191人。測驗採自編之打擊、運球、接球、踢球、投擲及滾球六項測驗作為評估的方式。測驗過程利用攝影機拍攝,並採二元計分方式記錄各測驗之特徵表現。資料分析以二參數模式進行,分析發現參與者在六項能力平均估計值皆高於測驗難度平均值,顯示六項測驗在難度估計上屬偏易的情況。同時,同年級男學童表現優於女學童,同性別則五年級學童優於三年級學童,且就動作表現型態而言,女學童在動作表現上存有變異性。在能力含概率上,男學童之能力涵蓋測驗難度的範圍皆大於80%,女學童部分則多項測驗尚未達達到80%的含概率。經由研究討論後,本研究主要獲致結論如下:(一)應用試題作答理論能有效建構動作能力之評估方式;(二)國小學童之基本操作性技能能力具有性別及年齡差異;(三)僅國小男學童在基本操作性技能能力符合分段能力指標之要求,女學童部分則多數未能達成。Item 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輔導活動課程之核心內容知識分析研究(2009) 李宗哲; Tsung-Che Li本研究旨在瞭解目前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輔導活動課程之核心內容知識,主要利用內容分析法針對現行國中育成、南一、康軒與翰林等綜合活動教科書進行分析與比較,同時運用訪談對該領域教師進行晤談,以瞭解其對輔導活動相關教材之看法,並與分析結果交互檢證與討論,並採三角校正提升研究信效度。其具體發現如下: 一、四版本綜合活動教科書輔導活動課程皆以「自我探索」為主要課程主題類目,且多為「生涯探索」次類目主題內容。研究結果顯示教科書主題符合課程綱要要求,但無法明確說明輔導活動的核心內容知識。而課程多集中在生涯探索主題內容,整體內容有分佈不均的現象。 二、受訪教師認為輔導活動課程的意義理念應以「自我」為主,以學生的發展階段及需求來安排適切的課程主題與內容,而輔導活動的「活動」只是手段,其目的是藉由「活動」的進行,引導學習者透過體驗、省思與實踐的心智及行為運作,將知識轉化為能力。所以,輔導活動課程的核心是在重視「人」的獨特性展現。 三、「體驗、省思與實踐」即為Bloom所提之「後設認知」知識向度以「應用」的認知歷程向度展現之具體表現;而「自我探索」、「生涯探索」便是讓學生可以連結回歸自我,以達「後設認知知識」目標的工具。所以,輔導活動課程之核心內容知識屬於後設認知知識。 最後則對針對國中綜合活動領域輔導活動教師教學、教科書編寫、師資培育機構在養成教師,以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以供參考。Item 高中職學生親職化、自我分化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2007) 石芳萌; Shih Fang-Meng本研究旨在發展中文版之親職化量表以及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高中職學生的親職化表現、自我分化程度、身心健康指標三者之間的關係。本研究採叢集抽樣將臺灣分為台北市、高雄市、北區、中區、南區、東區抽樣高一高二學生為研究對象,共計423名。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所使用研究工具包括「親職化量表」、「自我分化量表」與「一般健康量表」。調查所得資料分別以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及典型相關分析之統計方法進行處理。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不同性別之高中職學生的親職化表現沒有不同。不同出生序之高中職學生的親職化表現不同,主要表現在「功能性照顧」。不同父母婚姻狀況之高中職學生的親職化表現不同,主要表現在「不公平性」。 二、高中職學生的親職化表現與身心健康指標之間有三個關係組型存在。包含:個體近似親職化表現的越多,則其身心狀況就越不健康;個體情感性照顧多,而較少不公平感受時,則其焦慮、睡眠問題及社會行為功能問題稍多,但較少憂鬱;個體功能性照顧較多時,則其身體症狀、睡眠狀況與焦慮較多,但較少社會功能障礙與憂鬱。 三、高中職學生的親職化表現與自我分化程度之間有二個關係組型存在。包含:個體情緒照顧多,而較少不公平感受時,則其越因為父母改變自己、和父母關係較親密,但較不涉入三角關係;個體情感性照顧與不公平感受越多時,則其與父母之間越混淆、越涉入三角關係,但和同儕關係越好。 四、高中職學生的自我分化程度與身心健康指標之間有二個關係組型存在。包含:個體自我分化程度越高,則其身心健康狀況越佳;個體越涉入三角關係,和同儕越親密,則其身體症狀、焦慮與睡眠問題、與有社會功能障礙皆越多。 五、高中職學生的親職化表現、自我分化程度與身心健康指標之間有二個關係組型存在。包含:個體的親職化表現越低、自我分化程度越高,則其身心健康狀況越好;個體的情緒性照顧越高,和父母與同儕越親密時,則其生理、焦慮、睡眠問題、及社會功能障礙越多,但憂鬱較少。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應用在諮商輔導與親職教育方面,並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