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李欣倫"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聲色一場:從施叔青習佛經驗讀《行過洛津》和《風前塵埃》中的身體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15-10-??) 李欣倫; Li, Hsin-lun
    施叔青近十多年跟隨聖嚴法師習佛,先後出版了聖嚴法師傳記《枯木開花》及《心在何處》,從序文中可側面知悉佛學與施叔青創作《行過洛津》之關聯。此文欲探析施叔青的習佛經驗,對其小說作品《行過洛津》和《風前塵埃》有何影響?本文從兩類不同的文本切入,包括《枯木開花》、《心在何處》這類記錄大師風範和佛教行腳的書寫,以及《行過洛津》和《風前塵埃》兩部長篇小說,且從「身體」的角度著眼,首先爬梳施叔青習佛歷程和體悟,再者以佛教對身體的無常、因緣合和之說,析論《行過洛津》中「白骨觀」在小說中的效用,及《風前塵埃》中各種角色所展現出的「掩映的身體」。以前者來說,「白骨觀」正反兩面映襯小說中的「身體」描述,既正面揭示身體的終極衰損真相,亦反面映襯戲子供人取樂的身體;以後者來說,男性和女性對待身體的方式和所產生的觀點,隱然強化了肉身的強健永恆,然願空和尚為亡靈進行的佛教超度儀式,既為政治身體辨證,又扣合「風前塵埃」所傳遞的「諸行無常,盛者必衰」之不可侍之身體觀。以兩部小說所展現的「掩映的身體」來看,施叔青在審視國族認同議題,自是帶有一份超越性的目光。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聲色一場:從施叔青習佛經驗讀《行過洛津》和《風前塵埃》中的身體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15-10-??) 李欣倫; Li, Hsin-lun
    施叔青近十多年跟隨聖嚴法師習佛,先後出版了聖嚴法師傳記《枯木開花》及《心在何處》,從序文中可側面知悉佛學與施叔青創作《行過洛津》之關聯。此文欲探析施叔青的習佛經驗,對其小說作品《行過洛津》和《風前塵埃》有何影響?本文從兩類不同的文本切入,包括《枯木開花》、《心在何處》這類記錄大師風範和佛教行腳的書寫,以及《行過洛津》和《風前塵埃》兩部長篇小說,且從「身體」的角度著眼,首先爬梳施叔青習佛歷程和體悟,再者以佛教對身體的無常、因緣合和之說,析論《行過洛津》中「白骨觀」在小說中的效用,及《風前塵埃》中各種角色所展現出的「掩映的身體」。以前者來說,「白骨觀」正反兩面映襯小說中的「身體」描述,既正面揭示身體的終極衰損真相,亦反面映襯戲子供人取樂的身體;以後者來說,男性和女性對待身體的方式和所產生的觀點,隱然強化了肉身的強健永恆,然願空和尚為亡靈進行的佛教超度儀式,既為政治身體辨證,又扣合「風前塵埃」所傳遞的「諸行無常,盛者必衰」之不可侍之身體觀。以兩部小說所展現的「掩映的身體」來看,施叔青在審視國族認同議題,自是帶有一份超越性的目光。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聲色一場:從施叔青習佛經驗讀《行過洛津》和《風前塵埃》中的身體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15-10-??) 李欣倫; Li, Hsin-lun
    施叔青近十多年跟隨聖嚴法師習佛,先後出版了聖嚴法師傳記《枯木開花》及《心在何處》,從序文中可側面知悉佛學與施叔青創作《行過洛津》之關聯。此文欲探析施叔青的習佛經驗,對其小說作品《行過洛津》和《風前塵埃》有何影響?本文從兩類不同的文本切入,包括《枯木開花》、《心在何處》這類記錄大師風範和佛教行腳的書寫,以及《行過洛津》和《風前塵埃》兩部長篇小說,且從「身體」的角度著眼,首先爬梳施叔青習佛歷程和體悟,再者以佛教對身體的無常、因緣合和之說,析論《行過洛津》中「白骨觀」在小說中的效用,及《風前塵埃》中各種角色所展現出的「掩映的身體」。以前者來說,「白骨觀」正反兩面映襯小說中的「身體」描述,既正面揭示身體的終極衰損真相,亦反面映襯戲子供人取樂的身體;以後者來說,男性和女性對待身體的方式和所產生的觀點,隱然強化了肉身的強健永恆,然願空和尚為亡靈進行的佛教超度儀式,既為政治身體辨證,又扣合「風前塵埃」所傳遞的「諸行無常,盛者必衰」之不可侍之身體觀。以兩部小說所展現的「掩映的身體」來看,施叔青在審視國族認同議題,自是帶有一份超越性的目光。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