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李易修"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利用天文軟體校註《過洋牽星圖》(地理學系, 2021-08-??) 徐勝一; 韋煙灶; 陳有志; 李易修; 孫兆中; Sheng-I Hsu, Yen-Tsao Wei, Yu-Chih Chen, Yi-Hsiu Lee, Chao-Chung Sun四幅過洋牽星圖是鄭和下西洋時船隻在印尼阿齊、錫蘭別羅里、印度丁得把昔、阿曼沙姑山、及伊朗忽魯謨斯等地的牽星定位圖解。每幅圖基本上繪有兩套星辰的仰角指數,一套為北辰星(勾陳一)與燈籠星(十字二星)組合,另一套為織女星與南北布司星(南河三與北河三)組合。當船隻抵達預定港口時,各套星辰組合的高度角應符合先前的觀測記錄,如此便完成了定位作業。牽星板(Kamal)用來度量星辰正切高度指數而非度數,因此利用天文軟體溯源牽星圖時,除了需要還原歲差外還要將指數換算成度數。本文從〈鄭和航海圖〉中優選16 個印度西岸的北辰星觀測記錄,求得回歸方程式Y=1.094+1.601X,式中X 為自變數,以星辰仰角指數為單位;Y 為因變數,以星辰仰角度數為單位。運用此回歸式可換算牽星指數為仰角度數,如此便可利用天文軟體還原明代的牽星圖,進行驗證與修訂工作。牽星圖記錄的星辰指數大抵與計算結果相符,然而在1433 年4 月時木星位置靠近北布司星(北河三),可能造成觀測誤判,此外也有幾個星辰的高度指數被誤寫或誤讀,原因不明。在Stellarium 天文軟體協助下,本文認為在錫蘭Beruwara 所牽西南水平星即是水委一星,而在印尼阿齊所牽的華蓋星即是帝星。由於牽星圖當年刊印時,一些既存的觀測誤差以及明顯誤抄沒有被修訂過,本文相信這四幅圖雖然沒有記錄牽星季節與時刻,卻符合《前聞記》之日期與地點以及季風航海之經驗法則。因此,本文以1432-1433 年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訪問的港口與日程來進行各項說明與展示。Item 美京中華會館研究(1951-2000)(2015) 李易修; Lee, Yi-Siou一百多年來各地的中華會館(或稱中華公所)是美國華人社會中當地的「最高組織」,在過往種族歧視與隔閡的環境中,對外保護華人,對內統整一切事物,猶如當地華人的政府;一般來說,中華會館的主導權由最早赴美且佔絕對人數優勢的廣東人掌握。隨著時間流逝,政治、社會、法律等條件都發生改變,美國華人社群的組成日趨多元化,客觀環境的改變影響了各地中華會館,有些衰退了、有些消失了,不過最著名的舊金山駐美中華總會館與紐約中華公所,依然持續運作且紋風不動地由廣東人主導著;但在學界較少關注的另一隅,卻出現十分特別的景緻,位處美國首都華府的「美京中華會館」,不僅遲至二十世紀中期才成立,且在二十世紀末期更出現非廣東人群體加入領導層的情形。 本文即以此點出發,透過觀察百餘年來華府華人社群的變遷,力圖解答「美京中華會館何以擁有不同於一般中華會館的歷史發展情形」。本文以為,在華府以聯邦政府運作為核心,形成的特殊政治與經濟環境下,使「堂」(即「祕密會社」)轉變為較具有現代性,進而使其能主導本地華人的領導權,延遲了本地中華會館出現的時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京中華會館終於登上歷史舞台,過往的特質依然延續著,其領導者(中華會館主席)多具有良好的教育程度,也具有較高的開放性質,也使其能夠貼近整個美國華人歷史的發展狀況,最終能夠接納其他華人群體進入其領導層之中。Item 閩南族群之他稱族名「Hoklo∕Hohlo」的漢字名書寫形式與變遷:從歷史文獻與地圖地名的檢索來分析(地理學系, 2019-11-??) 韋煙灶; 李易修; Yen-Tsao Wei, Yi-Hsiu Lee本文從文獻檢索與地圖地名兩個面向切入,希望發掘指稱閩南族群之他稱族名Hoklo / Hohlo 漢字名(河老、貉獠∕䝤、貉老、鶴老∕佬、學老∕佬、福老∕佬、河洛)用詞的起源、變遷、使用年代與頻率,發掘更有力的論證,以突破過去在這方面議題探討的視野侷限性。研究發現,這些稱呼似乎都是來自以音套字(音名),且很可能來自客家族群對閩南族群的他稱用法。這些「地圖地名」只出現在廣東,不見於臺、閩。其中數量最多的是「學老」地名;其次為「鶴老」,未見「河老」與「河洛」地名。「Hoklo / Hohlo」的漢字名中,最早出現的是河老與貉獠,貉老與鶴老可能稍晚一些;再來為學老,再次為福老。鶴佬、學佬與福佬出現最晚,廣泛被認知應在19 世紀末到20 世紀初。本文推測新竹地區閩南人的「Hohlo lang」自稱用法,應是受粵東移民裔用法的影響。及至今日,「Hohlo」(音名)與「福佬」(漢字名)已經成為臺灣閩南族群的慣用稱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