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李敏瑄"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台北縣某國中學生睡眠品質與學業成就之探討(2010) 李敏瑄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國中學生個人背景因素與睡眠品質及學業成就間的現況及彼此的關係,以九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於台北縣某國中全體在學學生為母群體,採分層叢集抽樣取得樣本,用自填問卷的方式進行資料收集,有效樣本為286 份。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女性的個人主觀睡眠品質及睡眠時數表現較男性為差;年級別的差異似乎與睡眠品質關係不大,惟越高年級似乎日間功能障礙較低年級明顯;自覺課業壓力大者、生活壓力大者、睡前飲用含咖啡因飲料量越多者、補習時數過多者皆有較差的睡眠品質; 睡前三小時內使用網路時數越高者其睡眠品質PSQI計分雖無顯著差異,但卻顯著造成日間功能障礙。 二、女性的語文科成績顯著較男性高,卻未見男生在數理方面的優勢;年級與自覺生活壓力別似乎不是影響學業成就的重要變項;自覺課業壓力 較大者及有補習的族群其學業成就皆顯著較高;越常飲用含咖啡因飲料量、越頻繁睡前三小時內使用網路時其學業成就則顯著較差。 三、睡眠品質越差學業成就也就越差,[睡眠品質PSQI得分]能解釋學業成就3.2%的變異量。 根據研究結果我們應傳達[每日足夠睡眠時間]的觀念,同時避免、甚至禁止睡前的網路使用,以期能改善睡眠品質和日間功能障礙,以及提升學業成就的表現。Item 基於建模之科學運算課程設計與評估(2021) 李敏瑄; Lee, Min-Hsuan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基於建模的科學運算課程是否能提升學生的科學問題解決能力、建模品質與學習態度之成效。因此開發了科學與程式設計教材。另外,為了探討基於建模的教學與傳統講述式教學的對學生的影響,所以開發科學程式設計建模輔助平台,在這個平台中有相對應的程式設計建模歷程(現象描述、資料建模、流程建模、程式化以及觀察與除錯)之功能。實驗組學生在利用程式解決科學問題前,必須到此平台回答與科學問題相關的引導題目後才能開始編寫程式進行解題。本研究的實驗結果發現:一、 實驗組之低先備能力組學生在歷經基於建模的科學算課程後,其科學問題解決能力,與控制組低先備能力組學生相比有較大的進步幅度。這代表了建模教學有助於課前科學問題解決能力與程式能力較差的學生提升他們的科學問題解決能力。二、 實驗組學生在經歷基於建模的科學算課程後,其建模品質之進步幅度與控制組學生相比有較大的進步。另外,實驗組之低先備能力組學生的建模品質之進步幅度與控制組低先備能力組學生相比是有顯著差異的。但實驗組高先備能力組學生與控制組高先備能力組學生之建模品質並無差異。這表示建模教學有助於學生提升他們的建模品質。三、 在學習態度上,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的進步幅度並無差異。但在態度問卷後測中的開放是問答題和半結構式訪談中實驗組學生對於課程較高的評價。本次研究可以給與後續欲發展科學運算課程與建模教學的研究者做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