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朱建軍"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Meta-Analysis of the Pattern of Change in IQ Scores over a Three- Year Period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with LD, EBD, and MR(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7-08-??) 陳心怡; 朱建軍; Frey, Frances; Frey, Frances研究目的在分析特殊兒童間隔三年後再測智力分數之變化模式,並探討相關影響因素。研究者根據1980 年代後發表文獻內,共三十九組使用WISC-R 或 WISC-III 為工具之特殊兒童智力再測樣本,以統合分析進行量化統整。主要研究發現如下:(1)間隔三年後,特殊學生智力表現的確有顯著變化;(2)智力再測分數之改 變模式(方向與差異程度)依學生障礙類別而有不同,其中學障(LD)和智障(MR)學生的語文智商有下降趨勢,而學障與情緒行為異常(EBD)學生之作業 智商則顯著上升;(3)學障兒童智力分數改變程度受到學生年齡、起始能力、再測間隔時間、以及測驗新舊版本等中介變項影響。文中並對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與討論。Item WISC-III分測驗組合之假設解釋與信度估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00-09-??) 陳心怡; 朱建軍; 陳榮華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三版(WISC-III)是國內現有重要的智力測量工具之一,其測驗結果可做為6至16歲兒童智力鑑定與進一步診斷分析之應用。然而,國人對測驗結果得分之解釋往往僅止於傳統三個智商分數及新近提供的四個因素基準指數分數。對於如何應用WISC-III得分於後續之診斷分析教學上普遍感到陌生。實務界往往忽略WISC-III的每一個分測驗均在測不同之認知能力,兒童在某一組分測驗得分顯著高或低事實上均提供極富臨床意義之資訊。有鑑於實際應用分析上之需要,本研究歸納整理Kaufman(1994)與Sattler(1992)對WISC-III分測驗組合所提出之建議假設,並以臺灣標準化樣本1,100位兒童之分數為依據,計算每一組合之信度。研究發現66組分測驗組合平均信度介於.80至.96之間,其中有64%更具.90以上之信度,足見所列出之分測驗組合可實際幫助主試者對受試之認知與非認知特性建立適當假設,提供實務界人士智商分數以外豐富之臨床資料,進而對受試兒童做出更適宜之後續教學幫助。本研究之重要限制,以及對未來研究之建議亦在文中有所討論。Item WISC-IV 兩種因素模式解釋取向之效度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5-07-??) 陳心怡; 洪儷瑜; 陳榮華; 朱建軍; Timothy Z. Keith; Hsin-Yi Chen; Li-Yu Hung; Yung-Hua Chen; Jianjun Zhu; Timothy Z. Keith本研究目的在分析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四版(WISC-IV)在一般兒童與特殊兒童組別間之因素恆等性。根據9-16 歲之台灣標準化樣本(N=704)及身心障礙特殊兒童樣本(N=694),研究者以多樣本高階結構方程模式對「WISC-IV 現行計分之四因素模式」及「Cattell-Horn-Carroll(CHC)理論依據之五因素模式」兩種不同解釋取向進行系列性因素恆等性檢驗。兩種架構的主要差異是,四因素內的「知覺推理」因素在五因素架構內被進一步區分為「流體推理」和「視覺空間」兩個因素。本研究發現:(1)對一般兒童與特殊兒童而言,四因素與五因素模式均為合理且具意義之詮釋方式。算術、類同、與符號尋找分測驗具有跨因素負荷量,表示它們測量到多元認知內涵,分析詮釋時宜納入考量;(2)四因素及五因素模式在兩組兒童間均具因素恆等性,WISC-IV 分數對兩組兒童具相同的構念意義、因素與分測驗關連性、及因素與分測驗效度。研究結果支持一般兒童與特殊兒童的WISC-IV 分數結果可用相同方式詮釋,不論是四或五因素架構均可被用來對兩組兒童進行有意義之臨床比較。Item 臺灣一般兒童與臨床兒童之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三版(WISC-III)因素恆等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08-03-??) 陳心怡; 朱建軍; 洪儷瑜; 張正芬; 楊宗仁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檢驗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三版(WISC-III)在一般兒童與特殊兒童組群間之因素恆等性。文中根據1,100 名WISC-III 標準化樣本及1150 名臨床兒童樣本資料,運用結構方程模式進行多樣本驗證性因素分析。本研究以WISC-III 12 個主要分測驗與四個潛在因素架構為假設基準模型,分二階段完成檢驗。階段一先分就二組進行單樣本驗證性因素分析,以建立適當之基準因素模式。階段二則建立階段性逐步設限的巢套模型,逐一檢驗因素架構、因素負荷量、與殘差變異數之跨組別恆等假設。研究發現除了少處細微之殘差變異或共變性差異外,絕大多數之檢驗參數均具跨樣本恆等特性,WISC-III 在一般兒童與特殊兒童組群間具有相同之四因素架構與因素負荷量。整體而言,研究結果支持部份因素恆等性,台灣臨床兒童與一般兒童之WISC-III 分數是具有相同之解釋意義。Item 臺灣兒童於1997 至2007 年智能進步狀況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1-03-??) 陳心怡; 廖永堃; 陳榮華; 朱建軍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臺灣兒童於近10 年間智能進步狀況。根據121 位6 至16 歲兒童在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三與第四版本的表現,經對抗平衡法研究設計後發現,全量表智商之組平均相差1.23 分。然而,由於此二版本在全量表智商之組成上只有五個共同分測驗,故研究者進一步分析此組兒童在組成魏氏兒童智力量表第三版全量表智商十個分測驗於1997 至2007年之可能進步情況。結果發現,當將測驗內容控制為一致之情況下,臺灣兒童全量表智商間隔10.5 年共進步2.50 分,平均1 年進步0.24 智商分數。此結果比弗林效應假設每年進步0.3分略低,但與近年北歐已開發國家智力進步有減緩趨勢之發現相符合。此外,臺灣兒童近10年來在視覺符號快速比對搜尋以及非語文流體推理能力進步相對最多,但10-16 歲青少年對社會知識規範之理解幾乎無進步,且6-12 歲兒童在一般常識廣度的表現更是不進反退,此一現象值得重視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