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曾芬蘭"
Now showing 1 - 17 of 17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中學生考試壓力量表」之編製及其信度與效度之分析(中國測驗學會, 2013-06-01) 宋曜廷; 王雅鈴; 趙子揚; 陳佳蓉; 曾芬蘭; 黃瓅瑩考試壓力(examination stress)是全球的共同現象。然而,本研究發現以往的測量工具只將一般考試視為壓力源,並只將焦慮反應視為個人面對壓力時的反應。因此,本研究擬擴充考試壓力概念之下的壓力源以及個人反應,並編製「中學生考試壓力量表」。本研究將考試壓力分為「生理焦慮反應」、「認知及行為反應」,以及「社會期待及社會比較知覺」等三個向度,進行考試壓力量表之編製。經由922位學生的預試以及2,291位學生的正式施測,三個分量表之內部一致性信度係數Cronbach's α分別為.90、.87以及.88,整份量表信度為.93,具有良好的信度。在效度方面,以驗證式因素分析檢視考試壓力的概念,結果顯示三個次向度的模式是可接受的模式,且比單向度模式佳。同時,在測量不變性的分析之中,本量表在不同性別之下具有測量不變性,此結果為本量表提供建構效度的證據。最後,本研究將針對考試壓力理論進行討論,並對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Item 以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成績探討學習成就落差(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2011-02-01) 宋曜廷; 邱佳民; 張恬熒; 曾芬蘭學習成就落差是國內外教育研究相當重要的議題之一,但對於研究成就落差之實徵研究卻十分有限,因此,本文將從學生在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分數來分析近年臺灣地區學生之學習成就落差狀況。本文之研究目的有二:一、了解臺灣不同社經地位、不同族群、不同都市化程度地區、不同學校類別之學生學習成就表現;二、了解近五年來臺灣學生成就落差變化之趨勢。本研究以2004年至2008年參加第一次國中基本學力測驗之國三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社經地位、族群類別、都市化程度及學校類別等變項與學習成就落差之關連。研究結果發現,各科之學習成就落差的確存在於不同社經地位、不同族群類別、不同都市化程度和不同學校類別的學生。不同年度的不同群體間之落差以時間序列長期趨勢分析,發現英語科、國文科和基測總分隨著年度變化其落差越大。Item 以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成績探討班級規模效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9-06-01) 宋曜廷; 邱佳民; 曾芬蘭; 劉欣宜; 陳柏熹班級規模對教學歷程和學習成果的影響向來在教育政策和教學研究文獻中備受矚目,但臺灣目前探討班級大小和學生學習成就之關係的實徵研究十分有限。本文之研究目的有三:一、探究臺灣地區國民中學階段班級規模與學生學習成就的關聯;二、探討如果班級規模效應存在,學校的屬性(公私立)會不會影響此種效應的大小;三、探討如果班級規模效應存在,學校的所屬城鄉的都市化程度會不會影響此種效應的大小?本研究以參加2005年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的273,418名應屆畢業國三學生為對象,透過線性階層模式(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 HLM)探討班級大小、學校屬性、學校所在地都市化程度等主要變項對於學生國中基測成績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臺灣地區的國中,班級規模愈大,成績顯著愈高,且此種現象在公立國中比私立國中明顯,此種現象在低都市化所在地的學校較中都市化和高都市化所在學校更為明顯。這些發現與歐美各國所發現的小班效應有明顯不同,本研究提出「成就排比模型」(achievement-sorting model)來解釋相關發現。Item 以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成績探討班級規模效應(國立臺灣師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9-06-??) 宋曜廷; 邱佳民; 劉欣宜; 曾芬蘭; 陳柏熹; Yao-Ting Sung; Jia-Min Chiou; Hsin-Yi Liu; Fen-Lan Tseng; Po-Hsi Chen班級規模對教學歷程和學習成果的影響向來在教育政策和教學研究文獻中備受矚目,但臺灣目前探討班級大小和學生學習成就之關係的實徵研究十分有限。本文之研究目的有三:一、探究臺灣地區國民中學階段班級規模與學生學習成就的關聯;二、探討如果班級規模效應存在,學校的屬性(公私立)會不會影響此種效應的大小;三、探討如果班級規模效應存在,學校的所屬城鄉的都市化程度會不會影響此種效應的大小?本研究以參加2005年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的273,418 名應屆畢業國三學生為對象,透過線性階層模式(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 HLM)探討班級大小、學校屬性、學校所在地都市化程度等主要變項對於學生國中基測成績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臺灣地區的國中,班級規模愈大,成績顯著愈高,且此種現象在公立國中比私立國中明顯,此種現象在低都市化所在地的學校較中都市化和高都市化所在學校更為明顯。這些發現與歐美各國所發現的小班效應有明顯不同,本研究提出「成就排比模型」(achievement-sorting model)來解釋相關發現。Item 以縱貫學業表現檢驗大魚小池效應與見賢思齊效應(臺灣心理學會, 2012-09-01) 宋曜廷; 黃瓅瑩; 郭念平; 曾芬蘭在社會比較效應中,大魚小池效應和見賢思齊效應是最常被探討的,不但在學業自我概念的變項上累積許多實徵證據,後續研究更指出這些效應可延伸至學業成就。然而,無論是大魚小池效應或見賢思齊效應,在與長期學業成就相關的研究上皆缺乏合理的驗證標的。因此,本研究在兩方面延伸並擴充以往的研究:首先,在變項檢驗方面,同時以兩種縱貫性的學業成就-在校成績和標準化大學入學考試成績-來檢驗大魚小池效應和見賢思齊效應。其次,在檢驗方法上,除以整體學校分析法來重複驗證過往的研究結果外,另創相鄰志願學校比較法,來比較學業能力相近的高軌學校底端學生和低軌學校頂端學生的學業成就差異。本研究發現,當以在校成績為依變項時,整體學校分析法和相鄰志願學校比較法都支持大魚小池效應而未支持見賢思齊效應,與先前的研究結果一致。然而以標準化測驗為依變項時,整體學校分析法和相鄰志願學校比較法都未支持大魚小池效應,也都未支持見賢思齊效應。Item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入學考試與評量變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4-03-??) 宋曜廷; 周業太; 曾芬蘭; Yao-Ting Sung, Yeh-Tai Chou, Feng-Lan Tseng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已正式啟動,入學考試和班級評量的變革,是影響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成敗的關鍵之一,如何達成所提出的願景,格外引人關注。以標準為本位的評量為近年來的教育評量改革趨勢,許多先進國家已將標準本位評量分別應用在教育會考與班級評量,以達到學力監控、提升教師教學與評量專業,並促進學生學習成果的目標。本研究介紹標準本位評量之意涵,並以國中教育會考與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成就評量標準為例,說明標準本位評量如何為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創造有利環境,進而達成多元學習、確保學力、舒緩升學壓力、活化教學等目標。Item 國中基測英語科雙峰分配探索(中國測驗學會, 2010-03-01) 萬世鼎; 曾芬蘭; 宋曜廷國中基測英語科的雙峰分配長久以來一直受到各界的關心和研究,本文的重點不在探討社會影響或教育政策,我們的重點將擺在利用現代測驗統計技術,去探索雙峰分配背後的特性和成因。我們首先驗證雙峰不是試題特性影響所造成的,再驗證左側峰很可能是隨機猜測造成的,最後利用答對題數分配的模擬,得到的結果如同我們推論的假設,雙峰的成因來自於過大的能力變異和英語出題的門檻,造成一大半的人覺得題目很簡單,形成負偏態;另一大半的人卻覺得題目很難,形成正偏態,而這些人又表現出猜測行為,最後就形成我們所看到的古典分數的雙峰分配。Item 國中基測量尺分數計算方式之探討(2007-11-11) 邱佳民; 曾芬蘭; 宋曜廷Item 國中教育會考數學科的回沖效應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22-03-??) 張銘秋; 黃瓅瑩; 陳佳蓉; 陳柏熹; 曾芬蘭; Ming-Chiu Chang, Li-Ying Huang, Chia-Jung Chen, Po-Hsi Chen, Fen-Lan Tseng本研究探討臺灣實施國中教育會考對數學科教學現場的回沖效應,透過教師問卷,比較國中數學教師在國中教育會考實施前後的教學差異,並調查其於衍生之相關議題的感受與態度。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一、近七成教師認同會花費較多的時間教授基測/教育會考常考的內容;二、教師在兩時期使用的教材仍以教科書與習作為主,約有六成教師經常使用測驗卷或考古題;教育會考時期非選擇題型式測驗卷或考古題的使用率較基測時期高(約高7.5%);三、教學方法均以教師單向講述或師生雙向問答為主;四、教師在數學的閱讀理解能力重視程度比基測時期增加最多,其次為數學表達、溝通能力;五、學校評量各題型的比重未有明顯變化,但教育會考時期非選擇題比重有微幅提高;六、半數以上的教師不認同成績由百分等級制改為三等級,可降低學生學習壓力,且近七成教師認為易造成中等程度學生學習動機低落。由上述研究結果可知,國中教育會考數學科確實對國中數學教學現場同時產生了正向與負向的影響。Item 國中教育會考英語科聽力測驗實施的回沖效應初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9-06-??) 曾芬蘭; 游羽萱; 蔡逸凡; 陳柏熹; Fen-Lan Tseng, Yu-Xuan You, I-Fan Tsai, Po-Hsi Chen本研究探討國中教育會考實施英語科聽力測驗如何改變國中英語教學,並透過訪談近年來大幅減少英語聽力「待加強」能力等級學生人數比例之學校教師,歸納其提升學生英語聽力學習效益的教學方式。首先,透過問卷調查國中英語教師的教學是否根據國中教育會考英語科聽力測驗試題的命題方式進行調整,並比較國中英語教師在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時期與國中教育會考時期的教學方式,調查結果顯示:一、兩時期的課程教材仍以課內教材為主,但國中教育會考時期教師的教學素材更趨向多元,課外教材的使用比例增加,教材電子書的使用比例大幅提升;二、兩時期教學時間仍以單字、文法、閱讀最多,但國中教育會考時期閱讀、聽力、口說的授課時間均增加;三、國中教育會考時期定期評量中含聽力的比例比國中基本學力測驗時期高約近10%。由此可知,國中教育會考英語科聽力測驗實施確實對國中英語教學產生回沖效應。接著篩選2015~2017年國中教育會考英語科聽力測驗「待加強」能力等級學生比例下降最多的學校,透過訪談這些學校的英語科教師,歸納其共同教學策略,如分組合作學習、英語聽力理解策略教學、差異化教學、精熟學習、注重發音與口說等,並予以介述,以提供其他國中英語科教師參考。Item 國中課室素養導向標準本位評量的 設計與應用:以英語科閱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8-12-??) 曾芬蘭; 鍾長宏; 陳世玉; 張銘秋; Fen-Lan Tseng, Chang-Hung Chung, Shih-Yu Chen, Ming-Chiu Chang近年來愈來愈多先進國家持續推動以標準為本位的教育評量改革,我國自2014年起推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並同時實施以標準參照計分的國中教育會考作為國中畢業生學力監控機制。在高風險考試之外,本研究以英語科為例,聚焦於探討如何在國中課室設計素養導向標準本位評量工具,並透過實際參與標準本位評量試辦的學生與教師的經驗及意見,分析情境式素養導向的標準本位課室評量如何提振學生興趣,促進英語學習。研究結果如下:一、依據學生作答感受問卷調查結果,在使用經多次命修審與預試的評量作業的情境之下,近七成的學生認為較傳統選擇題或填充題更容易發揮、更具有挑戰性、也較活潑有趣;六成左右學生的作答意願較高、心情比較愉快,也認為比較容易得分;二、依據試辦教師的回饋可知,多樣化題型搭配標準參照評等及彈性的作答方式,可激發學生多元能力表現,並從評量的過程與結果,讓學生明瞭自身學習狀況,也可促進教師專業知能的成長;三、情境式試題設計可引導學生從評量中學習將所理解的訊息,應用於仿真的新情境以解決問題,藉此幫助學生體會英語閱讀的實用性與實質意義。若能在國中英語科的課室中,實施類似本研究所提出之素養導向標準本位課室的多元評量,可「善誘學生學習動機與熱情」,促進自發學習,增進英語學習成效,有利培養學生成為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所強調的「終身學習者」。Item 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寫作測驗信度與效度分析研究(中國測驗學會, 2013-03-01) 王德蕙; 李奕璇; 曾芬蘭; 宋曜廷「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自2007年正式加考寫作測驗以來,外界對於寫作測驗的評分者一致性,以及每次只考一個題目是否足以評量到考生的寫作能力,始終非常的關心。加上國中基測屬於高風險測驗,考生人數眾多,影響極鉅,以及國內外在寫作測驗信效度研究上的不足,因此實有必要進行寫作測驗信效度之研究。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有二:首先為探討「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寫作測驗」(簡稱「國中基測寫作測驗」)的信度,以類推性理論為主,輔以評分者一致率與評分者間相關等數據,作為驗證信度的依據;其次,蒐集命題設計、評分流程、寫作分數與其他效標的關聯等各種效度證據,以驗證寫作測驗之效度。期望透過本研究結果,一方面能提供測驗實務界關於高風險考試中如何監控與提升寫作測驗信度與效度的作法,另一方面可以讓社會相關人士了解「國中基測寫作測驗」的信度、效度之實徵證據。而研究結果也顯示「國中基測寫作測驗」確實具有良好之信度與效度。Item 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的回顧與展望(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2007-12-01) 宋曜廷; 許福元; 曾芬蘭; 蔣莉蘋; 孫維民本文旨在說明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從開始研發至今,為因應不同階段的變化與發展,所提出的相對應規劃與對。並藉由回顧過往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整理出執行此計畫歷程中所累積的標準化測驗編製經驗、量尺計分系統的建置、一綱多本的試題版本檢核、寫作測驗的評分機制及所開發建置的資訊系統與相關的研究資源。希望能藉由本文的提出,能提昇國內學習成就標準化測驗相關技術的研究。最後並提出基本學力測的後續定位與展望。Item 小班就比較好嗎?以國中基測成績檢驗班級大小效應(2007-10-01) 宋曜廷; 曾芬蘭; 陳欣宜; 邱佳民Item 從學校本位評量反思台灣擴大免試入學方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0-06-01) 宋曜廷; 周業太; 林秀珊; 吳佩嶼; 曾芬蘭教育部推動的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實施方案,在作法與理念上和澳洲與香港所執行的學校本位評量有雷同之處。兩者都是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提供其適性與優質之教育機會;同樣需仰賴教師之專業素養,以提高教學與學習品質;此外,皆採計在校成績作為入學申請依據,弱化高風險測驗之角色。因此,國外所執行利用學校本位評量作為入學與考試制度的變革方案之利弊得失,可以作為臺灣的改革參考。本研究目的在於融合校本評量之施行理念與作法,歸納出教育主管機關之政策規劃、教師之信念與專業、社會之態度與支持,以及執行期程和程序等四個可能影響校本評量實施成效之因素,針對現行免試入學方案提出具體建議,期能作為該方案全面實施前,相關政策調整之參考依據。Item 從學校本位評量省思臺灣擴大免試入學方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0-06-??) 宋曜廷; 周業太; 吳佩璵; 林秀珊; 曾芬蘭教育部推動的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實施方案,在作法與理念上和澳洲與香港所執行的學校本位評量有雷同之處。 兩者都是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提供其適性與優質之教育機會;同樣需仰賴教師之專業素養,以提高教學與學習品質;此外, 皆採計在校成績作為入學申請依據,弱化高風險測驗之角色。因此,國外所執行利用學校本位評量作為入學與考試制度的變革方案 之利弊得失,可以作為臺灣的改革參考。本研究目的在於融合校本評量之施行理念與作法,歸納出教育主管機關之政策規劃、 教師之信念與專業、社會之態度與支持,以及執行期程和程序等四個可能影響校本評量實施成效之因素,針對現行免試入學方案提 出具體建議,期能作為該方案全面實施前,相關政策調整之參考依據。Item 高中職入學制度中在校成績採計校正方式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0-06-??) 陳柏熹; 邱佳民; 曾芬蘭高中職免試入學為教育部目前的重要政策。根據該項政策,在校成績將成為各項入學管道的主要參考資訊。 但由於各校對成績的評分標準與評分方式皆不相同,因此如何使在校成績採計作到公平性將成為一項重要的問題。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發展校正不同學校在校成績的模式,以使在校成績能盡量做到像國中基本學力測驗(以下簡稱國中基測) 一般的公平性。研究方法是採用多元迴歸分析與階層線性模式來校正在校成績,以瞭解在校成績相關的自變項對國中基測成績 之解釋變異量。其中依變項為國中基測成績,自變項為學生在校成績Z分數、依學校標準差校正後的學生成績Z分數,以及學校在 全國中的Z數。研究資料為2008年參加國中基測之臺北縣學生之國中基測成績與在校3年成績。結果顯示,若只用學生在校成績Z分 數而不作任何校正,對未來國中基測成績之可解釋變異量介於65%~80%,使用迴歸分析法的效果略優於階層現性模式;加入學校 標準差後其可解釋變異量幾乎都沒有提升;再加入學校在全國中的Z數後其可解釋變異量提高至72%~89%,此時階層線性模式略優於 多元迴歸。根據此結果,未來若能在使用學生在校成績時加入某些會考或學力檢測中各校相對表現來進行校正, 將更能反映出學生能力在全國母群體中的相對位置,提高在校成績使用之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