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曾碩彥"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不曾走過的路
    (2008-05-30) 譚光鼎; 曾碩彥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原住民社區本位學校的理想與實踐
    (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 2009-06-01) 譚光鼎; 曾碩彥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中學生考試觀之研究
    (2022) 曾碩彥; Tseng, Shou-Yen
    受到中華文化儒家及科舉制度的影響,「考試」的角色與功能的重要性,深植於教學現場師生與家長的觀念中。學校與考試雖有客觀的制度性措施,學生卻帶著對考試進行主觀性的詮釋,並發展出不同的意義與行動取向,即形成了「考試觀」。本研究先梳理與考試有關的教育社會學理論,再以符號互動論的觀點描述班級共同的考試觀及四位個案學生的考試觀。本研究目的為:一、描述選定班級集體學生發展出何種共同的考試觀。二、針對選定的個別學生,分析形塑其考試觀之社會文化脈絡。根據研究目的選定大臺北地區一所國中的一個國三班級為研究場域,資料蒐集的時間為國三上學期10月初至國三下學期6月底離校,以觀察、訪談及文件分析來探究國中學生的考試觀。研究發現第一部分將描述班級學生共同的考試觀。考量多重社會文化脈絡下,班級內學生個體觀念與行為仍有差異性,對考試的觀點與回應策略有所不同,第二部分則透過描述四位個案學生個別的考試觀,呈現個體與多重結構力量的拉扯與調適策略。透過研究資料的整理與分析獲致以下的結論:一、學生將學校考試分成「小考」、「大考」、「期末測驗」和「模擬考」等類別。二、面對考試學生發展出「背」、「理解」、「猜」和「作弊」的行動策略。三、學生的生活節奏與未來生涯被考試所管控。四、學生認為補習是準備考試的雙面刃。五、學生的考試觀在自我與多重結構力量的拉扯中調整與形塑。六、學生的考試觀是其主體性的展現。研究的啟示從考試之面向討論適性發展與階級再製、人生幸福的想望、個體能動與自在性及考試觀對教師的影響等問題,將作為教學現場與政策制定與調整之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爛學校與好學校─平地與原住民學生的學校教育觀
    (2009) 曾碩彥; Shou-Yen Tseng
    在追求教育機會均等的社會潮流推波助瀾之下,政府積極針對弱勢民族提出因應對策並制訂相關法令,彰顯政府對於原住民教育的重視,因而在偏遠原住民地區設立完全中學。此類完全中學的高中部同時有原住民與平地學生就讀,他們不同的文化特質與生活習慣,可能使兩群學生對學校教育產生不同的想法與行動。基於此,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究偏遠原住民地區完全中學之平地與原住民高中部學生的學校教育觀,描述學生如何看待學校教育與相應的行動策略,包括對學校、課程、教師與同儕等。並且嘗試分析學校教育觀的背景脈絡及成因,解析學校制度及社會文化脈絡的影響因素,以提供教育改革措施的參考依據。 本研究透過參與觀察、深度訪談與文件分析等質性研究方法,選取臺灣地區某偏遠原住民地區的完全中學(化名為蜻蜓中學)作為研究現場,進行七個月的現場研究,每週進入研究現場二至三天,參與學生的學校生活,晚間則夜宿學生宿舍,與學生共同體驗課後的宿舍生活,以瞭解學生在經驗學校生活所產生的觀點與行動策略,並嘗試以學生文化理論對相關資料進行分析。本研究之主要結論如下: 一、學生「學校教育觀」的主軸 1. 外來平地生追求高中教育的「升學」價值,以「升學機會」作為評斷學校良窳之依據。 2. 本地原住民學生追求高中教育的「文憑」價值,以「畢業機會」作為評斷學校良窳之依據。 二、學校教育觀的學校因素 1. 「分數」為影響學生學校教育觀的重要符碼,卻不表示學校具有重視學業成就的統合價值文化。 2. 外來平地學生承繼社會主流文化價值,運用「原住民學生作參照」、「接受補習教育」來突破學校環境不利自己升學的問題。 3. 本地原住民學生放棄內化社會主流文化價值,透過「找尋成績以外的價值」來解決學校環境不利自己畢業的困難。 三、學校教育觀的社會文化因素 1. 外來平地生受家庭環境及社區文化的影響,產生順從學校的文化特徵,發展出排斥「本校校名、但卻肯定學校教育」的文化參照架構。 2. 外來平地生受家庭文化的影響,學生先選擇廉價的公立學校之後,再選擇「補習教育」作為「升大學」的主要途徑。 3. 本地原住民學生受家庭環境及社區文化的影響,並未產生反抗學校的文化特徵,並且肯定學校教育對未來生活的幫助。 4. 本地原住民學生受家庭文化的影響,選擇以發展「玩樂文化」來回應家長對 「拿文憑」的期待,從而再製了家庭文化。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