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曹峰銘"
Now showing 1 - 6 of 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修改語音基頻曲線與低通濾波處理影響聽障學生國語聲調聽辨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0-11-??) 郭俊弘; 劉惠美; 黃桂君; 王小川; 曹峰銘; Jyun-Hong Guo; Hue-Mei Liu; Kuei-Chun Hung; Hsiao-Chuan Wang; Feng-Ming Tsao本研究旨在透過電腦,採用擴大語音基頻曲線與低通濾波處理兩種方式,將語音訊號修改成「原始語音基頻曲線」、「設定語音基頻曲線」、「擴大語音基頻曲線」、「原始語音低通濾波」、「率波擴大基頻曲線」六種方式,並分析聽障學生透過六種方式聽辨國語聲調的差異及錯誤類型。研究對象為26名中重度聽力損失且佩戴助聽器的國小高年級與國中學童。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一、藉由擴大語音基頻曲線與低通率波的兩種生存模式,能彰顯住地提升聽障學生的國語聲調聽辨表現。二、六種電腦語音修改方式下,聽障學生均對於第四聲最容易聽辨,最難聽辨之聲調則因不同電腦語音修改方式而有所差異。主要的聲調聽辨錯誤類型為第一聲混淆為第二聲;第二聲混淆為第三聲;第三聲混淆為第二聲獲第四聲,第四聲混淆為第一聲。最後提出有關利用電腦語音修改系統進行聽障學生聲調教學與未來研究之建議。Item 修改語音基頻曲線與低通濾波處理影響聽障學生國語聲調聽辨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0-11-??) 郭俊弘; 劉惠美; 黃桂君; 王小川; 曹峰銘; Hsieh-Chun Hsieh; Hue-Mei Liu; Kuei-Chun Hung; Hsiao-Chuan Wang; Feng-Ming Tsao本研究旨在透過電腦,採用擴大語音基頻曲線與低通濾波處理兩種方式,將語音訊號修改成「原始語音基頻曲線」、「設定語音基頻曲線」、「擴大語音基頻曲線」、「原始語音低通濾波」、「率波擴大基頻曲線」六種方式,並分析聽障學生透過六種方式聽辨國語聲調的差異及錯誤類型。研究對象為26名中重度聽力損失且佩戴助聽器的國小高年級與國中學童。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一、藉由擴大語音基頻曲線與低通率波的兩種生存模式,能彰顯住地提升聽障學生的國語聲調聽辨表現。二、六種電腦語音修改方式下,聽障學生均對於第四聲最容易聽辨,最難聽辨之聲調則因不同電腦語音修改方式而有所差異。主要的聲調聽辨錯誤類型為第一聲混淆為第二聲;第二聲混淆為第三聲;第三聲混淆為第二聲獲第四聲,第四聲混淆為第一聲。最後提出有關利用電腦語音修改系統進行聽障學生聲調教學與未來研究之建議。Item 周歲前睡眠節律變化與兩歲語言成長速度之關連性(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22-03-??) 呂信慧; 曹峰銘; 劉惠美; Hsin-Hui Lu, Feng-Ming Tsao, Hue-Mei Liu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嬰兒周歲前睡眠節律發展,能否預測他們兩歲的語言成長速度。具體問題有三,嬰兒周歲前睡眠節律出現年紀的個別差異型態?穩定的睡眠節律有助於嬰兒語言能力發展?越早出現睡眠節律的嬰兒,在兩歲的語言成長速度是否也越快?研究設計/方法/取徑本研究採用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3 月齡組」的3、6、12、18 和24 個月五波次調查資料,最後分析納入3563 位嬰兒。採用多層次線性模型建構成長曲線,12、18 及24 個月的語言成長速度為依變項,將3、6 及12 個月睡眠節律動態分成「3 個月前固定」、「3-6 個月固定」、「6-12 個月固定」、「周歲前有變動」四類為獨變項,並控制影響語言發展的其他個人與環境因素。研究發現或結論本研究發現嬰兒滿周歲睡眠節律大致穩固,但發展時程呈個別差異性,約六成3 個月大嬰兒已出現睡眠節律,但其中有8% 到周歲前睡眠節律又出現不固定,到6 個月大有八成五嬰兒出現睡眠節律。比較「3 個月前固定」、「3-6 個月固定」、「6-12 個月固定」、「周歲前有變動」四類嬰兒兩歲語言成長速度,結果發現3 個月前睡眠節律固定嬰兒,在第二年的語言成長速度皆顯著快於另外三類嬰兒。研究原創性/價值過去研究多探討嬰兒睡眠品質與語言發展的關連性,且對語言能力預測多僅採單一時間點量測,本研究延伸發現嬰兒周歲前睡眠節律動態變化與第二年語言成長速度具關連性。此結果揭示嬰兒早期行為系統發展領域(即睡眠節律),會跨越原領域範疇,與後續另一心智系統(即語言學習)發展呈關聯性。證實睡眠與語言跨領域範疇的「發展級聯」效應在生命早期已出現。教育政策建議或實務意涵本研究應用意涵:(1)嬰兒睡眠節律發展大致在周歲前完成,而且他們在周歲前的睡眠節律發展時程呈現明顯個別差異性(2)嬰兒周歲前的睡眠特徵,可考慮納為兒童語言發展評估時的風險因子之一。Item 學前到學齡兒童的語音區辨能力發展及其與詞彙理解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3-12-??) 劉惠美; 曹峰銘; 張鑑如; 徐儷玲; Huei-Mei Liu; Feng-Ming Tsao; Chien-Ju Chang; Li-Ling Hsu本研究探討華語跨學前到學齡階段兒童的語音區辨能力隨年齡增加而變化的情形,以及兒童語音區辨和詞彙理解之間的關連性。研究對象為150 名語言發展正常的四到八歲兒童,分為五個年齡層(各30 名),參與三項華語語音特性對比的AX 區辨作業(包含塞音不同構音部位、舌面音不同構音方式、和聲調對比),並以「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評估口語詞彙理解能力。結果發現,四到八歲兒童的語音區辨正確率和敏感度呈現隨著年齡成長而增加的趨勢,顯示語音知覺能力在跨學前到學齡階段仍持續發展中。檢視同一群兒童在三項語音區辨作業上的表現差異,發現聲調和塞音構音部位的區辨正確率明顯高於舌面音塞擦音和擦音構音方式對比的正確率,顯示此階段兒童的聲調和塞音構音部位區辨能力的發展優於塞擦音和擦音的區辨。相關分析顯示兒童的塞音和聲調區辨敏感度與口語詞彙理解有顯著關連性,回歸分析也顯示聲調和塞音區辨能力可以解釋口語詞彙理解的變異量,支持了兒童語音知覺發展和詞彙能力有關連的論述。Item 遲語兒幼兒期至學齡前期的語言發展型態:兩年縱貫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8-06-??) 呂信慧; 曹峰銘; Hsin-Hui Lu, Feng-Ming Tsao遲語兒在兩歲時的表達性語言能力落後一般兒童,而先前研究顯示遲語兒日後語言發展迥異,即出現語言障礙,抑或僅是語言晚熟。但是,這兩群遲語兒從二到四歲的語言發展型態有哪些差異?本研究目的探究這兩類遲語兒在這期間的語言發展型態。本研究追蹤遲語兒(n = 35)及對照兒童(n = 34)二到四歲的語言表現,總共蒐集三波資料(兩歲、三歲及四歲),遲語兒在四歲時按語言能力區分成語言「障礙組」(n = 12)與「晚熟組」(n = 20)。結果發現:(1)三組兒童在二到四歲的語言發展類型互異,而且在控制母親教育程度、語言療育和幼兒教育之後,他們在此期間的語言發展曲線亦仍各不同(2)在此期間接受語言療育與幼兒教育期間較長的遲語兒,和對照兒童的語言落差呈現隨年齡增加而遞減的趨勢。總結來說,雖然四歲才能確診遲語兒為語言障礙或僅是語言晚熟,但這兩類遲語兒自兩歲開始已展現迥異的語言發展型態。Item 遲語兒語言發展趨勢和詞彙學習歷程:幼兒期至學齡前期縱貫研究摘要(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20-03-??) 呂信慧; 曹峰銘; Hsin-Hui Lu, Feng-Ming Tsao早期療育醫療人員常困擾當幼兒被診斷為「遲語兒」後,要如何預測他們日後的語言成長型態和速度,以及在學齡前期出現「兒童語言障礙」的風險。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索遲語兒的早期語言發展型態和詞彙學習歷程,並評估這些早期指標的預測效果。研究參與者為32 位兩歲「遲語兒」,量測他們靜態的語言表現(如,詞彙表達量、語句表達複雜度、接收性語言、表達性語言)和動態的詞彙學習歷程(快速連配、音韻工作記憶和聲調知覺)等能力,日後再於他們三歲與四歲時蒐集接收性語言與表達性語言能力。在四歲時根據語言能力,區分成「語言障礙」(n = 12)或「語言晚熟」(n = 20)組。結果顯示,這兩組兒童在生理年齡、非語文認知能力和生理狀態方面沒有顯著差異,但兩組兒童於兩歲時已在接收性語言、詞彙學習歷程的快速連配和四聲聲調指認有顯著差異;階層模式(HLM)分析發現控制母親教育程度、語言療育和幼兒教育等因子,「快速連配」與「四聲聲調指認」仍能正向調控遲語兒兩歲至四歲的語言成長斜率;另羅吉斯迴歸分析發現兩歲的「接收性語言」能預測遲語兒在四歲診斷為「兒童語言障礙」的風險,「快速連配」的預測性在邊緣顯著範圍。總結這些結果,意涵遲語兒於兩歲時,理解口語訊息、聲調知覺及詞彙學習歷程表現是預測日後語言發展變化的早期指標。此外,研究結果有利於發展評估兩歲遲語兒童,日後出現語言障礙風險的評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