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曹宜蓁"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青少年伴侶經歷未成年生育事件歷程之研究(2010) 曹宜蓁本研究貼近青少年父母生活經驗,藉由質性研究的探索力從青少年伴侶的主體觀點出發,邀請三對在未成年時期成為父母的未婚伴侶及其家長,透過深度訪談的方式,理解青少年在生育事件歷程中的實質生活內涵,並探討其中性別權力的展現,以及所處的社會脈絡的支持體系。 本研究發現,青少年伴侶在生育事件之前,多半處在孤單、.疏離的人際網絡,而擔任父母之後的青少年伴侶不僅受年齡所限,身處的社會脈絡也缺乏足夠的支持,青少年必須靠自身的能力去因應生活的挑戰,也因為選擇的有限、資源的不足,而採取傳統性別分工模式,這使得青少女的主體性消失,在經濟上成為依賴者,在親密關係中缺乏協商主權,而擔任父親的青少男,也因為被期待表現「負責任」而承受超出其年齡的嚴苛挑戰,青少男與青少女均因生育事件而影響了生涯的發展。 然而政府在提供青少年父母福利照顧的角色缺席,使得青少年面臨更多生涯的危機、資源及發展機會的匱乏以及未成年身份的限制,將導致青少年落入貧窮循環的危機。青少年在養家、持家、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受到種種來自文化、法律、社會政策、制度等結構性因素的影響,在負責任的意願與落實的差距之間,突顯了青少年在未成年生育事件中的弱勢處境。當他們處於多重匱乏的危機,面臨角色壓迫的同時,也正經歷著多重消權的負向影響。 本研究建議未來協助經歷生育事件的青少年伴侶時,應從充權的角度看待未成年生育事件中的青少年,並考量青少男、青少女的處境與需求,從政策規劃、教育供給、社會工作實務等三方面並重,提供合適的資源及發展新的工作模式與方法。Item 青春期育兒者轉大人~年輕母親的身分認同發展(2022) 曹宜蓁; Tsao, Yi-chen在現今婚育年齡普遍延遲的晚熟世代中,「轉大人」成為探索與預備的漫長過程。然晚熟世代中存在著一群「青春期育兒者」,她們的經歷具有特殊性,卻鮮少被關注其邁入成年期的發展經驗,故此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為取向尋求對其經驗之理解。本研究界定之研究參與者為曾於青春期階段生育子女並養育子女經歷達五年以上,且現已成年之未滿30 歲之年輕母親。研究目的一:探討年輕母親邁向成人期的發展經驗與軌跡、目的二:探討年輕母親承擔身分的界定與身分認同發展經驗。本研究以詮釋現象學方法論為主、以深度訪談法蒐集資料,透過半結構式的訪談綱要理解研究參與者對日常生活世界經驗的敘述。以主題分析法逐步分析及理解年輕母親的生活世界與觀點。本研究發現: 一、 年輕母親邁向成人期的發展路徑係從生育為起點,由生養育抉擇、親密關 係/婚姻抉擇、生涯抉擇三股線交織成生命軌跡,並針對其發展路徑大致分為:1.以家庭為中心的個人生涯停滯型、2.家庭與個人生涯發展兼顧型、3.個人為中心之生涯持續發展型。 二、 從母職身分而延伸的多重角色建構出成人的樣式,母職身分雖非成人界定的單一指標,卻是成人身分的重要指認基礎。 三、 親密關係中的壓迫與終止喚起身分認同覺醒,當年輕母親從一段被壓迫的關係中作為抉擇的客體轉變為做擁有抉擇的自主性時,身分認同感也在轉換之中有著覺醒與發展的機會。 四、 年輕母親認同型塑的來源分成內在世界的後形式思維發展、.年輕母親對於特定記憶的挑選、智慧與成熟度的增長、宗教信仰及性別平等意識。外在世界包含原生家庭與成長之社區、族群文化、校園教育、伴侶及夫家、親子關係、經濟收入與財務自主性、職場環境、孩子的同儕家長與教育環境及社會支持度等。 五、 提早的母職不盡然是完全不利的影響,從脆弱轉換為堅實的「轉大人」路徑之關鍵為自我認同,擁有「選擇的自主性」經驗是重要關鍵,而成人的自我認同具有延展性的特質對曾經歷創傷或逆境者是彌補與療癒的可能機會。本研究之建議如下:從生命歷程觀點設計適合身分友善轉銜的制度、從成人教育觀點提供友善的學習平台、性別平等教育推廣有助母職實踐與身分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