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徐炘婷"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新疆地區早石炭紀晚期腕足化石氧同位素之古環境意義(2004) 徐炘婷本研究分析新疆伊犁-北天山地區早石炭紀晚期Serpukhovian世的五隻巨大長身貝屬腕足(Gigantoproductus tulensis)化石的碳氧同位素數值,以重建其生存時期的古環境。標本均沿喙部至腹部切割製成薄片,在透射光顯微鏡下觀察薄片微細構造,再於陰極射線顯微鏡下檢視化石薄片是否有發光現象,並拍照紀錄做為微取樣的依據。我們分別採集微細構造保存良好且陰極射線下不發光部份以及發光殼體和圍岩的碳酸鈣粉末,進行碳氧穩定同位素分析。 總計在五隻巨大長身貝屬腕足標本上取得213個採樣點,在氧同位素數值的部份,不發光殼體部份的δ18O數值落在-7.0 ~-1.7之間(平均值為-4.0±1.1,1σ)。五隻巨大長身貝屬腕足殼體的δ18O數值週期性振幅介於0.6~3.7之間,若僅考慮溫度效應,利用溫度公式換算可推得早石炭紀晚期新疆伊犁-北天山地區的年溫差範圍介於3~19℃之間。 本研究推算新疆早石炭紀晚期的δ18O數值與δ13C數值與華南地區數值的涵蓋範圍相近,但比俄羅斯地區的數值為低。觀察三個地區於Serpukhovian階的δ18O值對δ13C值的分佈圖,可發現華南與新疆地區的回歸直線幾乎重疊,而與俄羅斯的回歸直線平行,推測是因為三個地區的地理環境與氣候型態不同所致。若新疆、華南與俄羅斯三個區域的年溫差相近(5℃),則估算出淡水的注入對氧同位素的影響程度以新疆地區最多,可能是由於新疆地區當時為海島型氣候,夏雨多且集中,造成海水受到大量淡水注入影響,使混合後的水體δ18O數值降低。 新疆、華南與俄羅斯三地的δ13C-δ18O回歸線雖然沒有得到海水端的交點,但本研究發現此三個地區的δ18O數值在靠海水端的一側約趨近於-1.5。若當時的溫度為25℃,則海水中的δ18O數值估計約為0.5(V-SMOW),本論文提供了當時的氣候正由早石炭紀的暖期漸漸走向晚石炭紀冰期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