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張詩芸"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次文化經濟能量之展現:論台灣同人誌的在地變遷
    (2006) 張詩芸
    「同人誌」,一個來自日本、關於創作行為的概念與名詞,約於1988年進入台灣的漫畫圈。時至今日,同人誌在台灣成為泛指漫畫、動畫、電玩、演藝明星、電影、布袋戲等多種跨國或本土流行文化的「迷」—具生產力的閱聽人—所挪用生產的文本,包括漫畫、小說、周邊甚至音樂、遊戲軟體等自費生產的產品,或是自我創作的圖像、文字等作品。相對於商業的概念,同人誌也成為指稱私人/業餘/非商業體系的出版創作。而所謂的「同人」,其意義也從「志同道合之人」衍生為「具生產行為的閱聽人/創作者」、「業餘的創作者」。相對於初級文本的流行文化,同人所創造出的文化不但是次文化,也是一種迷文化。 在多國流行文化被台灣同人消費與再挪用的背景脈絡下,本研究欲探討台灣同人誌次文化如何在地化發展與變遷,和社會中的流行文化商業體系甚或政經機構又有何動態關係及意義。本研究以在同人誌販售會中參與觀察,並對同人及相關商業體系成員深度訪談的方法為主,試圖耙梳台灣同人誌次文化的變遷歷史、目前的發展現況,以及同人對這些現象的心態與回應。 本研究認為,在台灣同人誌次文化吸收、挪用與再實踐各種初級文本背後文化的過程中,又以日本的動漫畫文化及同人誌發展的影響最為顯著。從同人誌的定義、精神、風格、文類到販售會的舉辦,台灣同人誌都產生了在地化的多方面混雜現象,以及奠基於台灣歷史社會發展中對西方與日本的仰望想像而產生的認同問題。 同人誌次文化與其他流行文化或商業體系之間相互影響的動態關係,包括了人才的流動與阻塞、經濟上的利益與利用,以及法律的模糊與衝擊。面對這些關係,有次文化成員各以從組織到個人產品的多種商業化方式做為解決方式之一。然而,以展現經濟能量的商業化為自我賦權的另一面卻可能是失權與僵化。在這些過程中,台灣同人展現了多種對主流社會、對商業體系、對日本流行文化的能動性,包括反抗的策略與順應的心態。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