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張素菁"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台北市國中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與社會影響因素、風險知覺之關係研究(2009) 張素菁; Chang Su-Ch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國中學生使用成癮物質與社會影響因素、風險知覺的情況,及使用成癮物質與社會影響因素、風險知覺之關係。 研究對象為九十六學年度第二學期台北市中正區二所國民中學學生,以集束抽樣方式從二所國中七、八年級各抽四班為樣本,獲得有效樣本數為521名學生。研究工具採結構式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基本資料、家人及同儕使用成癮物質的態度及行為、成癮物質的風險知覺、使用成癮性物質行為等四部分。資料收集採班級集體填答方式進行。 研究結果發現,8.1%的學生曾經吸菸,38.8%的學生曾經喝過啤酒或水果酒,8.7%的學生曾經喝過烈酒,0.2%曾經使用成癮藥物。在社會人口學變項中,以性別與家庭完整性分別與學生吸菸行為有顯著相關(OR值分別為2.28及2.42)。在社會影響因素中,以最要好朋友吸菸行為(OR=12.13)能顯著預測學生的吸菸行為,兄弟姐妹飲酒行為(OR=2.82)與最要好朋友飲酒行為(OR=3.67)分別能顯著預測學生使用啤酒或水果酒行為,而使用烈酒行為則以母親(OR=3.84)與兄弟姐妹(OR=4.14)的飲酒行為能顯著預測其烈酒行為。風險知覺變項中,吸菸行為以自覺吸菸危險(OR=0.86)與自覺吸菸利益(OR=1.24)能顯著預測學生吸菸行為,另外自覺啤酒利益(OR=1.25)與自覺烈酒利益(OR=1.16)分別能顯著預測學生使用啤酒或水果酒行為與烈酒行為。 研究建議,成癮物質防制教育宜擴及家庭與同儕團體,實施防制成癮物質教育的時間應提早至國小高年級階段,設計課程宜能涵蓋飲酒教育課程,並將青少年對成癮物質的益處納入實務設計的考量。對未來研究的建議,冀希能擴及研究對象,成癮物質防制教育課程融入風險知覺概念並發展相關的量表,同時配合質性研究,以達質量並重。Item 台灣生態文化問題之省思與美學試探(2005) 張素菁本創作論文是以「生物倫理學」的觀點,去分析人與自然之間的互依互存,在東方與西方的古代學者中皆有深刻的探討,我們可以從他們的學說中窺探出人對自然應有的尊重與愛護,此部分包含了西方的基督教的教義與一些生態學者的看法,除了西方的學說外,中國的周易、老莊及朱熹的理學對萬物亦有獨到之見解,讓倫理學先揭開序幕。第三章是從文化學的角度看人類所建立起來的文明,在這整個生態系中引發哪些改變。 以「文化」(Culture)一詞來解釋,有時會被視為是自然的反義詞,隨著人類文化的演進,我們改變自然環境來適應生活所需,但當自然環境被改變時,其實原來的生態平衡已被影響了。人類的文化既然是屬於這個與其他生物共有的環境,應該學習尊重這個生態界,找出共存共榮的方法。 第四章探討「藝術」這個記錄者,它不僅是文化的一部份,它在環境上也有其重要的貢獻,我們可以從各時期的藝術品中窺探當時的物種,或是人與環境的關係。對於「過去」—我們將之稱為歷史,人類的歷史與藝術品可說是密不可分,當我們看著那些作品時,我們也正在看著當時的景物、人類的生活、社會的型態和文明的演化,從藝術這一環去探究人與環境的演變是很有利的角度。此章筆者將比較早期的作品材與現今的作品,不同的畫家在同一題材上所做的詮釋,除了可看到生態環境的轉變,亦可從中看到藝術家對環境的省思。 第五章,由社會學切入,看社會與生態的消長關係,以人類的社會型態來論,它是具有演化的特質,而其演化的過程裡,相對的也造成了生態環境的轉變,本章先看人類整體的社會演化過程,再進一步探討台灣社會的轉型對環境所引發的影響。 第六章,這個章節探討的主題是人類進步最大的因素—科技,「科技」這兩個字真是包羅萬象,從天文、機械、醫藥、工具、農學、數學……到光、電、磁、原子、量子和奈米,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的知識猶如一條河,自有文明開始以來,智識就像涓涓細流匯成江河,從歷史的軌跡我們發現,這集合眾人的力量所帶來的成就,不僅讓人類能抵抗疾病、探究星際、發展農事、建設城市、縮短距離與空間,帶來便利的生活方式,卻也帶來了毀滅,例如武器、戰爭、污染、破壞、獵殺等,科技就像一把雙刃劍,若使用不當反彈回來時,人類必定首當其衝,如果把生態環境看成一張拼圖,每當人類在科技的探究中,前進一步時,這張拼圖好像隨即會少掉一塊,此章節從科技的角度,觀看那生存在競爭夾縫裡的生態環境,以台灣在科技的高度發展,工業區由北到南一個一個相繼成立,公路、鐵路、航線、通訊等四通八達,雖然稱不上是最先進的國家,但近五十年來,台灣的經濟與人口皆快速的成長,而都市化的程度高達73%,都市的成長相對的也增加了環境污染的擴大,有所得必有所失,在台灣這麼狹窄的面積,是如何被開發利用,城市的高度建造,相對的代表自然生態的逐漸消逝,台灣在全球化的思潮下,還得付出多少的代價。 第七章,此段由政治學去解析國家的政策對生態環境是否有絕對的影響力,而台灣政府高層的決策者,在做政策評估時,是以生態環境為出發點?還是以經濟為考量?看看台灣各時期政策的執行與生態的轉變,而台灣的政治家應該如何去經營這個大環境,在追求施政績效時,回頭看看美麗的福爾摩沙是否依舊亮麗動人。 第八章,針對吾人的創作作品,從美學的觀點進行解說與分析,對於畫面的創作想法、結構、色彩運用、技法與呈現方式,做統整,以求完整表達此論文與創作之美感表現;最後的一章為結論與展望,總結上述的看法,以台灣環境的議題為主,用較貼近與符合現實的角度切入,探究在消費文明掛帥的台灣社會裡,看看工業革命以來,科技不斷進步的台灣社會,它在政治的與經濟的策略裡,或在城市的興建和都市的開發中,我們對待自然的態度應該是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