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張秀雄"
Now showing 1 - 20 of 4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三民主義教學法與公民教育的特質及相關性(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硏究所, 1984-06-??) 張秀雄Item 三民主義教師專業態度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83-06-??) 張秀雄Item 三民主義科教案之編製與實例(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1977-10-??) 王泳; 張秀雄Item 世界觀導向的公民教育(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1995-12-??) 張秀雄Item 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中的公民道德教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2-02-??) 張秀雄本文分析九年一貫課程「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程性質、課程目標、課程主軸及段能力指標,發現社會學習領域以課程統整的方式,突破傳統分科模式;以能力本位的課程設計,打破知識本位的課程理念。其所揭櫫的課程目標符合全人教育的理想,其課程內涵強調基本能力、重視人權教育、提倡本土意識不忘全球關懷的倡導,整體勾勒出多面向公民資質的願景。美中不足的是,社會學習領域亦隱含了道德危機,呈現價值中立的課程目標與缺乏倫理道德的課程內涵。俗語云:「危機就是轉機」,是禍是福?端賴全體教育工作者的智慧與努力了。Item 公民教育的心理學基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8-07-??) 張秀雄心理學的發展對於人類文明的提昇有很大的貢獻,許多心理學的理論提供了公民教育的理論基礎,可以做為實施公民教育的參考。本文從人文心理學、社會學習論、發展階段論及政治社會化理論等四個方向,析論公民教育的心理學基礎。人文心理學標榜以人為中心,強調人文價值及人性尊嚴,重視人際關係及人生責任,主張教育應以人為本、個人應做自己的主宰,這種人性化的公民教育觀實為公民教育的發展所應遵循的方向。社會學習論重視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認為人格與行為的發展是學習的產物,運用獎懲、模仿、觀察、示範、增強等原理,可以影響個人的行為表現,為公民的人格養成及道德陶冶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方式。發展階段論認為個體在一般認知發展、道德認知發展及公民觀念發展等面向皆是循序漸進的歷程,每一個進程皆有特殊的發展目的與任務,實施公民教育無論在設計課程內容、選擇教材及決定教學方法等各方面,皆須針對學生的心智發展階段做不同的安排,社會化是終身的歷程,它是使個人從生物人發展成為社會人必經的過程。實施公民教育如果運用社會化的原理與方法較為有效,而學校是青少年社會化過程中最有影響力的媒介,蓋因學校的公民教育能夠針對教育目的,有計畫的傳遞優良的文化傳統,公民生活知識及理想的社會價值觀,以培養社會所期望的良好公民。要之,心理學的理論很多,每一種理論和公民的培育均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原則,能使公民教育的實施事半功倍。Item 公民教育與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科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7-06-??) 張秀雄Item 公民教育與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科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7-06-??) 張秀雄Item 公民教育與社會科學及人文學科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7-06-??) 張秀雄Item 公民行動取向的社會科課程發展與教學研究(韋伯文化, 2006-01-01) 劉秀嫚; 張秀雄; 張佩雯Item 公民行動取向的社會科課程發展與教學研究(2003-09-01) 劉秀嫚; 張秀雄Item 公民行動取向的社會科課程發展與教學研究(2003-04-01) 劉秀嫚; 張秀雄Item 公民行動取向的社會科課程發展與教學研究(2005-12-01) 劉秀嫚; 張秀雄; 張佩雯Item 公民資質教育模式(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2-10-??) 張秀雄; Chang, Hsiu-hsiungItem 台北市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對多面向公民資質教育看法之研究(2006) 林秀玲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對多面向公民資質教育的看法,包括:教導學生具備多面向公民資質的教學現況、對實施多面向公民資質教育所持的教學態度和教學意見,以提供實施公民資質教育之參考。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問卷調查方式進行研究,研究對象以台北市公立國民中學九十四學年度第一學期任教「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共抽取331位教師作為研究樣本,回收問卷為296份,剔除填答不完全之問卷13份,得有效問卷283份。調查結果以次數分配、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分析法,進行資料處理分析,獲致以下結論: 一、台北市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教導學生具備多面向公民資質的教學現況尚佳,就多面向公民資質各層面而言,四個面向公民資質的教學現況差異並不大。 二、台北市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對實施多面向公民資質教育的整體教學態度傾向於正面、積極,就教學態度各層面而言,以教學情境層面的教學態度最積極。在教師個人背景因素方面,因性別、最高學歷、修習教育學分機構、目前在任教學校擔任職務、目前是否擔任任教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委員、任教科目、出國經驗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台北市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對實施多面向公民資質教育的教學意見: (一)台北市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最願意實施多面向公民資質教育的動機或理由依序為「培養學生民主式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深度思考的能力」、「增加學生了解全球性或地方性議題的機會」。 (二)台北市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認為實施多面向公民資質教育所面臨的可能困境依序為「班級教學時間太少」、「升學考試的壓力」、「教師知能不足」。 (三)台北市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在時間及配套措施完善的情況下,實施審議式課程時選擇運用的教學方式依序為「師生共同討論」、「分組討論」、「教師講述」。 (四)台北市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實施審議式課程時,選擇教學議題的考量依序為「授課時間是否充裕」、「自己對議題的了解程度」、「議題資料是否容易蒐集」。 (五)台北市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得知多面向公民資質教育的概念或相關資料的來源依序為「由本研究調查問卷得知」、「報紙」、「網際網路」。 (六)台北市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目前最想得知多面向公民資質教育相關知能依序為「課程設計」、「班級教學」、「社會資源運用」。 (七)台北市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選擇進修或研習多面向公民資質教育相關知能的型式依序為「教學觀摩工作坊」、「校內演講」、「課程設計實作工作坊」。 根據本研究結論,提出下列幾點建議: 一、對教育主管機關的建議: (一)改善國民中學考試領導教學的現象,讓教師在教材和教學上更有發揮其專業的空間; (二)改進以單一筆試的升學方式,讓多元化的教學和評量能深入實施。 二、對師資培育機構的建議: (一)提供在職教師進修多面向公民資質教育相關知能的機會; (二)規劃符合在職教師所需的多面向公民資質教育進修研習型式。 三、對國民中學的建議: (一)營造適合推展多面向公民資質教育的情境; (二)在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彈性課程時數和學校本位課程中,支持和鼓勵教師實施審議式課程。 四、對國民中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師的建議: (一)鼓勵教師在教學中,將多面向公民資質四個面向的內涵具體實行; (二)運用各種進修研習的管道,充實多面向公民資質教育的相關知能,以提升教師的專業知能。Item 合作學習在公民養成教育上的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9-06-??) 張秀雄; 吳美嬌; 劉秀嫚每一個國家都希望藉由各種管道來培養其國民,使其具有「良好公民」(good citizen) 的特性。此一「良好公民」的特性,即是所謂的「公民素養」或是「公民資格」。因此,培養「理想公民」、「公民素養」或是「公民資格」就成了各國公民養成教育的目標。 為達上述目標,家庭、學校與社會均共同擔負著培養理想公民的責任,而其中學校更是三者中最有計畫進行者,因此,如何透過學校教育以培養理想公民遂成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本文主要是藉由「合作學習」教學在國中公民與道德科之實驗研究中,以了解有無實施合作學習對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與學習成就的差異情形,並藉此探討合作學習在公民養成教育上的意義。本研究獲致下列研究結果:(一) 合作學習有助於提昇公民科的學習成就,能增進公民知識;(二) 合作學習能夠增進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可以提昇公民德行;(三) 合作學習可培養學生社會技巧,能增進公民參與能力。Item 合作學習在公民養成教育上的意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1999-06-01) 張秀雄; 吳美嬌; 劉秀嫚每一個國家都希望藉由各種管道來培養其國民,使其具有「良好公民」(good citizen) 的特性。此一「良好公民」的特性,即是所謂的「公民素養」或是「公民資格」。因此,培養「理想公民」、「公民素養」或是「公民資格」就成了各國公民養成教育的目標。 為達上述目標,家庭、學校與社會均共同擔負著培養理想公民的責任,而其中學校更是三者中最有計畫進行者,因此,如何透過學校教育以培養理想公民遂成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本文主要是藉由「合作學習」教學在國中公民與道德科之實驗研究中,以了解有無實施合作學習對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與學習成就的差異情形,並藉此探討合作學習在公民養成教育上的意義。本研究獲致下列研究結果:(一) 合作學習有助於提昇公民科的學習成就,能增進公民知識;(二) 合作學習能夠增進同儕關係與自我概念,可以提昇公民德行;(三) 合作學習可培養學生社會技巧,能增進公民參與能力。Item 合作學習教學法對國中公民科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2003) 陳淑芬Item 國中生的公民知識與態度之研究---以高雄市國三學生為對象---(2003) 江美慧本研究旨在探討高雄市國三學生的公民知識與態度之現況,以作為國中生公民教育之參考。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探討國中生之性別、幹部經驗、學業智育成績、家庭社經地位、父母管教方式、家庭政治化程度、同儕互動關係、教師教學方式、大眾傳播媒介接觸的頻率(收聽看新聞頻率)等,對公民知識與公民態度的差異情形。 研究者蒐集國內外相關的有效問卷為依據,經專家評鑑與因素分析,自編成「國中生公民知識與態度問卷」為研究工具,採分層叢集取樣方式,抽取十二所學校,十九個班級,共計654位學生為樣本,進行實證研究。調查所得資料分別採次數分配、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式,進行各項考驗。所得之主要結果如下: 壹、 公民知識部分 一、 高雄市國三學生對於公民知識並不十分熟稔了解,屬於中等程度。 二、 不同性別之國三男女學生的公民知識程度達顯著差異,且女生的公民知識程度高於男生。 三、 幹部經驗多寡不同之國三學生,其公民知識有顯著差異:經常擔任幹部經驗者優於偶爾擔任幹部者,偶爾擔任幹部者又優於從未擔任幹部經驗者。 四、 學業智育成績表現優秀之國三學生,其公民知識亦優於智育成績表現普通之學生;智育成績表現普通之國三學生,公民知識之得分又優於成績表現不理想之國三學生。 五、 不同家庭社經地位背景的學生,其公民知識程度有顯著差異:高家庭社經地位背景的學生,公民知識程度優於中社經地位背景的學生,而中家庭社經地位背景的學生,公民知識程度又高於低社經地位背景的學生。 六、 父母採民主式管教方式之學生,其公民知識顯著高於父母採權威式管教方式者的公民知識。 七、 家庭政治化程度較深之學生,其公民知識顯著高於家庭政治化程度較淺者的公民知識。 八、 同儕互動較密切之學生,其公民知識顯著高於同儕互動較疏離者。 九、 教師採民主式教學方式之國三學生,其公民知識顯著高於教師採權威式教學方式者。 十、 經常收看(聽)新聞的高雄市國三學生,其公民知識顯著高於很少收看(聽)新聞的國三學生,至於「偶爾收看(聽)新聞」之類別組,與其他二組並未有顯著差異存在。 貳、 公民態度部分 一、 高雄市國三學生的公民態度傾向是趨於正向、積極。而四個層面的得分由高至低依序為 「平等與民主」(平均每題得分為4.33,平均滿分為5分)、「正義與關懷」(平均每題得分為4.30)、「參與公共事務」(平均每題得分為3.83)和「社群意識」(平均每題得分為3.71):高雄市國三學生在「參與公共事務」和「社群意識」方面並非十分理想。 二、 女生「正義與關懷」和「平等與民主」的態度之傾向均高於男生,但是在「參與公共事務」和「社群意識」兩個分量表中,卻未達統計上之顯著水準。 三、 經常擔任幹部者,其公民態度比「從未擔任者」和「偶爾擔任者」之公民態度較積極正向。 四、 學業智育成績優秀者和智育成績普通者,其公民態度較智育成績不理想者之公民態度積極正向。 五、 高雄市國三學生的公民態度不因其父母社經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六、 父母管教方式採民主式之學生,其公民態度高於父母採權威式管教方式者。 七、 家庭政治化程度較深之國三學生,其公民態度高於家庭政治化程度較淺者。 八、 同儕互動關係密切者之國三學生,其公民態度高於同儕互動關係較疏離者。 九、 教師教學方式以民主式者之國三學生,其公民態度高於採權威式者之公民態度。 十、 高雄市國三學生的公民態度因其收看(聽)新聞的頻率不同而有所差異:經常收看(聽)新聞者和偶爾看(聽)新聞者,其公民態度較很少收看(聽)新聞者之公民態度積極正向。 參、公民知識與公民態度的相關 公民知識與公民態度總量表和各分量表之間的相關,皆呈顯著正相關,表示公民知識得分愈高者,其公民態度愈正向、積極,反之亦然。 肆、有效影響高雄市國三學生公民知識與公民態度之因素 一、有效影響高雄市國三學生公民知識之因素 以「公民知識」為效標變項時,僅「學業智育成績」、「家庭政治化程度」、「父母社經地位」、「幹部經驗」和「公民態度」為有效的預測變項,可共同解釋高雄市國三學生公民知識變異量的 33.5﹪。 二、有效影響高雄市國三學生公民態度之因素 以「公民態度」為效標變項時,僅「同儕互動關係」、「教師教學方式」、「家庭政治化程度」和「父母管教方式」為有效的預測變項,可共同解釋高雄市國三學生公民態度變異量的 29.2﹪。Item 多元文化教育vs.公民教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4-06-??) 張秀雄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最初起源於少數種族對主流文化同化政策的一種反動,而提出的一種文化多元性的多種族教育。隨後其他弱勢族群也群起效法,以消除其受歧視的現象,終於匯集為一股多元文化教育運動,藉以反映各種不同族群的教育期望與需求。基於多元文化主義的精神,多元文化教育對公民教育的看法,和傳統基於自由主義、公民共和主義或社群主義的觀點,頗多差異。本文從文化多元主義出發,討論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理念、課程設計模式,其次,分析多元文化教育和公民教育之間的對立與調和,最後,論述文化多元觀點的公民養成教育模式。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