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張濤"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亞細亞主義與殖民地臺灣:日、臺人之思考與行動(2024) 張濤; Chang, Tao亞細亞主義是一種主張亞洲內部應團結以與外界對抗、競爭的思想。本文旨在考察亞細亞主義影響下,臺灣總督府、在臺軍部、在臺日人、臺灣人知識分子、「御用紳士」等群體的思想與行動,解明亞細亞主義在日治時期臺灣的發展,以及與殖民統治的複雜關係。由於臺灣身處中國、日本間的特殊地位,日本統治伊始,殖民者、被殖民者已對亞細亞主義與臺灣統治的關係提出意見。1920年代,亞細亞主義議論在日本國內流行,臺灣亦受此潮流影響。在臺日人、臺人知識分子、「御用紳士」紛紛基於各自的政治理想,提出不同樣貌的亞細亞主義,甚至付諸於行動。1930年代,九一八事變後,以松井石根(1878-1948)的思想為代表、具強烈日本中心性質的「大亞細亞主義」興起,對外主張以「皇道宣布」達成亞洲民族的團結、復興,對內亦主張以「皇道」達成「內臺融和」,兩者一體兩面。面對大亞細亞主義潮流,臺灣輿論界呈現日、臺分裂的情形,雙方分裂亦反映在行動上。為促成對外的「皇道宣布」,臺灣大亞細亞協會於1934年成立,然而因總督府、軍部、臺灣人各自抱有不同態度,具體南進工作只能仰賴軍部等積極派推動;為促成對內的「內臺融和」,軍部與右翼日人結合攻擊臺人知識分子,臺人知識分子則在總督府支持下組成東亞共榮協會對抗,直到1936年「祖國事件」後總督府接納軍部意見,開始打擊臺灣人的社會運動。在此背景下,謝龍闊(c.a.1895-1940)主導的大同促進會,主張依循大亞細亞主義,在日本勢力下追尋個人成就,提供了臺灣人一條另類的出路。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總督府立場與軍部一致,對內展開大亞細亞主義宣傳協助皇民化及戰爭動員,對外使臺灣大亞細亞協會開始具體南進工作,兩者皆隨著戰爭持續而逐漸加強。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在總督府眼中,臺灣將成為「大東亞的中心」,實現大亞細亞主義的對內、對外意義。不過,儘管臺灣人表面呼應日本的戰爭理念,實際上仍能在大亞細亞主義中維持自身理想。最後,本文認為臺灣人透過對亞細亞主義的思考與行動,解決其夾在中日之間的尷尬處境,更引導其發展出某種獨特的「臺灣人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