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張淑華"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應用跨理論模式於臺北縣某技術學院學生運動行為之研究(2008) 張淑華本研究旨在應用跨理論模式瞭解技術學院學生運動行為之現況,並進一步探討個人背景因素、運動社會心理變項與其運動行為改變階段之間的關係。以台北縣某技術學院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分層隨機抽樣法進行抽樣,並利用自填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有效樣本513人,回收率為93.6%。所得資料以百分率、平均值、卡方檢定、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薛費氏事後比較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運動行為階段以準備期最多(58.5%),其次為維持期 (15%)、無意圖期(11.7%)、意圖期(9.0%)、行動期人數最少 (5.8%)。 二、影響研究對象運動行為改變階段的變項包括年齡、性別、自覺健康狀況、 有無參加運動社團等。 三、整體而言,五個不同運動行為改變階段的研究對象,在知覺運動利益、知 覺運動障礙、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和運動享樂感方面,有顯著差 異存在。 四、個別而言,五個不同運動行為改變階段的研究對象,在知覺運動利益方 面,有顯著差異存在,維持期高於準備期、無意圖期。 五、個別而言,五個不同運動行為改變階段的研究對象,在知覺運動障礙方面 有顯著差異存在,無意圖期高於維持期、行動期和準備期;意圖期高於維 持期、行動期;準備期高於維持期。 六、個別而言,五個不同運動行為改變階段的研究對象,在運動自我效能方面 有顯著差異存在,維持期高於準備期、意圖期及無意圖期;行動期高於準 備期、意圖期及無意圖期;準備期高於無意圖期;意圖期高於無意圖期。 七、個別而言,五個不同運動行為改變階段的研究對象,在運動社會支持方面 有顯著差異存在,維持期高於行動期、準備期、意圖期、無意圖期;準備 期高於無意圖期。 八、個別而言,五個不同運動行為改變階段的研究對象,在運動享樂感方面有 顯著差異存在,維持期高於行動期、準備期、意圖期、無意圖期;準備期 高於無意圖期。 依據研究發現,針對教育實務工作與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以作為提升技術學院學生運動行為改變階段之參考。Item 戶外教學應用於國中地理低成就學生補考教學輔導之行動研究(2016) 張淑華; Chang, Shu-Hua教育部提高國中畢業門檻為七大領域中需有四領域及格,因應不能畢業的學生人數增多,於是要求學校提出補救與補考的實施,第一線的老師提出各式具體方法,如紙筆測驗、學習作業,但成效不彰,本研究嘗試以戶外教學來做為地理科補救教學的施測方式。 戶外教學讓學生走進真實世界,教室內抽象的知識在實際環境中印證,不但能學以致用,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研究以國中地理低成就學生為研究對象,所謂地理低成就學生就是國中七年級上學期,社會領域學期成績不及格且地理成績也不合格的學生,採取行動研究法,行動歷程包括了導師班、地理低成就班級與地理低成就學生的施測,透過參與觀察、文件分析、問卷調查、學生訪談等方法,來評估應用戶外教學進行地理補考教學輔導的可行性與成效。研究結果如下: 一、 本研究為身為現場教師的筆者由下而上主導舉辦戶外教學,而非學校行政由上而下的安排,筆者在多次主動舉辦戶外教學活動過程中,能夠較快速地吸取經驗、進步成長,且能增強筆者日後舉辦戶外教學的信心,同時也有改變他科對地理科看法的意外收穫。 二、 本研究以SBASA為依據,判斷學生透過戶外教學輔導後,對課程內容是否有達到合格的C層級,研究後發現十九位地理低成就學生中,有十七位可以達到及格的C層級,顯示戶外教學輔導有助於地理低成就學生在地理科的學習。 三、 本研究發現十九位地理低成就學生對戶外教學輔導的肯定度高,回饋問卷也高度認同戶外教學可以幫助他們學習地理,提升學習地理的興趣,且有助於人際的往來。 四、 整體而言,戶外教學應用於國中地理低成就學生補考教學輔導的可行性高、成效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