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張淑慧"
Now showing 1 - 6 of 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中輟輔導的思考(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7-10-??) 張淑慧; Chang, Su-huiItem 中輟輔導的思考(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7-10-??) 張淑慧; Chang, Su-huiItem 女性的愛與關懷—張淑慧繪畫創作解析(2004) 張淑慧女性藝術在後現代的藝術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可以說後現代的藝術因為加入了女性藝術這一環而更加凸顯其時代特色。本研究旨在釐清自己的作品在女性藝術中的特性以及今後努力的方向,裨能因此提昇個人的創作水平。本研究的創作主軸界定在女性藝術,而不涉及女性主義藝術。縱向是以陰性美學的女性觀點、以女性的生活經驗和女性意識為主要探討;橫向則以「男性藝術史」的視角來闡明個人繪畫的學理依據。 本論文研究的領域以探討女性藝術的風格和精神為中心,第一章,研究動機,旨在喚醒女性應積極關懷現代人類、社會和自身的問題。第二章,文獻探討,企圖從歷史上所記載的少數女性藝術家的相關資料中找到創作參考。女性藝術的價值標準是不同於男性的;女性創造出來的圖像也應該不同於男性;幾位在歷史上有記載的女性藝術家的畫呈現的風貌,跟男性和現代女性主義藝術家創作的作品之間的差異性。 第三章,創作思想和理論基礎,以真誠性為一貫精神,以崇高性為理想。分西洋現代繪畫思想之衝擊、中國文人畫之薰陶、東洋繪畫和佛教思想等五部分來說明。藉由水彩和膠彩的繪畫媒材,表達個人對女性的生活、生命以及社會角色的關注,也剖析自己身為現代女性,自己創作中的內涵和意圖。第四章,創作媒材和技法,詳細介紹自己運用的媒材、創作過程和技法。 第五章,作品解析。第六章,結論,希望藉由這次的研究和創作,引發大家對女性藝術的關注,喚起人們進一步對性別角色的瞭解,關愛自己也疼惜周遭的人們。Item 家長回應能力的改變與自閉症幼兒發展的關聯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3-07-??) 林初穗; 張淑慧; 潘惠銘; 邱俊皓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家長回應能力改變與自閉症幼兒發展的關係。本研究以33 位參與親子互動訓練的自閉症幼兒及其家長為研究對象,並以「家長行為量表」(Maternal Behavior Rating Scale-Revised)中的回應能力(responsiveness)的改變,將家長分為兩組,其中18 位家長的回應能力在前、後測有改變,故為改變組,另15 位家長在前、後測的回應能力無改變,即為無改變組。本研究以此兩組幼兒前測的發展能力為共變數,並以單因子多變量共變分析(MANCOVA)統計檢定比較兩組自閉症幼兒在後測與六個月後追蹤的表現。若達顯著差異者,本研究則更進一步做事後比較。研究結果發現,改變組自閉症幼兒在「口語」、「社交」、「象徵性行為」或是「關鍵性行為」發展上,都比無改變組為佳;而這差異在有些領域的發展上可維持至追蹤期,或是在後測時,兩組間有些領域的發展上差異不顯著,但在追蹤期才達顯著。本研究成果顯示家長回應能力的改變與自閉症幼兒的發展具顯著關係,家長回應能力的改變可列為自閉症幼兒早期介入服務時的重要參考因子。Item 比較學齡前自閉症兒童與正常兒童視聽覺理解及識字能力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06-03-??) 林初穗; 張淑慧; 劉文英; 吳佑佑; 蔡育秀; 郭邦彥; 顏詩尹本研究旨在探討4-6歲自閉症兒童與正常兒童在視聽覺理解或識字發展是否有顯著不同。本研究工具以已研發的一套電腦化語言理解及識字的評估工具為主,此評估工具包含六個分測驗,分別是「認字」、「破音字」、「視覺詞彙理解」、「聽覺詞彙理解」、「視覺句子/短文理解」、「聽覺句子/ 短文理解」。本研究更以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PPVT)為控制變項,比較自閉症組兒童(n=35)與相配對正常組兒童在此評估工具表現上的差異。本研究的結果發現,不管是以整體或分年齡組而言,自閉症組兒童在「識字」及「破音字」分測驗表現明顯優於正常組兒童,而正常組兒童在「聽覺句子/短文理解」分測驗表現明顯優於自閉症組,並且「聽覺句子/短文理解」為最能區分自閉症兒童與正常兒童的分測驗,使用此評估工具可正確區分自閉症兒童比率高達91.4%。本研究也更進一步分年齡層組(即4、5、6歲)來分析自閉症兒童與正常組兒童在視聽覺理解發展上的差異,其結果發現,正常組兒童在「聽覺理解」分測驗的表現皆優於「視覺理解」分測驗,而自閉症兒童在「聽覺理解」分測驗或「視覺理解」分測驗的表現上皆無顯著差異。針對此研究成果,本研究最後並對後續的評量、教學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Item 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藝術中「框」意義之研究(2004) 張淑慧; Shu-hui Chang法蘭西斯˙培根是二十世紀中葉後成名的英國具象畫家,一生以人物為其創作主題。本研究首先要探討培根藝術風格的形塑,培根雖然是一位自學而成的藝術家,但是他的藝術語言仍受到其他藝術家的影響,其中包括委拉斯貴茲(Diego Velázquez)的教宗圖、畢卡索(Pablo Picasso)變形時期的人物造型,還有十九世紀末攝影家梅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的連續動態攝影。因此,本論文在藝術家的藝術語言探究這一部分,將分析培根如何從不同的藝術家和藝術表現風格中,汲取他們獨特的藝術語言並融合到自己的創作。此外,培根的某些作品,被視為具有超現實主義色彩。將不甚相關的圖像並置,造成繪畫中詭異的效果,還有無意識的自由聯想,都是超現實主義的手法。這其中也隱含藝術家主張繪畫是非圖解式、非敘述性的理念,欲以猛烈、驚悚的影像帶給觀者最直接感受。再者,在培根的畫中「框」是一個獨特的語言,在畫中常可以明顯觀察到,人物周圍常有利用線條,所構成類似箱子的造形。它像是一種「框」將人物包圍、區隔人物與其畫中場景。論文研究將先觀察培根畫中框的不同形式,並嘗試將它們歸類為受刑臺、線形框和環形場域。從探討培根繪畫中「框」的形式,找出其有可能所隱含的心理特質與涵義。框的意涵,所象徵的除了是藝術家感受來社會、環境、宗教,對人的各種限制與枷鎖外,也是藝術家個人對對象,帶有性意識和宰制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