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張海欣"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琴音不媚耳:兩戰期間上海的音樂和聽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5-11-??) 張海欣; Joys H. Y. Cheung歷史悠長的琴,是兩戰時期(1918-1937)在上海所興起的現代「音樂」場域的一部份。強盛的殖民力量和蓬勃的中國適應創造力同時在此存在。第一所專門教育西洋古典音樂的國立音樂學院於1927 年成立,而很多以演奏本土音樂為宗旨的私辦音樂會也在此活動。後者的領袖們也活躍出版刊物,積極地為本土音樂生存而辯護立論。今虞琴社的上海部於1936 年成立,為一「捍衛者」組織,在現代琴社中最具前瞻性。其刊物《今虞琴刊》重要地記錄了成員如何論辯琴的現代價值,同時又維持承傳下來的固有實踐。其中三位撰文者幽微地表現了一種嶄新的聆聽投注,有以近乎挑釁的看法,以否定耳朵的樂趣來定義琴。此文審視此種聽覺否定。與從前琴人對悅耳的否定以實踐古雅理念作比較,《今虞》把否定成為琴知識的結構部份,展示一種聽覺的現代擴展。此固然與「音樂」場域的競爭關係有關,但也受到前所未有的聆聽環境刺激。在新興的音樂會場合中,琴在沒有或粗糙的擴音支援下,與其他種類的樂聲以比鄰式被緊接聆聽。這種聆聽經驗為反對琴的主張提供了感官的基礎,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琴的捍衛者,承認琴聲的遜弱不悅耳。弔詭的是,琴者正是通過否定悅耳,誘發自古以來深度聽琴的論述:否定自己,以肯定固有的自己。Item 琴音不媚耳:兩戰期間上海的音樂和聽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5-11-??) 張海欣; Joys H. Y. Cheung歷史悠長的琴,是兩戰時期(1918-1937)在上海所興起的現代「音樂」場域的一部份。強盛的殖民力量和蓬勃的中國適應創造力同時在此存在。第一所專門教育西洋古典音樂的國立音樂學院於1927 年成立,而很多以演奏本土音樂為宗旨的私辦音樂會也在此活動。後者的領袖們也活躍出版刊物,積極地為本土音樂生存而辯護立論。今虞琴社的上海部於1936 年成立,為一「捍衛者」組織,在現代琴社中最具前瞻性。其刊物《今虞琴刊》重要地記錄了成員如何論辯琴的現代價值,同時又維持承傳下來的固有實踐。其中三位撰文者幽微地表現了一種嶄新的聆聽投注,有以近乎挑釁的看法,以否定耳朵的樂趣來定義琴。此文審視此種聽覺否定。與從前琴人對悅耳的否定以實踐古雅理念作比較,《今虞》把否定成為琴知識的結構部份,展示一種聽覺的現代擴展。此固然與「音樂」場域的競爭關係有關,但也受到前所未有的聆聽環境刺激。在新興的音樂會場合中,琴在沒有或粗糙的擴音支援下,與其他種類的樂聲以比鄰式被緊接聆聽。這種聆聽經驗為反對琴的主張提供了感官的基礎,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琴的捍衛者,承認琴聲的遜弱不悅耳。弔詭的是,琴者正是通過否定悅耳,誘發自古以來深度聽琴的論述:否定自己,以肯定固有的自己。Item 琵琶指法運用與音樂關係之研究(2024) 劉芛華; Liu, Wei-Hua琵琶音樂最大的特色為指法於音樂中的運用,指法運用受樂曲類型、題材影響。琵琶今日所用的指法,在明清以漢字減字符號記寫,至民初改用簡化符號演變而來。本論文即梳理從明清至今琵琶指法符號的演變、續用情況與改變後之影響。探究傳統樂曲中,文、武曲在不同派別各家指法運用的代表性與獨特性。從現代創作樂曲中指法使用情況,觀察出作曲者的師承影響與個人風格、體現出音樂環境的變遷與審美思維的改變。琵琶指法自身帶有不同的聲響特性,筆者以此為依據,建構出「琵琶指法運用分析方式」,依照分析步驟分別為:指法、聲用、韻用、曲況、風格。「指法」為曲中各種指法使用情況,「聲用」與「韻用」為樂曲中指法分析角度,分別以「點」、「線」、「虛」、「實」、「輕」、「重」、「韻」七種現象歸納,得出該曲之指法運用特色:「曲況」,最後歸納出各家之整體風格。此分析方式能有效掌握關鍵指法運用,具體提出傳統中各家之風範,也能檢驗出現代樂曲指法運用之深度。分析對象以早期工尺譜至今非工尺譜中詳盡的指法符號,樂曲指法分析以民初後受西方音樂影響,將實際指法運用情況詳記於譜中的「演奏譜」為採用分析對象。第一章提出指法於中國音樂器樂表現之重要性,將「指法」明確定義,回顧當代琵琶研究現況,其中關於琵琶指法研究文獻分成從當代學者及琵琶家兩種觀點進行探討。第二章探討1762年至今琵琶工尺譜和非工尺譜中指法的記載與演變,並對指法提出新的分類方式輔以之後的分析。第三章建構琵琶指法運用分析法,對傳統文、武曲分別各挑一首樂曲,各以三種版本進行分析,論述指法運用方式不同而產生不同風格之關鍵原因。第四章與第五章是以筆者建構的分析方式,對1950年前、後琵琶家創作的樂曲進行指法運用分析。第六章則是探討近現代作曲家創作之琵琶樂曲指法運用,再將傳統、現代樂曲類型與指法運用關係進行統整歸納,並分析1950年後大陸與臺灣琵琶作品指法運用受音樂環境變化之影響而有不同的發展。第七章結論為反思琵琶指法符號的改變所帶來的影響,及近代琵琶創作樂曲中指法運用所面臨的挑戰與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