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張家榮"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台北市大學生對職棒轉播的收視動機與行為及評價之研究(2004) 張家榮國內目前轉播中華職棒大聯盟賽事之電視媒體有兩家—緯來體育台及年代電視台,而若想增加其收視率,進而創造更多廣告收入,瞭解閱聽人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本研究擬以「使用與滿足」研究之理論基礎,來瞭解背景互異的職棒收視主要群體—大學生收看國內職棒賽事電視轉播的動機、行為、滿足程度及對媒體之評價;本研究在台北市內5所公私立大學中進行問卷調查,共計蒐集到522份有效樣本,並以卡方分析、因素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Tukey事後檢定及Pearson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台北市大學生之收視動機經因素分析後,得到下列五個構面:「比賽吸引人」、「滿足個人偏好」、「豐富生活」、「人際互動與個人需求」及「休閒消遣」。 二、台北市大學生之收視動機滿足程度經因素分析後,得到下列四個構面:「球賽精彩與個人偏好」、「豐富生活與好奇」、「休閒消遣」及「人際互動」。 三、台北市大學生對國內兩家職棒轉播媒體之評價均偏向正面,不過年代電視台各個項目的負面評價,均比緯來體育台多出10~20個百分點。 四、台北市大學生對國內職棒賽事電視轉播的收視動機、收視行為及滿足程度間皆呈顯著正相關。 五、台北市大學生之性別及運動習慣的不同在國內職棒賽事電視轉播收視動機、行為及評價上均有顯著差異 最後,本研究建議緯來體育台在「重播時段的安排」上需針對閱聽人需求加以調整;而年代電視台則在專業性及知名度的建立上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Item 新冠肺炎疫情下美國職業籃球聯盟球迷觀賞行為之研究(2021) 張家榮; Chang, Chia-Jung近年職業運動因網路科技發達,從過去著重屬地主義的主場經營,逐漸轉向為非在地的全球市場經營,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迫使運動賽事閉館進行,更加速職業運動去疆域化的發展方向。球迷支持行動的方式也從過去買票進場到遠距觀賞賽事轉播,在此變化下球迷行為的影響機制值得學者關注。本研究目的是以美國職業籃球聯盟 與微軟合作的Microsoft Teams使用者為對象,驗證科技準備接受模式在球迷透過Microsoft Teams中的Together Mode功能觀賞賽事的情境中之適配程度,並進一步加入社會臨場感探討各變項對使用意圖之解釋力。研究工具包含科技準備接受模式量表、社會臨場感與人口統計變項組成的問卷,於Amazon Mturk網路平台發放,蒐集效問卷499份。資料處理分析以描述性統計、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構方程式、階層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研究結果:(1) 使用Microsoft Teams以男性居多、年齡集中於21-40 歲、服務業及科技業佔大多數。(2) 科技準備接受模式在球迷使用Microsoft Teams觀賞賽事的情境中具備良好的適配程度。(3) 除科技準備度對知有用性無顯著影響效果,其他科技準備接受模式路徑皆達顯著正向影響。(4) 科技準備度之樂觀性、創新性、社會臨場感、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均能顯著解釋球迷使用意圖。除了驗證科技準備接受模式在職業運動情境的適用性,探討球迷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以虛擬觀眾形式觀賞賽事之考量,建議職業運動結合科技產品的目標市場應著重科技準備度特性,產品開發、行銷上也應首先著重身歷其境、實際有用的功能,以提高球迷使用意圖,提出相關理論及實務意涵。Item 新北市國民中學語文領域國文科教師實施學習共同體經驗與反思之探究(2015) 張家榮; Chang, Chia-Jung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語文領域國文科教師實施學習共同體經驗與反思。103學年為新北市推動學習共同體的第三年,推動規模及參與校數逐年增加,特別是國民中學現場的老師在升學壓力之下,仍然願意採用新的策略去實施,實有研究之必要。本研究以個案研究為架構,訪談了六位新北市國中至少連續兩年實施學習共同體的國文科教師,並且進入到其中兩名教師的課堂進行觀察,主要是觀察在學習共同體的課堂,學生的表現及同儕間的互動和一般傳統講述型的課堂之間的差異,最後,研究者也蒐集了兩名老師所使用的教案和學習單作文件分析,希望進一步了解在學習共同體的課堂裡,教師的提問內容和講述型課堂的不同之處。 研究獲得以下結論: 壹、參與教師的參與動機多為對教育現況有所不平。 貳、參與教師的教育理念和學習共同體相近。 參、參與教師能持續實施學習共同體的原因包含了「由上而下的推動模式」、「領頭羊的感召」、「基地班的支持系統」、「經費及行政資源的提供」和「家長的認同」。 肆、參與教師的實施作法主要以「講述型教學」、「教學重點」和「學習責任」等面向的翻轉為主。 伍、參與教師覺察到的改變包含了「師生關係」、「文本認知」和「學生思考」等面向。 陸、參與教師覺得最大困境是「教育現場的積習難改」、「共同備課難以持續」、「同科教師的孤軍奮戰」、「成績及進度的壓力」、「導師班和科任班的差異」和「學力的個別差異」。 最後,根據結論,研究者針對教育主管機關、學校、教師以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