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廖文綺"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當我們爛在一起:厭世迷因讀者的情感、認同與抵抗(2024) 廖文綺; Liao, Wen-Chi網路迷因具有反映社會文化現象、凝聚群體認同、反抗傳統價值的意義。觀察台灣的網路迷因,常常瀰漫著一股「我就爛」、失敗、無力感等可以統稱為「厭世」的情緒,因此本研究以「厭世迷因」為題,試圖探討厭世迷因流行現象背後的意義。本研究以情感、認同與抵抗為框架,並以新自由主義作為厭世的背景,討論厭世迷因如何形塑情感共同體,並抒發對傳統價值的抗議,試圖釐清厭世迷因中呈現出的厭世感與哪些社會性結構因素有關。本研究以厭世迷因的讀者角度出發,採用半結構深度訪談法,先後與13位厭世迷因愛好者進行對談,他們的年紀皆屬於Z世代的範疇。此外,研究者收集並整理217則厭世迷因文本,並分為六個類別方便與受訪者討論。在研究結果部分,本研究首先發現厭世迷因具有三個特點:一、從自身延伸出的抱怨/嘲諷;二、基於真實生活;三、笑著笑著就哭了。在接收與分享行為上,讀者最喜歡透過Instagram觀看厭世迷因,並且私訊分享有助於劃分社會群體界線,社群分享則是為自我表述。其次,雖然厭世迷因展現負面情緒,但讀者接收到的情感是正向的,厭世迷因具有宣洩情緒、營造連結感等作用,使讀者可以透過厭世迷因成為情感共同體。然而,厭世迷因讀者在看完後並不會想要做出改變,雖然厭世迷因反映出台灣Z世代面對社會大環境的集體焦慮,但讀者只想是透過厭世迷因「抱怨」,而非做出激烈、實質的抵抗。整體而言,厭世迷因不會涉及嚴肅的議題討論,多數是透過輕鬆、幽默的態度,展現「不要太認真」的消極抗議。且由於厭世迷因難以傳播給想抗議的對象,且對方也不見得看得懂,因此厭世迷因難以成為直接的抵抗工具。不過讀者也肯定厭世迷因具有「發聲」的價值,展現他們與上一代相異的價值觀和集體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