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康培德"
Now showing 1 - 7 of 7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外人所見的福爾摩沙戰後之初社會現象,1945-1947(2024) 許慧蘭; Hsu, Hui-Lan本論文結合宏觀與微觀視角,由外與由內雙向切入觀察台灣戰後之初(1945.8-1947)的社會現象,尤重民生經濟的演變。宏觀層面提出預示性的「前置條件」概念,微觀層面運用「小歷史」方法。 「前置條件」關注歷史的連續性,凸顯焦點時空的所以然取決於外在於該時空的先行時代背景;「小歷史」方法實作主要藉由戰後之初在台外國人的經驗紀錄來情境化那個時空當中具體細微的歷史事實和過程。 本研究第二章嘗試宏觀掌握制約戰後福爾摩沙地緣政治位置與內部社政經條件的歷史脈絡,包括例如二〇 年代中期到 1947 年的中國內政、援蔣關説集團在美國的運作、麥卡錫主義的影響、「美國版世界和平」構想與「共產巨擘」神話的對峙等。這些重層脈絡的交織,清楚預示了戰後福爾摩沙的權力關係結構及由此而來的政經趨勢及後果。 第三至第八章依外人的背景、來台動機分類,他們大多現場參與或見證戰後之初福爾摩沙的社會過程。筆者逐章介紹這些個人和組織的背景、在台扮演的角色及分別帶來的影響以外,尤其關注他們留下的文字記錄——包括陳述、所持立場及詮釋框架,此外另一個用意是紀念這些在福爾摩沙(人)最孤立的時刻同理其遭遇的外來友人,因為除了被國民黨當局污名化的葛超智以外,台灣戰後史幾乎無視他們的存在。 本論文借重戰後長期被圍堵或忽略的另類資料——戰後之初在台外國人筆下的動態小歷史——來評量黨國版台灣史之「製造性」。分析架構以世界史和小歷史為座標,首先將台灣史置回世界史地平線,揭示中、美兩國各別的內政以及美中蘇三向地緣政治如何影響台灣戰後史,畢竟真正關注台灣史的人都多少知覺,關乎台灣及其人民福祉的重大決定通常不由她(們)自決、而是任遠端的強權行動體定案。Item 從太空看家園-福衛二號衛星影像親身體驗,-福衛二號衛星影像應用與教學之推廣( II )(2013/05-2014/04) 陳國川; 洪富峰; 蔡衡; 康培德Item 從太空看家園-福衛二號衛星影像親身體驗,-福衛二號衛星影像應用與教學之推廣(1/2)(2012/05-2013/04) 陳國川; 康培德; 蔡衡; 洪富峰地理資訊科學的發展有賴於衛星資料的取得,太空技術起步較早的歐美國家自然在該領域之 中享有領先地位。相對於美國和歐洲,臺灣的航太科技發展較晚,但在福爾摩沙衛星二號於2004 年升空後,便啟動了臺灣地理資訊科學蓬勃發展的巨輪。有了福衛二號衛星之後,臺灣能自主性 地掌握影像的來源,為遙測和地理資訊系統的應用提供重要基礎。透過遙測和地理資訊系統分析, 福衛二號衛星所提供的影像資料雖已廣泛運用於產、官、學界,成果相當豐碩,但在中學地理教 育的普及率卻仍顯不足。 因此本計畫將結合各子計畫之教學模組進行探索科學活動推廣,以福衛二號影像為主軸,結 合支援研習中心進行一系列親身體驗真實科學活動。由教師研習開始,逐步展開各項教學活動, 福衛二號這項臺灣本土的研究成果能從上而下普及至學校教育之中,達到下列之計畫目標。 1. 縮少城鄉之間教源資源分配不均情形。 2. 增加教師對於遙測與地理資訊系統相關技能的掌握。 3. 提升教師將衛星影像融入教學的能力。 4. 增進學生對地理資訊科技的興趣。 5. 建立衛星影像的取得管道。Item 東南亞(地理學系, 2008-05-??) 康培德本文嘗試透過官方、學術界等出版品,討論東南亞的地名變遷與區劃程過。文章重點在了解東南亞地區係如何形成,其組成係如何變化,及其背後的意涵如何。文章 論及的相關地名有「南洋」、「赤道遠東」、「赤道亞洲」、「印度遠方」、「印度支那」、「東印度」、「亞洲東南」、「太平洋西南」等詞;而與東南亞區劃產 生爭議的地區有菲律賓、緬甸、臺灣、錫蘭、印度半島等地。文章認為東南亞的命名與區劃為一空間的文化政治,反映出不同人群文化、甚至學科主體的立場、位置 與需求。Item 桃園平鎮宋屋家族的人名(2023) 宋狄潔; Sung, Ti-Chieh本研究根據《宋氏族譜》所記載的資料,以名字與其出生年代作為主要分析對象,著重於 1876 年開始至 1971 年之間且出生於桃園地區的人物,並將名字中的每個字拆分成單一研究項目。本報告全部名字的文字種類共 213 種、文字數量共 589 個,將出現在不同年份的名字切分為前、中、後三個時期,可看出不同時間所出現、消失的文字,包含日式風格的文字、戰後社會主流的用字,而在當時的主流用字中,又會有自己偏好的選擇。前期具有最多簡單書寫的文字,日式風格文字在中期開始有比較明顯的集中。女性的用字出現在前期與中期。動物型的文字在後期出現。能在全部時期都有出現的,則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字。Item 湯德章的紀念歷史(1987-2024)(2024) 吳岳修; Wu, Yueh-Hsiu二二八事件在長期的威權統治之下,屬於禁忌的話題。直到1987年解嚴前後,社會氛圍逐漸開放,許多有志之士挺身為二二八事件平反,取得許多成果。在這之中,台南市的受難者湯德章得到的關注之大,特別引人注目。從1987年至2024年,相關紀念已經累計有以下的形式:出版品、電影、紀念公園、塑像、紀念日、故居暨紀念館、導覽路線、紀念道路。 湯德章的紀念大抵發生在「台南市」這個行政區內,具有相當程度的在地性,也跟市政府的施政息息相關。因此本研究挑選其中的「紀念公園與塑像」、「故居與紀念館」、「紀念日與街道」為研究對象,時間範圍涵蓋1987年至2024年。運用台南市政府、台南市議會等單位的資料,嘗試分析這些紀念形式的緣起、過程及彼此之間的關聯性,不同行動者之間的互動關係,進而理解湯德章受到紀念的原因及意義。 本研究發現,台南市繼二二八紀念碑之後,1998年特別為湯德章設置紀念公園和塑像,象徵湯德章在台南市民記憶中的重要性。2012年的故居遭遇拆除危機能夠及時反應,歸功於在地文史工作者對湯德章歷史的長期關注。湯德章的紀念自故居保存後逐漸發酵,在2020年群眾募資的時候達到高峰,最後形成集眾多紀念形式於一身的情況。 這些紀念或移除之所以順利推行,除了民間對於在地文史、轉型正義的關注,也有賴於市議會、市政府的支持,制定相關法源依據才得以實現。然而,本研究也觀察到台南市政府在一些嚴肅議題上的妥協或迴避行為,例如:以「正義與勇氣」而不以「湯德章」來命名紀念日、在孫文銅像被民間團體拉倒後的湯德章紀念公園設置公共藝術、中正路更名湯德章大道遲遲未有成果。 本研究認為,湯德章身為台日混血兒,經歷日本殖民與戰後二二八事件,他所承載的歷史、他的選擇和遭遇,激起許多人為台灣奮鬥的能量。湯德章的紀念形式漸漸豐富,顯示二二八事件與湯德章的歷史,被用以否定威權統治以及犯下這些歷史過錯的中國國民黨和中華民國,也有人用以抵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攻武嚇。湯德章的英雄、烈士形象,不光來自於二二八事件時的事蹟,包含他的律師這一身分,也跟維護正義、民主、人權、自由等正向價值連繫在一起。因此紀念湯德章除了能夠反省、批判過往的不義,更有正向的意義存在。Item 臺灣的啤酒故事(2022) 川口智美; Kawaguchi Satomi啤酒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普遍的飲料,和水、茶並列為三大飲料。對成人來說,喝啤酒是一段歡樂時光。啤酒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其誕生眾說紛紜。有的研究者說啤酒在紀元前8000年~4000年誕生,在歐洲很早就開始製造及飲用啤酒。但是日本與台灣的啤酒歷史並不長,日本人開始接觸啤酒的時間是1810年;1860年代、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開港通商,啤酒也跟著傳入。等到日治時期,台灣人才稱得上認識啤酒。1919年啤酒廠誕生,台灣啤酒產業開始發展。1933年臺灣總督府開始啤酒專賣;戰後,國民政府設立台灣菸酒公賣局,以公賣制度繼續酒類的專賣。1987年,政府開放歐美和日本啤酒的進口,許可酒類有線和無線電視及廣播的廣告。最後在2002年,臺灣開放民間釀酒,啤酒市場正式自由化。本研究以台灣啤酒的歷史為主,並以圖文書的方式呈現。圖文書分為五個篇章,第一篇介紹啤酒的定義,第二篇到第三篇是日治時期台灣的啤酒發展,第四篇是戰後公賣制度下啤酒的情勢及影響,第五篇是當代台灣啤酒的多元化。台灣的啤酒發展歷史很短,但還是約有150年的歷史。現今發展出水果啤酒、茶啤酒等具有特色的啤酒。由於專賣、公賣制度,台灣啤酒發展的歷史和其他國家有點不同。這150年的期間中,台灣啤酒怎麼發展?受到環境、社會變化的何種影響?透過本圖文書,更加瞭解台灣的啤酒發展的過程,同時也展現台灣啤酒歷史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