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宋明娟"
Now showing 1 - 7 of 7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D. Tanner、L. Tanner與H. Kliebard的課程研究觀點解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7-12-??) 宋明娟課程史如何被撰作之起始、過程與結果,皆受撰作者的觀點所左右,如能加以釐析,則可期以充盈有關課程問題的思考範疇。本文旨在解析D. Tanner與L. Tanner二氏和H. Kliebard的課程史研究觀點,首先探討渠等治課程史的意圖,以及論課程史的價值,其次以渠等之美國課程史專著進行具體分析,最後則綜合比較並延伸所論。本文於結論中指出,課程史學者的研究觀點或暗或明,皆寓含於著作當中,因之在引述或探究其主張,抑或逕自從事課程史研究時,皆宜提升研究觀點之敏銳度,發為嚴謹的立論。Item D. Tanner、L. Tanner與H. Kliebard的課程研究觀點解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7-12-??) 宋明娟課程史如何被撰作之起始、過程與結果,皆受撰作者的觀點所左右,如能加以釐析,則可期以充盈有關課程問題的思考範疇。本文旨在解析D. Tanner與L. Tanner二氏和H. Kliebard的課程史研究觀點,首先探討渠等治課程史的意圖,以及論課程史的價值,其次以渠等之美國課程史專著進行具體分析,最後則綜合比較並延伸所論。本文於結論中指出,課程史學者的研究觀點或暗或明,皆寓含於著作當中,因之在引述或探究其主張,抑或逕自從事課程史研究時,皆宜提升研究觀點之敏銳度,發為嚴謹的立論。Item 從八年研究實驗課程經驗反思高中課程改革的挑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3-12-??) 宋明娟; 甄曉蘭; Min-Chuan Sung Hsiao-Lan Sharon Chen高中課程改革的問題牽涉多端,本文旨在藉由美國二十世紀30至40年代之著名教育實驗「八年研究」中的課程議題,反思高中課程改革所面臨的挑戰。論述架構主要分為四個層面,首先回顧八年研究實驗課程的歷史意義與評價,其次討論八年研究推動過程中所涉入的課程實務議題;繼之據以提出八年研究實驗課程經驗的批判反思,來釐清課程改革之目的、定位、意義與價值的重要;最後則延伸探討其對高中課程改革的啟示,藉之,希冀能為臺灣高中課程改革議題,提供不同的思維面向,以促進更審慎、更周延的高中課程改革決策。Item 從八年研究實驗課程經驗反思高中課程改革的挑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3-12-??) 宋明娟; 甄曉蘭; Min-Chuan Sung Hsiao-Lan Sharon Chen高中課程改革的問題牽涉多端,本文旨在藉由美國二十世紀30至40年代之著名教育實驗「八年研究」中的課程議題,反思高中課程改革所面臨的挑戰。論述架構主要分為四個層面,首先回顧八年研究實驗課程的歷史意義與評價,其次討論八年研究推動過程中所涉入的課程實務議題;繼之據以提出八年研究實驗課程經驗的批判反思,來釐清課程改革之目的、定位、意義與價值的重要;最後則延伸探討其對高中課程改革的啟示,藉之,希冀能為臺灣高中課程改革議題,提供不同的思維面向,以促進更審慎、更周延的高中課程改革決策。Item 杜威實驗學校的課程理念與實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9-03??) 宋明娟; Min-Chuan Sung本文以課程的歷史與哲學研究方法,探討杜威於芝加哥大學辦理實驗學校 (1896至1904年)的課程理念與實踐。首先分析杜威哲學的經驗論,再論其課程 理論並重社會、學生與知識的取向,其次梳理杜威學校的課程理念以及相應的實 務梗概,復次探討杜威實驗學校課程觀的歷史意義。研究發現,杜威的課程實驗 所欲解決之問題,是在同時兼重上述三種課程取向的前提下,發展合適的教材, 為此採行的主要途徑是以古往今來典型的社會活動作為取材來源。此外,杜威辦 學當時與其後之課程理念一脈相連,其課程學理與實務相得益彰;雖然杜威獨到 的課程理念未必受到完全的理解與認同,然其樹立課程實驗的精神典範,則為該 校課程實驗之重要價值。Item 美國八年研究:歷程暨參與學校之課程實驗事例分析(2008) 宋明娟; Min-Chuan Sung由進步教育協會於1930年代發起,以迄1940年代初告一段落的八年研究,是美國教育史上規模最大且最具重要性的課程實驗之一。當時一般而言的中學課程,因受到大學入學規定所限制,顯得缺乏彈性,而參與研究的教育人員,則得到大學院校的許可,能夠嘗試自由地進行課程革新實驗。 本研究旨在分析八年研究的歷程,並舉例分析參與學校的實驗課程,再據以探討八年研究在課程史上的意義與啟示。所採用之研究方法,為課程的歷史探究。所分析之實例,乃從芝加哥的Francis W. Parker學校談起,並對照分析Dalton學校及其他四所私立學校的經驗。本研究所獲致的結論如下: 其一,八年研究的歷程相當複雜,具有隨時間之進展而不斷演化的特質。當中最為可貴者,在於透過在實驗過程裡自由探索的機會,造就學界、研究機構、大學與中學的集思廣益,在創新、衝突與妥協當中持續學習。 其二,許多人曾以不同的觀點評論八年研究,而各種觀點反映了論者自身的旨趣。研究者不盡同意前人的論點,並指出八年研究的可取之處,在於參與人員嘗試革新、從作中學的歷程;此外,研究者對八年研究的負面評價,乃主要著眼當初所謂的「民主」概念,並未能落實於對社會正義的關懷。 其三,探討八年研究的有關議題,宜將探討觀點置於時間與地域脈絡中,以免囿於一方之見,並更為掌握事件表象背後的本質。透過還諸八年研究情境的探討,研究者發現八年研究發起機構的理想與精神,與參與學校的課程實驗取向之間存有落差。而被用來分析八年研究的關鍵概念,如「進步教育」、「民主」、「實驗」、「青少年需求」,以及一些課程重組的用語,乃是動態地交織虛構與實質意涵。此外,有關教育階段之定位,應著重共同或者分殊的層面,乃是未有定論的議題。Item 重建大學課程的意義與策略初探(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1-03-??) 宋明娟; 甄曉蘭近年來,高等教育議題紛擾不斷,但有關「學生應有怎樣的學習經驗」、「系所應如何規劃課程」、「應培養學生具備怎樣的能力」等,卻是嚴重被忽略的議題。基於課程承載教育的目的、意義、功能及價值,面對當前強調發展學生專業能力的高等教育品質提升訴求,實有必要認真檢視、重建高等教育的系所課程結構。基於此,本文根據某大學教育研究單位協助校內共22個系所建構學生專業能力的經驗,探討重建大學課程的意義與策略。首先,論及大學系所學生專業能力的建構與課程發展之關係'指出大學課程發展的動態歷程、系所課程發展的決策模式,以及大學系所學生專業能力與課程發展的定位。其次,討論建構大學系所學生專業能力的思考向度,包括專業能力的面向、專業能力的情境評估以及權重考量等,進而根據以專業能力為取向的課程發展衡量因素,提出八項應用原則與實例。最後,則就參與系所在建構學生專業能力的過程中所提出的爭議問題,反思重建大學課程所面對的挑戰。希冀透過本文所呈現的經驗反思,對國內高等教育課程重建的策略思維能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