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姜忠信"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共享式注意力多元介入方案療效研究:三名學前中高功能自閉症男童的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2-07-??) 江淑蓉; 彭雅凌; 姜忠信; 林家慶; Shu-Jung Chiang; Ya-Lin Peng; Chung-Hsin Chiang; Chia-Ching Lin共享式注意力為自閉症兒童的核心缺陷之一,旦與語言、社會互動、遊戲及模仿能力的發展有密切關係。本研究旨在探討使用合併取向,同時納入家長訓練的模式,對中高功能自閉症兒童進行lA 介入的直接與伴隨能力成效。本研究採多重個案設計,以3 名4 歲2 個月至4 歲6 個月的中高功能自閉症男章為對象,進行每週3 次、每次30-45 分鐘、為期兩個月共24 次的介入。介入採取結合區別嘗試訓練與環境教學的模式,並加入家長訓練。介入成效由獨立於介入的施測者,以標準化與半結構式工具評估能力變化,並紀錄家長自陳式報告。評量時間點分為介入前、後與介入後3 、6 個月追蹤共4 次,療效認定是將介入能力的進步程度與過去團體研究的顯著進步值相較,等阿或超過該數值時,定義為具療效。結果發現,此介入模式能有效促進受試兒童的lA 進展並達類化效果,特別是主動性lA的提升最明顯,且受試兒童的注意狀態與家長的回應性能力有正向關(系。此外,lA 介入也帶來語言理解、象徵性遊戲、制會互動能力的伴隨成效,能力進展的維持期約在3-6 個月之間。總結來說,本研究的lA 介入法確能對自|到症兒童帶來直接及伴隨能力的成效,與先前團體研究結果類似,但伴隨成效的維持期相對較短。未來研究可探討維持療效的因子,亦呵以實驗法擴大樣本並納入控制組、受試對象可以降低年齡,安排不間訓練頻率與密集度,來探究介入成效。Item 動勢取向舞蹈治療團體對女大學生身體意象之效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9-03-??) 馬心怡; 姜忠信; 李宗芹; Hsing-Yi Ma, Chung-Hsin Chiang, Tsung-Chin Lee身體意象為現代女性自我發展之重要議題之一,過去預防方案多注重身體意象的負向之影響因素。近年「正向身體意象」重視個體對自己身體正向感受以及身心調和,但尚欠缺實踐探究。本研究旨在以動勢概念發展身體意象促進方案,探討此方案對提升女大學生自我身體欣賞、覺察程度,及降低負向身體意象之效果。本研究招募三組受試者,依次是實驗組(N = 14)、體育課組(N = 15)及控制組(N = 20),共49 名某國立大學女性大學生參與。實驗組受試者接受每週1 次,每次1.5 小時,共計8 次之團體介入。三組皆採用自陳氏問卷,於介入前、介入後以及三個月追蹤之三個時間點進行資料搜集。結果顯示,相較於體育課組及控制組,實驗組在身體覺察上於後測及三個月追蹤皆較前測有顯著之效果,實驗組的外貌比較行為亦較控制組有明顯降低。本研究嘗試以動勢取向舞蹈治療作為基礎,發展身體意象促進方案,初步發現可有效提升大學女生的身體覺察程度和比較外貌的行為。Item 學齡期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混合表現型兒童執行功能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8-03-??) 朱慶琳; 黃敏怡; 葉啟斌; 姜忠信; Ching-Lin Chu, Min-Yi Huang, Chin-Bin Yeh, Chung-Hsin Chiang本研究欲了解學齡期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混合表現型(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Combined Presentation, ADHD-C)兒童執行功能表現,並檢視執行功能作業表現作為區分ADHD-C 及一般兒童之區辨效能。研究對象共60名兒童,為國小一年級至六年級學童,包括30 名目前未服藥且無其他精神科共病的ADHD-C 兒童,以及配對年齡、智商與性別之30 名控制組兒童;另有兒童家長及教師。探討二組兒童於五項執行功能領域(含八細項)之能力差異,分別為抑制(抑制正進行反應及干擾控制)、工作記憶(語文及視覺空間工作記憶)、認知彈性、計畫、流暢度(語文及非語文流暢度)。兒童依序接受WISC-IV 簡式版及執行功能作業,家長與教師填答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中文版。進行輪廓分析及典型區辨分析,探討執行功能差異及作業的區辨效能。結果顯示,ADHD-C 兒童的執行功能整體輪廓與控制組並無不同,但整體表現低於控制組,且以干擾控制能力、視覺空間工作記憶能力、認知彈性能力顯著較差,而計畫、流暢度能力亦有偏低現象。各項作業上,以敲與拍作業、空間記憶廣度分測驗及兒童數-色測驗等三項,可有效區辨二組兒童,區辨分析指出整體區辨正確率為78.3%。總結來說,學齡期ADHD-C 兒童執行功能呈現全面性偏低的能力,尤其在抑制、視覺空間工作記憶及認知彈性上更為明顯。本文最後提出未來研究上的發展及在臨床及教育上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