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吳正偉"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盤山過嶺到丟丟銅仔─臺灣東北角的交通路線變遷與區域特性(1783-1926)
    (2011) 吳正偉
    臺灣東北角,為介於台北盆地與蘭陽平原之間一特殊的地理區域。此區域因自然環境的限制,需藉由台北宜蘭之間交通路線的通過才得以發展。由於東北角遍布丘陵,因此交通路線的發展亦不同於西部平原地區,在目的及築路條件隨時空背景變換之下,出現數條不同的交通路線。本文即奠基於東北角的通過性,而試圖探討臺灣東北角獨特的區域特性變遷。 本文所謂的「臺灣東北角」,並不欲以明確的界線畫分,而以三貂嶺與草嶺所夾峙的「三貂地區」為本研究的核心區域;再以北宜間交通路線的變遷為軸,將各交通路線所經過的區域,亦畫為本研究的範圍。 本文大要有三:首先,是釐清自清領時期至日治中期臺灣東北角的交通路線變遷,以了解各交通路線形成的原因與經過。清代自乾隆中期以後,漢人的拓墾足跡逐漸走進台灣東北角,至嘉慶年間,宜蘭亦成為漢人的拓墾新天地,此後,台北宜蘭間的交通路線即隨之出現並不斷變換著,直到道光年間始大致定型,而有「入蘭正道」之稱。 日治初期,總督府於此修築「基隆礁溪道」與「台北宜蘭道」兩條公路,但仍僅能乘轎或步行。明治39年(1906)宜蘭輕鐵、大正元年(1912)基隆輕鐵開通;交通路線發展出現落差,核心區域三貂地區因無法設置輕鐵,而導致內部運費的高昂。大正13年(1924)宜蘭線鐵道全線通車,東北角一地的交通路線得以統合,並產生依宜蘭線鐵道的樹枝狀發展,為東北角區域帶來新的發展。 其次,是分析各交通路線對東北角區域內部帶來的影響,以理解交通路線與東北角區域的關係。早期路線尚無法直接帶來區域的發展,但隨著路線出現而產生的防衛、商業、住宿、郵傳等機能,則使各交通路線上出現聚落,也導致區域整體的發展。入蘭正道形成之後,約位於路線中點的頂雙溪,則因其具有「中繼點」的區域位置,而發展為三貂地區內最重要的聚落。日治前期,東北角內部因交通路線發展不均,而導致三貂地區的發展不如東北角外緣,甚至發生如「宜蘭米商事件」等種種困境。直到宜蘭線鐵道完工,內部的交通不均現象才較為緩和;此時,三貂地區的礦業得以發展,東北角內部發展也再次趨向齊一性。 第三,則結合以上兩者,以探究東北角交通路線變遷對此地區域特性的型塑,帶來了何種影響。本文認為北宜間交通路線的變遷,塑造出以下三項東北角獨特的區域特性:(一)自然環境的限制性逐漸轉化為發展動力,(二)介於臺北、宜蘭的中間性隨時空輻輳而降低,(三)極度依賴交通路線的發展性仍持續存在。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