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吳佩珊"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低社經家庭大班幼兒敘事能力與讀寫萌發能力關聯性之探究(2018) 吳佩珊; Wu, Pei-Shan本研究目的是了解低社經家庭大班5歲幼兒的敘事能力與讀寫萌發能力之表現,並探討敘事能力與讀寫萌發能力之間的相關性。研究對象為就讀臺灣中部臨海地區公私立幼兒園,共60名5至6歲幼兒。本研究皆以個別施測進行,以標準化測驗測量其詞彙理解能力,透過訪談蒐集其看圖說故事敘事語料及姓名書寫表現,並發放「學前兒童讀寫萌發能力評定量表」給班級教師填寫,藉以了解大班5歲幼兒其讀寫萌發能力之概況。研究結果如下: 一、在敘事能力方面,低社經家庭幼兒詞彙理解的表現略高於常模,敘事之總詞彙量和相異詞彙量的內部差異很大,敘事之內在結構故事文法結構的表現,以「引發事件」的表現最好,而「內在反應」的表現較為困難;在讀寫萌發能力方面,以「圖書及文字概念」的表現最好。 二、低社經家庭幼兒詞彙能力與讀寫萌發能力無顯著相關,而敘事能力外在結構和內在結構表現與讀寫萌發能力有顯著相關。 三、低社經家庭幼兒敘事能力外在結構總子句數和內在結構故事文法結構對讀寫萌發能力有預測力,且故事文法結構總分的解釋力高於總子句數。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學校教師、幼兒父母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使用BERT-CNN進行Twitter 使用者之立場偵測(2022) 吳佩珊; WU, Pei-Shan在人們的文字表達敘述裡,「立場」可能包含正向或是負向的情緒用詞,贊成或反對的語氣,但這些特徵都無法直接與立場相關聯。人們可以利用支持一個對象或是說法來反對特定目標,也可以藉由反諷法,使得字面上不能直接了解真正所表達的意思,但真實意義正好與字面上相反。在本研究中,將已標記立場標籤、來自 Twitter 使用者所發表的推文(Tweet) 當作訓練資料,使用監督式學習的方式來訓練深度神經網路(DeepNeural Network)。本研究所使用的資料集來自於 2016 年舉辦的國際自然語言語意評測競賽(SemanticEvalution 2016, SemEval 2016)的Task 6 ,主辦單位所提供已標記立場的推文之訓練集與測試集,將其進行資料前處理並與類神經網路進行連接,其中使用到由Google 公司於2018年所提出之 BERT (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及卷積類神經網路(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本研究針對SemEval 2016 Task 6中之子任務A進行實驗,使用監督式框架來偵測Twitter使用者的立場,評估方法採用F1分數,並與當年參加競賽之隊伍進行比較,本研究所使用之方法在數個項目中排名居前。主辦單位所提供之資料集僅有兩千多筆,因此在訓練模型的成效有一定限制,若是有更多的已標記之訓練集,應會獲得更好的成績。因此本研究再加入MPCHI資料集進行訓練,此資料集包含五個健康相關的主題,並已標計立場,並分別實驗測試集為SemEval、MPCHI以及SemEval加上MPCHI,觀察其實驗結果顯示有其幫助性,優於僅使用原始資料集之實驗結果。Item 地方型文創產業社區總體營造經營策略之研究-以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為例(2017) 吳佩珊; Wu, Pei-Shan台灣在90年代經濟起飛之後,都市化的快速發展導致鄉村急遽沒落與人口外流,地方傳統產業與手工藝不斷萎縮式微。然而隨著全球經濟發展的轉變,台灣的製造優勢不再,於是開始反思另尋一條競爭價值再創之路,因此在2002年時,文建會提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2010年通過「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配合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創產業的政策性發展,企圖創造台灣產業經濟的新商機與成長。 社區總體營造理念是「造人」,而地方型文創產業的發展與當代藝術價值轉變,皆以「人」與「環境」的緊密關係為基本精神所在。本研究先以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文化政策演變、理論與實踐做為基礎,並以日本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為實際案例,分析藝術社造及社區經濟體型社會企業透過地方藝術祭的經營與操作,如何提升地方型文創產業的發展,再塑地方價值,實踐區域活化與振興地方經濟的社會目標,並提出地方藝術祭永續型資源流操作模式,說明地方型文創產業的經營關鍵,與地方文化資源流動管理的重要性,以期為台灣方興未艾的地方藝術文化節慶活動,提供發展永續經營模式的建議參考,達到保存地方文化與經濟發展的平衡目標。Item 臺北燈節建築投影視覺圖像文本分析之研究(2013) 吳佩珊; WU, Pei-Shan臺北燈節於2005年首次結合建築投影藝術,透過嶄新投影媒體與技術將臺北市政府大樓變成巨大的「虛擬主燈」,2009年更將傳統藝術家的作品投影在建物表面上,接著每年展示主題推陳出新,使得臺北燈節的真實、虛擬「雙主燈」交互呈現,與其他各地燈會相較之下更凸顯其不同的特色。此項別出新裁之活動方式引來不少國內外觀眾的參觀與注意,但其展演內容與意涵,卻很少有相關的論述或學術性的研究探討。 本研究為瞭解臺北燈節建築投影發展概況,分析其投影內容與視覺圖像元素,探討其文化意涵與影響。首先蒐集建築投影與臺北燈節相關文獻資料,以文本分析法以及圖像解釋學三個層次的原理,試圖解析臺北燈節建築投影內容之視覺圖像;並針對此項活動相關的專家學者進行深度訪談;進而對「虛擬主燈」所呈現的意義、價值與影響進行論述。結果發現:臺北燈節建築投影視覺圖像,在內容上:可分為日常生活元素、節慶與歷史文化元素、以及其他元素等三種類型,展現臺北節慶風貌。從這些元素可以發現,臺北燈節建築投影具有當前視覺文化的特質與新時代的意義。其虛擬主燈具有「突破舊有傳統元宵節慶的慣例」與「傳達文化意涵與社會現象」的作用。從其展演內容中可以看到新科技取代傳統媒體,對社會賦予寓教於樂之功能。期盼本論文的研究,能作為個人現階段研究的焦點,並對今後相關單位、學者策劃或研究建築投影有所貢獻。Item 鷹架淡出對國小學生進行線上論述活動的影響(2012) 吳佩珊本研究探討於線上論述活動中導入鷹架淡出策略對國小學生的影響。本研究邀請新北市某國小的86位國小六年級學生參與本研究,並將學生分配至下列兩組:鷹架淡出組與鷹架持續組,針對網路著作權倫理與法律相關議題進行為期四週的線上論述活動,最後對兩組之論述能力、網路著作權倫理與法律知識、態度、與行為意向進行比較。研究結果發現,鷹架淡出組的學生在論述能力的理由與反駁都顯著優於鷹架持續組的學生;而在網路著作權倫理與法律方面,鷹架淡出組的學生在態度與行為意向上亦顯著優於鷹架持續組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