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卜致立"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卡爾•達爾豪斯「新音樂」論述的文本理解與詮釋
    (2015) 卜致立; Pu, Chih-Lih
    卡爾•達爾豪斯(Carl Dahlhaus, 1928-1989),是上個世紀二次大戰以後,德國音樂學界最具影響力的領導人物。他優異的教學以及浩繁卷帙的著作,深深地啟發著音樂學界,並改變了這個學科的本質。 達氏著作的艱深與晦澀,眾所皆知:放棄敘事、傳記性的編纂方式,讓文風失去了親和力;摒除整體與一致性,注重每一個個案的特殊境遇,讓讀者如陷五里霧中,摸不著頭緒。而「令人難以總結」的寫作風格,其所造成的普遍現象,是人們對達爾豪斯的誤讀與誤解:有些讀者執著於某個偏狹的理念,而忽略了達爾豪斯龐大的學術能量;有些讀者則不願意認同相異觀點的「對話」與「並置」,一昧地批評、攻訐達爾豪斯的辯證寫作風格。 有鑑於達爾豪斯的著作,係「音樂學領域裡無法迴避的經典」,本論文擬以其廿世紀「新音樂」論述為範圍,對這位博大精深的音樂學家,進行個人的解讀與詮釋;除了精研幾批重要的「新音樂」文獻以外,過程中亦參酌達氏的其他重要著作,俾使整個研究結果,能建立在第一手文獻的基礎之上。 研究結果顯示,要理解達爾豪斯的著作,必須掌握幾個關鍵性的理念:(一)矛盾與辯證(二)「同一性」與「非同一性」(三)個案的取決。希冀藉由以上理念的提出,能適切、清楚地表達「理解達爾豪斯」,在什麼樣的情況底下,可能獲得比較理想的成果。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無調性」到「十二音列」:荀貝格的心路歷程與達爾豪斯評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3-11-??) 卜致立; Chih-Lih PU
    1908 年,荀貝格 (Arnold Schoenberg, 1874-1951) 與魏本 (Anton Webern,1883-1945) 發表了一批具實驗性質的音樂作品。驚世駭俗的創作風格,日後被廣泛地稱為「無調性」(atonality),也讓荀貝格成為廿世紀備受爭議的作曲家。除了晦澀難懂、不為廣大群眾所喜以外,一般人爭論的焦點是:無調性音樂是否違反調性的自然?而針對各項批評、指控,荀貝格的反應令人印象深刻:他摒棄「無調性」這個詞,他大聲疾呼「無調性」沒有違背自然規律,並在實務上具體地提出「十二音列作曲法」(Twelve-tone Method),深信藉此可以代替由調性以及和聲所提供的功能。本文以「無調性」音樂早期的紛擾為起點,試著蒐集當時輿論對「無調性」音樂的看法與態度,接著從荀貝格著作中摘錄要點,以窺其創作過程中的心路歷程,最後以德國音樂學家卡爾.達爾豪斯 (Carl Dahlhaus, 1928-1989) 的論述為中心,就下面兩個問題進行詮釋:第一,「無調性」是音樂的自然,還是歷史的結果?第二,荀氏後來發展出的「十二音列作曲法」,是否可以取代傳統和聲調性?荀貝格作曲過程中的「無調性」與「十二音列作曲法」,一向廣為人知,本論文佐以達爾豪斯的評論與詮釋,希望提供國內相關研究一些新的觀察角度。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無調性」到「十二音列」:荀貝格的心路歷程與達爾豪斯評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3-11-??) 卜致立; Chih-Lih PU
    1908 年,荀貝格 (Arnold Schoenberg, 1874-1951) 與魏本 (Anton Webern,1883-1945) 發表了一批具實驗性質的音樂作品。驚世駭俗的創作風格,日後被廣泛地稱為「無調性」(atonality),也讓荀貝格成為廿世紀備受爭議的作曲家。除了晦澀難懂、不為廣大群眾所喜以外,一般人爭論的焦點是:無調性音樂是否違反調性的自然?而針對各項批評、指控,荀貝格的反應令人印象深刻:他摒棄「無調性」這個詞,他大聲疾呼「無調性」沒有違背自然規律,並在實務上具體地提出「十二音列作曲法」(Twelve-tone Method),深信藉此可以代替由調性以及和聲所提供的功能。本文以「無調性」音樂早期的紛擾為起點,試著蒐集當時輿論對「無調性」音樂的看法與態度,接著從荀貝格著作中摘錄要點,以窺其創作過程中的心路歷程,最後以德國音樂學家卡爾.達爾豪斯 (Carl Dahlhaus, 1928-1989) 的論述為中心,就下面兩個問題進行詮釋:第一,「無調性」是音樂的自然,還是歷史的結果?第二,荀氏後來發展出的「十二音列作曲法」,是否可以取代傳統和聲調性?荀貝格作曲過程中的「無調性」與「十二音列作曲法」,一向廣為人知,本論文佐以達爾豪斯的評論與詮釋,希望提供國內相關研究一些新的觀察角度。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遺忘歷史與歷史遺忘:布梭尼(Ferruccio Busoni, 1866-1924)美學評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4-11-??) 卜致立; Pu, Chih-Lih
    一提起布梭尼(Ferruccio Busoni, 1866-1924),愛樂者要不是想到他改編了巴赫的《d 小調夏康舞曲》(Bach's Chaconne in D minor for solo violin),就是津津樂道於他那多才多藝的文化人身份。但我們似乎忽略了他曾經發表過發人深省的新音樂美學創見。今天,布梭尼的「音樂一體」(die Einheit der Musik)學說,雖不至於到乏人問津的地步,但相較於「鋼琴家」布梭尼、「作曲家」布梭尼,顯然「美學家」布梭尼的待遇,與前兩者判若雲泥。本文擬從「年輕古典性」(Junge Klassizität)與「音樂自由」(die Freiheit der Musik)兩大理念出發,試著勾勒、描繪布梭尼的美學思想,希望藉此得以論證:布梭尼之所以被「歷史遺忘」,原因在於其有意、無意地想要「遺忘歷史」:他主張「音樂一體」,這種獨一無二、不生不滅的永恆形而上理念,本身不具備歷史性――而正是缺乏這種歷史意識,使得原本身為新音樂要角、曾經在廿世紀初發光發熱的布梭尼,在過世之後,終於敵不過歷史的凜冽、無情,而失去了光澤,被歷史所遺忘。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遺忘歷史與歷史遺忘:布梭尼(Ferruccio Busoni, 1866-1924)美學評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4-11-??) 卜致立; Pu, Chih-Lih
    一提起布梭尼(Ferruccio Busoni, 1866-1924),愛樂者要不是想到他改編了巴赫的《d 小調夏康舞曲》(Bach's Chaconne in D minor for solo violin),就是津津樂道於他那多才多藝的文化人身份。但我們似乎忽略了他曾經發表過發人深省的新音樂美學創見。今天,布梭尼的「音樂一體」(die Einheit der Musik)學說,雖不至於到乏人問津的地步,但相較於「鋼琴家」布梭尼、「作曲家」布梭尼,顯然「美學家」布梭尼的待遇,與前兩者判若雲泥。本文擬從「年輕古典性」(Junge Klassizität)與「音樂自由」(die Freiheit der Musik)兩大理念出發,試著勾勒、描繪布梭尼的美學思想,希望藉此得以論證:布梭尼之所以被「歷史遺忘」,原因在於其有意、無意地想要「遺忘歷史」:他主張「音樂一體」,這種獨一無二、不生不滅的永恆形而上理念,本身不具備歷史性――而正是缺乏這種歷史意識,使得原本身為新音樂要角、曾經在廿世紀初發光發熱的布梭尼,在過世之後,終於敵不過歷史的凜冽、無情,而失去了光澤,被歷史所遺忘。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