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劉若蘭"
Now showing 1 - 20 of 80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不同性別、身分技職大三學生滿意度與心理社會發展模式(2008-01-31) 劉若蘭Item 不同身分背景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滿意度之關係模式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2009-12-01) 劉若蘭; 楊昌裕本研究旨在比較不同身分背景大學生(一般生與原住民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滿意度之關係模式,資料蒐集以臺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研究發展中心建置「臺灣高等教育資料庫」,於2005年問卷調查大三學生結果爲對象,包括一般生14,074人,原住民學生267人。統計分析方式包括t-檢定與結構方程模式。結果發現:一般大學生的積極上課程度,顯著高於原住民學生,其他變項兩種身分學生均無顯著差異,至於學習成果滿意度關係模式之驗證,原住民學生模式適配度較佳,且所有直接效果均顯著,表示學術投入與人際投入,均能顯著影響不同身分大學生對於學習成果的滿意度。最後,本研究提出促進多元背景大學生成功學習的建議。Item 以學生為本位的高等教育機構評鑑(2006-01-01) 張雪梅; 沈俊毅; 劉若蘭; 林大森; 陳佩英; 陳素燕Item 以學生為本位的高等教育機構評鑑(2006-11-01) 張雪梅; 沈俊毅; 劉若蘭; 林大森; 陳佩英; 陳素燕Item 促進大學生成功學習的優質校園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0-07-31) 劉若蘭; 張雪梅近來世界各國對高等教育評鑑,已越來越重視教育過程與成果面向,及更重視學校 對學生教育成果的績效責任,本研究依據理論與相關研究,採取教育過程指標(校園支 持、教學品質、主動學習、合作學習、師生互動及同儕互動)、成果指標與學生對學校 的整體評價,建立大學教育品質模式,並以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建置 之高等教育資料庫,大三學生資料為對象,運用結構方程模式,探討資料庫中每所學校 之狀況,且依據統計結果與收集相關資料,邀請高等教育學者專家組成研究團隊,共同 選取優質校園,進行參訪,以整合量化與質性資料,建構優質校園之內涵。研究結果期 能提供公私立大學參考,規劃提升教育品質之政策與措施,營造促進學生成功學習的校 園。Item 個人因素與校園經驗對大一學生之衝擊研究(2007-01-31) 劉若蘭Item 再見家鄉‧再建家鄉—跨文化背景學生自組自籌團隊參與國際服務之學習歷程(2009) 李欣樺本研究以2008年「再見家鄉服務隊」緬甸服務方案為研究對象,探討學生參與國際服務之動機、歷程、挫折經驗與挑戰、參與服務的學習成長與影響以及建議。 本研究採質性訪談法進行研究,以參與該方案的六位學生志工為訪談對象。根據研究資料分析之發現,歸納結論如下: 一、台灣籍學生參與國際服務的動機以利己主義為主,利他主義為輔。 二、緬甸籍學生參與國際服務的動機以利他主義為主,利己主義為輔。 三、受訪學生參與國際服務的學習歷程可分服務前的準備階段、服務中的體驗學習、服務後的反思收穫三個階段、以及團體形成的歷程。服務前的學習歷程為社課研習與講座、教案設計與演練、經費規畫與籌募、風災評估與聯繫;服務中的學習歷程為文化體驗與學習、田野訪談與學習;服務後的學習歷程為服務撿討與反思、情感交流與互動;團體形成分為團體形成期、衝突摩合期、訂定規範期、服務執行期、曲終人不散。 四、受訪學生參與國際服務的挫折與挑戰為行程受阻的挑戰因應、教學狀況的危機處理 五、受訪學生參與國際服務的挑戰與轉折為服務帶來的蛻變與承諾 六、台灣籍學生參與國際服務的成長與改變為增進生涯探索與選擇、服務中的學習與成長、人生觀與世界觀的改變 七、緬甸籍學生參與國際服務的成長與改變為增進生涯探索與選擇、田野調查觸發反思與了解 八、受訪學生參與國際服務之建議為服務方案的規劃、以及對外來參與國際服務學生的建議。 最後根據文獻分析,研究發現與結論,就大學生參與國際服務、規畫服務方 案及未來研究三方面,提出建議,以供日後推行大學生自組自籌團隊參與國際服務之參考。Item 原鄉之夢-原住民護士自我實現之歷程(2007-01-31) 劉若蘭Item 國中生校園經驗、道德疏離與人際負向互動行為之關係研究(2021) 蔡雯欣; Tsai, Wen-Hsin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生校園經驗、道德疏離與人際負向互動行為之關係,使用問卷調查法之量化設計,以「國中生校園生活經驗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量表分為個人背景、校園經驗、道德認知判斷與人際負向互動行為四個部分,其中個人背景變項包括生理性別、年級、家庭主要管教方式及父母親職業類別四個變項;校園經驗包含課業投入及人際互動兩個向度;道德疏離包括道德論證、婉轉標示、優勢比較、責任轉置、曲解結果、非人性化及責難歸因七個因素;人際負向互動行為包括言語霸凌、肢體霸凌、關係霸凌、性別霸凌、反擊型霸凌、網路霸凌六種霸凌行為。研究者以桃園市的公立國民中學學生為研究對象,抽樣採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藉由文獻探討以及問卷調查結果,分別進行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量化分析,最後進行結果歸納,研究結果歸納如下:一、桃園市國中生之校園經驗屬中高程度;道德疏離屬中等偏低程度;人際負向互動行為屬中等偏低程度。二、在校園經驗上,不同年級、家庭主要管教方式及父母親職業類別的國中生具有顯著差異;在道德疏離上,不同父母親職業類別的國中生具有顯著差異;在人際負向互動行為上,不同生理性別、年級、家庭主要管教方式及父母親職業類別的國中生有部分達顯著差異。三、國中生的校園經驗與人際負向互動行為呈現低度負相關;道德疏離與人際負向互動行為呈現高度正相關。四、國中生的個人背景、校園經驗、道德疏離對人際負向互動行為具顯著的解釋力,解釋力為48.3%。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對於預防學生出現人際負向互動行為的建議:一、對學校政策方面:(一)針對不同年級的國中生,給予不同的輔導策略。(二)辦理親職教育相關活動。(三)規劃道德認知判斷相關課程或活動。二、對國中教師方面:(一)加強班級經營,建立教師與學生間的良好關係。(二)經常給予學生支持與關懷。最後,對後續研究亦提出建議。Item 國中老師師資職前教育期間參與服務學習營隊之經驗研究(2023) 蔡慧臻; Cai, Huei-Jhen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教師在師資職前教育階段參與服務學習經驗以及後續至教育現場中的教師專業知能發展。本研究採取半結構式的質性訪談法,研究對象為四位在師資職前教育階段中參與三次以上服務學習營隊經驗的國中教師,進而深入了解研究參與者服務學習的經驗與收穫,以及對於後續的教師專業知能的發展,並討論未來師資職前教育階段透過服務學習如何提升師資生教師專業知能的訓練。研究結果發現:「參與服務學習的經驗」包括參與服務學習的動機、在教服隊中的甘苦談。「服務學習的收穫」包括個人成長、人際互動能力。「服務學習對於教師專業知能的發展」包括:從單純和學生互動到想用專業的知能教導學生、教師不只有教書,更重要的是與學生相處、我是一位老師,我想用我的力量影響他人。「國中教師對於服務學習的建議與想法」包括:有了準備,我們可以成長更多、教育理念實踐的精神聯繫了我們、看到我們更不一樣的面向。基於研究結果,本研究對於教師職前教育機構辦理服務學習建議,包括:內在動機才是使師資生繼續參與服務學習的關鍵、重視服務學習的實施原則;對於進一步研究提出建議,包括:研究參與者的選取可以更加多元、增加多元研究方法。Item 國民中學服務學習實施成效與教師增能研究(I)(2014-07-31) 劉若蘭Item 多元背景大三學生自我概念、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研究(2006-05-01) 劉若蘭Item 大三學生滿意度與心理社會發展因果模式之研究(2006-02-01) 劉若蘭Item 大學原住民專班學生民族文化教育學習經驗研究─以實踐大學為例(2011) 白紫‧武賽亞納; Pai Zi.Wu Sai Ya Na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原住民專班學生民族文化教育學習經驗與相關影響因素,運用半結構式訪談收集資料,再以質性分析方法加以歸納整理,並經由人員的三角校正、研究參與者檢核、同儕檢核及厚實描述,建立研究信實度。研究結果包含五項主題,說明如下。 一、大學前民族文化接觸經驗與族群認同面貌:此主題內涵包括受部落滋的 孩子、城市新部落的原住民及游移在原漢之間的雙族裔。 二、有原味的校園增加就學適應:此主題內涵包括有原住民的地方就很親切、 有原住民味道的校園環境與活動增加民族自信。 三、原住民專班讓我們聚集有力量也有隱憂:此主題內涵包括文化是專班學 生共同的話題、相互扶持學習彼此文化、專班上課氣氛High、與一般生 上課壓力大但增加交流學習機會及鎖班是保護或是隔離。 四、原住民社團是另一個家:此主題內涵包括創立社團延續情感、在社團學 習原住民樂舞文化及找回舞台展演的主體性。 五、在文化課程學習中的蛻變:此主題內涵包括體會民族文化知識的價值開 啟學習動機、提升民族文化能力、促進族群認同與覺醒、發現民族文化 課程貼近生活與部落、未來致力於文化傳承工作。 最後依據本研究結果,針對政府相關單位、大學設置原住民專班、一般大學促進原住民民族文化教育學習、大學原住民專班學生以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Item 大學國際學位生校園經驗與成功轉換之研究(2010) 吳心懿本研究旨在了解國際學生來台灣求學,面臨不同校園環境及跨文化適應之轉換過程,並探討影響其成功轉換之因素,研究問題包括:(一)國際學生來台灣求學動機與歷程為何?(二)國際學生在校園環境及跨文化環境影響下的成功轉換之過程為何?(三)國際學生成功轉換的之影響因素為何?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北部國立台灣大學國際學位生及國際事務處行政人員為對研究對象,經由立意取樣,選取六位研究參與者(四位學生、兩位行政人員),透過深度訪談,了解其成功轉換之歷程與影響之因素。資料分析以開放編碼(open coding)、主軸編碼(axial coding),發展核心主題,並以參與者檢核(member check)、同儕審視(peer debriefing)、厚實描寫(thick description)、三角檢證(Triangulation)、與研究者建立關係及研究者反思, 建立研究信實度。研究結果期能提供相關教育人員參考,規劃促進國際學生成功轉換之方案與政策。 本研究發現如下:(一)國際學生來台灣大學求學動機主要為獎學金之提供;(二)國際學生校園經驗與成功轉化歷程包括:「懷抱憧憬,對未知國度展開探索」、「『我』的不同,是求學歷程的阻力」、「克服困境,改變自己」及「實現夢想,我在台灣看見未來」。;(三)「支持我成長的力量」為影響及促使國際學生轉換之因素。 本研究建議有兩部份,一為台灣大學之方案與措施可供其他學校做為參考;二為對學校之建議,如下:(一)台灣大學之方案與措施:同儕輔導機制良好、多元的宿舍學習方案、輔導單位資源豐富、實施國際學生新生定向、發展具有特色及代表性之國際學生社團組織、了解行政組織之角色與定位;(二)對台灣大學之建議:1、對國際學生之建議:加強中文的學習與溝通;善用校園資源;敞開心胸,分享經驗;積極參加社團活動;2、對台灣學生之建議:鼓勵主動關懷國際學生;克服語言障礙,與國際學生互動;提升自我國際知能;3、對進一步研究之建議:擴大研究對象範圍;增加多元研究方法。Item 大學學生社團負責人參與培訓方案學習經驗與領導力發展之研究(2021) 曾詠庭; Tseng, Yung-Ting本研究旨在透過領導力培訓方案的活動設計,將大學社團負責人應具備的領導知能融入其學習經驗,以期透過方案課程來提升參與者的領導能力,以國立中央大學的現任學生社團負責人為研究對象,施行質化為主,量化為輔的研究法。調查工具有「大學社團負責人參與領導力培訓方案調查問卷」、「個別訪談大綱」,據以探討大學學生社團負責人參與培訓方案的學習經驗與領導力發展情形。本研究的第一階段於109學年度第2學期施行領導力培訓方案,國立中央大學共計有31名社團負責人全程參與,完成課程前測與後測,根據學員填答培訓方案能力指標之知覺程度,取得評量結果;第二階段採立意取樣的方式,於量化結果區分出前後測差距的高分組、中分組及低分組同學,並分別徵得合適且願意受訪的訪談對象,共計有10名社團負責人參與個別訪談;研究者於訪談過程遵循質性研究倫理,採用三角檢驗、研究參與者檢核及厚實敘寫等方式,增加研究信實度。研究結果歸納如下:一、大學社團負責人參與培訓方案有助於促進領導力發展,其領導能力的5C關鍵能力指標達顯著差異,且是向上提升的。二、大學社團負責人參與培訓方案,其領導力各項能力指標提升程度由高至低依序分別為「問題解決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獨立思辨能力、創新創造能力。」三、大學社團負責人參與培訓方案的動機越強,則領導力發展知覺程度越高。 四、大學社團負責人參與社團領導力培訓方案的動機:認同領導力培訓的價值、精進自己的能力、尋找方向並解答疑惑,並表達願意將所學推廣至所屬社團內部。 五、大學社團負責人於培訓方案中的學習經驗與領導力發展的內涵包括:「溝通表達是最希望提升的能力」、「創造願景,朝心目中的團隊目標前進」、「勇於面對並提出建議,有助於解決問題」、「相互協調、氣氛和諧,可促進團隊合作」、「深入思考、提出觀點並給予回饋」。 本研究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對於大專校院推廣領導力培訓方案與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具體建議,期能供學生社團輔導人員規劃與實施相關方案作為參考。Item 大學應屆畢業生個人背景因素、校園經驗與生涯成熟態度研究--以北部地區大學為例(2010) 陶韻然; TAO,YUN-JAN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應屆畢業學生個人背景因素、校園經驗與其生涯成熟態度之關係。其中個人背景因素包括性別、學院別、工作經驗、家庭社經地位、入大學方式等五個變項,校園經驗包括學術投入、人際投入、校園活動、校園環境等四個面向,生涯成熟態度包括抉擇過程投入與承諾、職業選擇獨立性、職業選擇偏好、職業選擇理念等四個面向。 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法,以分層取樣方式選取北部地區10所大學校院應屆畢業生為研究對象,運用「大學應屆畢業生校園經驗與生涯成熟態度問卷」進行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572份。統計方法包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與多元迴歸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不同性別、學院別、工作經驗的大學應屆畢業生的校園經驗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性別、學院別、工作經驗的大學應屆畢業生的生涯成熟態度有顯著差異。 三、校園經驗中,學術投入方面,工作經驗、家庭社經地位為顯著的預測因素,解釋力為5%;人際投入方面,就讀學院為顯著的預測因素,解釋力為5%;校園活動方面,性別、就讀學院、工作經驗、家庭社經地位為顯著的預測因素,解釋力為6%;校園環境滿意度方面,性別、就讀學院為顯著的預測因素,解釋力為4%。 四、生涯成熟態度中,抉擇過程投入與承諾方面,學術投入、人際投入、校園活動為顯著的預測因素,解釋力為22%;職業選擇獨立性方面,性別、校園活動為顯著的預測因素,解釋力為5%;職業選擇偏好方面,學術投入為顯著的預測因素,解釋力為9%;職業選擇理念方面,學術投入、人際投入、為顯著的預測因素,解釋力為9%。 本研究根據以上結論,對大學校院建議包括:(一)針對不同性別學生需求設計學習與輔導方案;(二)加強促進師生互動;(三)研擬多元且質優的校園活動;(四)了解學生需求,建構友善之校園環境;(五)重視學生工讀輔導。對學生的建議包括:(一)主動投入學習;(二)積極參與校園活動。另亦對於進一步研究對象、變項及方法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字:大學應屆畢業生、校園經驗、生涯成熟Item 大學教育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果之因果模式研究(2008-07-31) 劉若蘭目前一般社會大眾、教育工作者以及大學生,多數認為高等教育的品質未達理想, 大學生呈現出的學習成果與競爭力,未能符合社會趨向多元化與全球化的要求。因此, 提升大學生的學習品質,應是目前高等教育著力的重點工作。本研究參考相關理論與 研究,從輸入因素(學校背景、學生個人背景)、過程因素(教學品質、校園對學生的 支持、師生互動、同儕關係、合作學習、主動學習)、輸出成果(學習成果滿意度、多 元能力)三大面向,探討大學教育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果之關係,並建構因果模式。 本研究以高等教育資料庫,2005 年大三學生調查結果為對象,運用結構方程模式 統計方法,驗證大學教育品質與學生學習成果之因果模式,並針對量化分析未能解釋 的現象與問題,依地區,以及學校規模,挑選二所公立大學與二所私立大學的學生共 20 名,作質性訪談,以瞭解大學生主觀詮釋其就讀大學期間影響其學習歷程的相關經 驗。研究工具摘取高等教育資料庫2005 年大三學生問卷,包括:學生基本資料、自我 概念、生涯抱負、教學品質、校園對學生的支持、師生互動、同儕關係、合作學習、 主動學習、學習成果滿意度與多元能力等。 歸納研究結果,提出大學院校提昇教育品質與增進學生學習成果之建議Item 大學教育品質與學生學習發展之因果模式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2009-08-01) 劉若蘭Item 大學教育目標與學生事務專業發展引導原則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9-09-01) 楊昌裕; 劉若蘭; 黃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