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劉杏元"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原住民護生在最後一哩的學習歷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9-03-??) 林淑君; 張家臻; 李惠玲; 王麗香; 吳曉明; 劉杏元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原住民護生在最後一哩的學習歷程,以北部某技術學院護理科五專原住民護生完成最後一哩「臨床護理選習課程」共48人為研究對象,以參與觀察、半結構式問卷、深度訪談與焦點團體訪談進行資料蒐集,並透過長期投入、三角檢證、同儕審視、參與者檢核、反例個案分析、厚實敘寫等方式,做為提高研究信實度的方式,最後歸納其於最後一哩之學習歷程為:一、護生與原住民身分的原罪與束縛;二、護生與新手護士間角色轉換;三、在挑戰與支持間尋找情緒的出口;四、在最後一哩中探索生涯。將可做為原住民教育及護理教育之重要參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原住民護生在最後一哩的學習歷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9-03-??) 林淑君; 張家臻; 李惠玲; 王麗香; 吳曉明; 劉杏元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原住民護生在最後一哩的學習歷程,以北部某技術學院護理科五專原住民護生完成最後一哩「臨床護理選習課程」共48人為研究對象,以參與觀察、半結構式問卷、深度訪談與焦點團體訪談進行資料蒐集,並透過長期投入、三角檢證、同儕審視、參與者檢核、反例個案分析、厚實敘寫等方式,做為提高研究信實度的方式,最後歸納其於最後一哩之學習歷程為:一、護生與原住民身分的原罪與束縛;二、護生與新手護士間角色轉換;三、在挑戰與支持間尋找情緒的出口;四、在最後一哩中探索生涯。將可做為原住民教育及護理教育之重要參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在校園縫隙遊走的女孩---非預期懷孕技專青少女之校園經驗
    (2009) 吳佩芬
      本研究旨在以生態系統與校園環境的理論觀點,探討青少女非預期懷孕之生態系統衝擊與校園經驗。研究問題如下:一、非預期懷孕青少女之衝擊與心理歷程為何?二、非預期懷孕青少女對校園環境之主觀知覺經驗為何?(物理環境、師生互動、同儕互動、學業學習及學校組織回應需求的經驗等)三、非預期懷孕青少女之受教權益及影響因素為何?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徑,透過深度訪談與參與觀察進行資料收集,企圖從非預期懷孕青少女的角度出發,深入了解技專青少女因非預期懷孕之所知覺的校園經驗。以立意抽樣的方式,以北部某技專學校的3位非預期懷孕青少女為研究對象,並以同儕檢核、三角檢證、研究參與者檢核及厚實敘寫,以建立本研究之信實度。研究重要發現如下: 一、 非預期懷孕青少女之衝擊與心理歷程   青少女因非預期懷孕事件,造成其個人、家庭、社區與學校生態系統的衝擊,包括:(一)失落的年輕靈魂:身體心像的扭曲、被強硬轉彎的未來、育兒知識的不足;(二)有了,還能怎麼辦:家庭系統力量的拉扯(原生家庭欲保護子女而消極接納,與男方家庭欲護胎兒而積極接納的拉扯力量;家人與另一半的支持)、倉促的紅毯人生、湧現的經濟狀況;(三)外流的不光榮事件:未婚懷孕的污名化(「大面神」的帶球小新娘、「社區廣播電台」臆測著不光榮的故事)、校園夢的變奏曲。在探究青少女因非預期懷孕事件造成其生態系統的衝擊時,可以發現系統內兩兩抗衡的力量,不斷地交錯影響著青少女的抉擇,包括:1.生涯與母職的抗衡;2.「護女」與「護胎」的拉扯;3.欲以「拉緊脫疆的愛情」掩蓋「非預期懷孕」的汙名註記。   非預期懷孕青少女面對生態系統的衝擊時,其心理歷程如下:(一)生 命的意外:不願相信的事實(否認、不敢置信)、難以啟齒、真的做錯了?;(二)站在天秤上:胎兒的取捨、命運(角色與未來目標)轉換的壓力;(三)尊重生命(孩子的生存權、我願意!我們來負責);(四)母職的喜悅;(五)許未來的承諾。 二、非預期懷孕事件青少女校園環境的主觀知覺經驗   研究者以鉅視觀點探究非預期懷孕事件青少女生態系統的衝擊,進而聚焦於以懷孕身份進入校園之女學生,發現其校園環境的主觀知覺經驗:一、四面楚歌的校園條件(物理環境):水腫腳下的好漢坡、樓梯或電梯,請許我一個運氣、宿舍生活的難題;二、夫子的善意與惡意之間(師生互動):「解惑」之真諦、親師的支持、「機會教育」,忽視內在需求(責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與缺乏同理)、談「孕」色變,言語暴力(諷刺想不開、反諷「校園人物」);三、同窗不同心(同儕互動):小媽媽的閨中密友、年輕女孩的「秘辛」、掛著一顆球來上課、年輕掌心下的「奇妙胎動」、耳語間的猜忌、被唱衰的婚姻;四、學習當自強(學習經驗):孤獨的校園感受、冒險嘗試的學習、落後一大截的「學習/生涯」、憐憫的分數、開口發問的窘境;五、「給不起的教育」而生束縛(校園氣氛):被隱形的議題、隱匿角落的次文化(學生組成特性、學校地理位置與強制住宿的校園文化)、上課症候群。 三、非預期懷孕青少女之受教權益及影響因素   本研究係以2005年教育部頒佈性別平等教育法第十四條「學生懷孕事件輔導與處理要點」為分水嶺,探究非預期懷孕青少女之受教權益及影響因素。頒佈法令前,懷孕學生沒有產假保障以及通報系統,青少女一旦發現懷孕,幾乎等同於中止學業;頒佈法令後,學校支持與異樣眼光成為影響其繼續停留學校的主因。研究參與者表達其在校園壓抑的聲音:1.教育制度設計不良,應擬定更適切配套如性教育的施行、懷孕學生輔導方案;以及2.懷孕不是罪,學校只是社會的一環,整體社會體制污名才是改變的重點。   依據研究發現,本研究提出關於非預期懷孕青少女的生態系統脈絡、生命意外成了生命禮物的心理歷程、家庭與學校支持力量的重要性、校園縫隙依舊存在四項結論,並分別從政府政策、高等教育學生事務工作及進一步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在遙遠的國度看見改變的力量:國際志工服務學習團體動力運作與學習成效之研究
    (2010) 賈大齡; CHIA TA-LING
    近年來,在政府及學校等相關單位的推動下,愈來愈多學生參與國際志工服務學習。茲因國際志工服務學習不僅需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明確的服務目標,且需在異地直接面對不同文化的衝擊,這樣的因素聚合是可以引導學生從服務學習探索階段走向活化或內化階段。 然而,國際志工服務學習雖可開拓學生的視野,並提升其自我學習;但在密集且深入與異地文化和人際互動的情境中,學生會面臨其價值觀與現實經歷衝突的挑戰。這些挑戰對心智仍在發展中的學生因此激發其自我學習及成長?亦或是因此猶豫、退卻,而喪失其生命發展的契機?端看在挑戰的壓力下,學生志工團體是否可以相互鼓勵支持以面對問題及是否能定心討論和及時提出具體成熟的解決問題方案。本研究旨在探討國際志工服務學習團體動力運作與學習成效。研究發問如下: (一)團體動力運用於國際志工服務學習方案,團體動力運作與學習的歷程為何?(二)團體動力融入國際志工服務學習方案,參與大學生的學習成效為何?(三)影響團體動力運用於國際志工服務學習之關鑑要素為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取徑(approach),採立意取樣,以北部兩所大學校院參與印度國際志工之大學生共12人為研究對象,由研究者規劃團體動力方案並實際參與其中,透過參與觀察、反思會議紀錄、焦點團體座談、團隊行動會議記錄及文本分析(學生反思日誌)等多元方式進行研究資料收集,並以研究參與者及同儕檢核方式進行三角檢正(Triangulation),以建立信實度。 本研究發現: (一)國際志工服務學習團體動力運作與學習歷程分為:八方雲集、揚帆待發、波濤洶湧與滿載而歸四個動態階段。而行前培訓凝聚共識、明確目標強化動機、團體反思產生力量、解構威權增進情感、相互支持轉化學習等內外在團體動力促成團體歷程發展。 (二)參與大學生的學習成效包含:異地文化學習與共舞、感知並同理社會差異、開啟另一扇學習的窗、潛藏的人際互動關係、明顯的自我成長感受等。促進學生達到學習成效的最大因素為持續在脈絡中進行反思及以團體動力為基礎的團隊學習。 (三)影響團體動力運用於國際志工服務學習之關鍵要素為:團體動力方案、結構化反思、挑戰與支持平衡、在團隊中學習,過程中最主要的靈魂人物是反思帶領者,因此,能有成熟且具團體動力素養的師長帶領,透過深刻反思的引導,將有助於學生深化學習。 依據研究發現及本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以下五點結論:(一)國際志工團體為一循環動態的歷程;(二)國際志工能在最短時間提昇學生學習成效(三)國際志工可達成學生服務與學習並重目標;(四)短期國際志工要達到互惠增能有其困難;(五)有效運用團體動力是國際志工成功之要素。本研究亦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就大專校院國際志工服務學習方案規畫及未來研究等提出建議,以供未來高等教育學府推動國際志工服務學習之參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大學生公民態度與技能學習成效探討:以北區某科技大學服務學習課程實施之綜合分析
    (2010) 楊舒婷; Shu-Ting Y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等教育之專業與通識課程融入服務學習,課程發展與大學生在公民學習之學習歷程與成效。其研究問題包括:(一)、高等教育服務學習課程如何發展?(二)、高等教育服務學習課程對學生在「公民行動」、「人際和問題解決的技能」、「政策覺知」、「領導技能」、「社會正義態度」及「多元態度」之學習成效的增進效果為何?(三)、高等教育服務學習課程對不同「學院」、「系所」、「年級」學生,在「公民行動」、「人際和問題解決的技能」、「政策覺知」、「領導技能」、「社會正義態度」及「多元態度」之學習成效差異情形為何?(四)、高等教育服務學習「專業課程」、「通識課程」、「必修課程」及「選修課程」,對學生在「公民行動」、「人際和問題解決的技能」、「政策覺知」、「領導技能」、「社會正義態度」及「多元態度」之學習成效差異情形為何?(五)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之學習歷程為何?最後,提出未來在高等教育校園中服務學習課程發展模式之建議,以提供高等教育發展服務學習課程之參考。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以量化研究為主,質化為輔之研究取向,量化研究工具採用Moley等人於2002年所發展的「公民態度與技能量表」,作為施測工具。質化資料則以實驗組學生撰寫之服務日誌、期末成果報告及焦點團體訪談做為資料分析的工具。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北部某科技大學為個案學校,探討其專業與通識課程融入服務學習之課程發展;其次,以98學年度第1學期修習服務學習課程780位學生為「實驗組」,另外則是維持一般傳統課程的學生為509位學生為「對照組」。兩組分別於參與課程前後進行前後測,並輔以質性資料深入了解大學生學習歷程與學習效果。本研究量化資料分析包括描述統計、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及單因子共變數分析;質化分析方法則內容分析法。 本研究結果與發現如下: 一、個案學校服務學習課程發展:(一)雖成立專職單位,但礙於層級及角色而限制成效發揮;(二)從認知與情感層面發展教師支持方案,協助教師參與投入並確保服務學習課程品質。 二、整體而言實驗組學生公民學習成效顯著優於對照組學生(P<.05),且實驗組學生在「公民行動」、「人際和問題解決技能」、「社會正義態度」及「多元態度」的學習顯著優於對照組(P<.05),但在「政策覺知」及「領導技能」,實驗組學生僅在部分課程優於對照組(P<.05)。 三、不同背景變項,其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在公民態度與技能方面之學習成效有差異:(一)商學院學生學習成效優於電資學院、管理學院,但工學院則無顯著效果;(二)財金系學生學習成效優於電子系、資管系,但其他則無顯著效果;(三)大四學生學習成效優於大一、大三,但大二及研究所則無顯著效果;(四)通識課程學生學習成效優於專業課程,選修課程學生學習成效優於必修課程。 四、在質性部份亦支持量化研究結果的說法,並發現學生的學習歷程發展為「學習起航」、「參與融入」、「觀點轉化」到「成果收割」四個階段。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與發現,本研究分別針對服務學習課程推動相關對象,包含大專校院、參與教師、參與學生、教育主管機關及後續研究者,提出多方面之具體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技職校院新生入學期望與校園經驗之研究-以北區一所技術學院為例
    (2008) 周素足; Su-Tsu Chou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技職校院新生入學期望與校園經驗,研究問題包括:一、新生剛入學在學術投入、人際投入、校園活動融入、校園支持環境與學校認同的入學期望為何?二、不同學制、戶籍地、入學志願、入學方式、父母教育程度、父母職業、校內工讀期望、校外打工期望的新生在學術投入、人際投入、校園活動融入、校園支持環境與學校認同的入學期望之差異為何?三、實施新生定向輔導方案後,新生之學術投入、人際投入、校園活動融入、校園支持環境與學校認同的校園經驗為何?四、不同學制、戶籍地、入學志願、入學方式、父母教育程度、父母職業、校內工讀經驗、校外打工經驗、新生定向方案參與度,在學術投入、人際投入、校園活動融入、校園支持環境與學校認同的校園經驗之差異為何?五、新生定向輔導方案實施之建議為何? 本研究採用量性與質性研究法,量性研究採「技職校院新生期望量表」及「技職校院新生校園經驗量表」進行施測,以北部某技術學院之五專護理科、四技護理系、及二技護理系新生為研究對象,共計發出問卷1066份,回收1040份,有效問卷924份,問卷回收率86.68%。並進行焦點團體訪談、及個別訪談,以深入探討新生期望與新生定向方案後之校園經驗。 研究結果如下: 一、入學期望方面 (一)二技、四技或五專新生,均以校園支持環境的期望程度最高,校園活動融入的期望最低。 (二)四技生的入學期望皆高於五專、二技生,期望校內外工讀的新生的校園活動融入期望較高。 (三)入學條件中,申請入學新生、非校友新生、前三志願入學新生的學校認同期望較高。 (四)新生的父母親方面,母親為國中教育程度、父親職業為無技術人員的新生,學術投入期望較高;父親職業為無技術人員、母親職業為無技術人員的新生,學校認同期望較高。 二、校園經驗方面 (一)二技、四技或五專新生,校園活動融入的經驗均為最少。 (二)二技新生的學術投入經驗較四技、五專新生高,校園活動融入經驗、校園支持環境經驗與學校認同經驗皆較四技、五專新生低。 (三)戶籍在台灣南區新生的學術投入經驗較高;北區新生的學校認同經驗較高;母親國中教育程度新生的校園活動融入經驗較高;前三志願入學新生的學術投入經驗、人際投入經驗、校園活動融入經驗、學校認同經驗皆較高。 (四)參與校內工讀經驗新生的學術投入經驗、人際投入經驗較高;參與校外打工經驗新生的校園活動融入經驗較高;新生定向方案參與度極高的新生,各項校園經驗皆最高。 研究結果提供學校相關單位人員重視不同學制新生期望的了解,擬定切合新生所需之新生定向輔導方案,以協助新生能獲得更多面向的校園經驗,以協助對新階段校園生活的適應、學習與發展。 關鍵字:技職校院、新生、新生定向輔導、期望、校園經驗、學術投入、人際投入、校園活動融入、校園支持環境、學校認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最後一哩課程對四技護生學習成效之探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10-12-??) 劉杏元; 張家臻; 于桂蘭; 何英奇; 曾銀貞; 吳曉明
    本研究旨在探討「最後一哩」課程介入,對四技護生專業能力、專業承諾及工作愉悅感之學習成效。採量化研究為主, 以橫斷式調查研究設計,輔以質化研究取徑。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北部某技術學院四技護理系學生共114 人為研究對象, 運用「護理專業能力量表」、「護理專業承諾量表」、「工作愉悅感量表」及反思日誌為研究工具,進行資料的蒐集。研究發現: 最後一哩課程的介入對護生的專業能力、專業承諾及工作愉悅感均具成效。本研究結果可提供護理教育課程規劃之有效參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服務學習融入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方案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德明財經科技大學為例
    (2008) 黃明雪; Ming-Hsueh Hu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服務學習融入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方案實施成效之研究,研究問題包括:一、探討服務學習融入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方案,對受服務小學生之環境知識、環境態度、環境行為的改變;二、研究服務學習融入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方案,對參與服務大學生學習歷程;三、探討受服務小學師長與服務學習方案之合作歷程、回饋與建議;四、提出服務學習融入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方案成功要素。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焦點團體與質性資料分析並行,量化研究工具乃依據相關文獻設計有效之服務學習融入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方案,以研究者改編之「綠色生活地圖學習成效量表」作為測驗工具,以參與本方案活動之內湖區麗山及文湖國小,總計120名國小三年級學生,做為實驗組問卷施測對象。而以麗山國小未參與本方案活動,計120名三年級學生,做為對照組問卷施測對象,參與對象於活動前與活動後各施行一次問卷調查。質化資料則以德明財經科技大學綠色生活地圖社14名成員、受服務小學4名師長為質性研究對象,並以參與服務大學生之服務日誌、綜合反思回饋表、焦點團體、受服務小學師長回饋表及訪談、和研究者自身之反思作為質性分析資料。 本研究結果與發現如下: 一、量化部份: 在融入方案實驗活動後,實驗組成員在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的後測分數顯著高於對照組成組,且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增進分數達.05統計上之顯著水準。 二、質化部份: 1、參與服務大學生學習歷程:學習是由服務開始,而有學習與成長,並會產生允諾再投入服務的動態歷程,且顯現出多面向之學習與成長,包含自我審查、主動負責、包容尊重、批判思考、溝通協調、與他人互動、反應等能力的提昇,另外也培養感恩、承諾、公民參與等自我效能,可見融入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之學習對參與服務大學生具多方面之影響。 2、受服務小學師長與服務學習方案之合作歷程、回饋與建議:受服務小學師長對於本方案活動,認為方案設計與安排適當,符合國小所需課程,對服務大學生表現持正面肯定態度;本方案活動對受服務小學生、受服務小學師長,及參與服務的大學生具有不同層面的學習與收穫,同時肯定此為帶動中小學社團發展活動之良好模式,認定為有意義之活動。並建議於服務活動前,能先與受服務小學師長更多意見交流機會,並認為以四年級小朋友較適宜推動本方案活動,以期更深入的學習效果。 3、服務學習成功要素:除推動者本身應具之相關知能外,受服務小學、受服務小學生,甚至是家長等相關人士,皆為方案運作的影響人物;而為了讓服務學習方案推動更具效能,除建立長期合作夥伴關係,也應從學校行政支援、課程培訓著手,甚至是政令配合、媒體宣導等皆為不可輕忽的推動力量。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跨越性取向的校園對話:技專女同志學生性取向認同發展與校園同異互動經驗之研究
    (2005) 劉杏元
    跨越性取向的校園對話: 技專女同志學生性取向認同發展與校園同異互動經驗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等教育校園脈絡中女同志學生性取向認同發展,並依據校園環境的理論觀點,從同異互動的角度切入,理解不同觀點同異互動經驗與女同志學生性取向認同發展之關係。研究發問如下:(一)高等教育女同志學生之性取向認同發展歷程與內涵為何?(二)高等教育女同志學生主觀的校園同異互動經驗為何?(三)高等教育異性戀學生對女同志學生,於校園同異互動之主觀經驗為何?(四)高等教育異性戀教師對女同志學生,於校園同異互動之主觀經驗為何? 本研究採社會建構論的觀點,以質化研究取徑,透過參與觀察、深度訪談,並輔以焦點團體,以北部某技術學院女同志學生及與其有互動經驗的異性戀師生為研究對象,共訪問十一位女同志學生、八位異性戀女學生、五位異性戀教師及一次12人的焦點團體,以紮根理論作為資料分析策略。研究發現如下: 一、女同志學生性取向認同歷程與內涵: (一)女同志學生性取向認同發展歷程有其階段性,階段間具循環特 性,屬非線性模式。 (二)女同志學生性取向認同發展具流動性及多樣性,除了認同自己是 同性戀外,也包含雙性戀認同。 (三)女同志學生必須先有同性戀的概念,才會產生同性戀認同的覺 察。 (四)告白代表向自己現身,是女同志學生發展同性戀認同的重要關鍵 事件。 (五)內化同性戀恐懼症阻礙女同志學生性取向認同,形成自傷行為。 (六)因同性戀污名的影響,女同志學生衣櫃風險的權衡大都來自對他 人態度的想像,污名處理結果影響內化恐同的嚴重程度。 (七)相較於國小、國中校園,技專女校校園,是較能接納女同志學生 的友善環境,可減緩女同志學生內化的恐同。 (八)女同志學生T婆角色的扮演,從「學習圈內文化」、「伴侶相處 的協調」與「性生活展現」三大面向進行試探、提議、討價還價 與翻轉的可能。 二、女同志學生主觀的校園同異互動經驗 透過Moos社會氣氛理論分析,以物理環境、組織因素、群體共同特質與社會氣氛四個面向的討論,可清楚呈現女同志學生校園同異互動的主觀經驗及性取向發展的需求。 (一)物理環境:女同志學生面對緊密的宿舍衣櫃,她們花去大部分的 時間與精力,因應宿舍物理環境所形成的人/我互動的干擾,並 採取空間管理及人際管理兩大因應策略,以能同時滿足安全感及 性取向認同。 (二)組織因素:除宿舍物理環境的因素,使宿舍空間成為透明的衣櫃 外,也不可忽略父權體制下女生宿舍,學校以代理父權之責進行 情慾監控。研究場域開設同志議題課程,對同志議題,漸漸從保 守傳統走向接納,是組織改變及革新的一大步。但授課教師面臨 主流異性戀主義抗拒及缺乏資源的困擾。 (三)群體共同特質:女同志學生從社團中找到歸屬,營造的群體共同 特質讓女同志學生感受與社團環境的適配,就如家一樣的溫暖。 雖運動型社團較能接納同志性取向,但並非所有女同志學生都對 運動型社團有興趣。 (四)校園氣氛:女同志學生進入學校場域後,校園女同志現身,傳達 整體校園環境對同志族群的友善態度,讓女同志學生可因全體住 宿的生活,暫時拋開家庭衣櫃的束縛,自在的探索性取向。 三、異性戀女學生對女同志學生,於校園同異互動之主觀經驗 (一)異性戀女學生初接觸女同志學生的反應,包括「拒絕、嫌惡,感 覺不舒服」、「震驚、害怕,而堅拒自己成為同志」、「容忍, 但期待她變回異性戀」、「支持,並視同志是常見也是正常」。 (二)異性戀女學生與女同志學生接觸內涵及多次接觸經驗,是改變對 同志族群偏見的重要因素。 (三)友誼關係的延續與鞏固,是異性戀同儕走向對同志族群涵化態度 的途徑。 (四)校園恐同的氣氛影響友誼關係建立,阻礙對同志族群正向態度的 發展。 四、異性戀教師對女同志學生,於校園同異互動之主觀經驗 (一)異性戀教師與女同志學生邂逅歷程:從「看不見到遠距離觀 望」、「試圖接觸」到「暫時擱置異性戀主義,開始對話」。 (二)異性戀教師難啟動與女同志學生的對話,而以遠距離觀望及試圖 接觸的方式,卻傳達異性戀主義的恐同氛圍,讓女同志學生離得 更遠,而暫時擱置異性戀主義,才有機會與女同志學生展開對 話。 (三)異性戀教師面臨異性戀主義的衝突與掙扎,而掙扎是貼近女同志 學生的契機,但也因異性戀主義形成「假性同性戀」及「不鼓勵 也不反對」的迷思,而形成師生關係的疏離。 (四)異性戀教師深受異性戀主義所困擾,困擾的來源,除了自身根深 蒂固的意識型態外,校園環境(異性戀教師同儕、異性戀學生及 整體學校價值)及社會(家長的期待)的異性戀主義,不但阻斷稍 有鬆動的異性戀預設,更強化原有的異性戀主義。 依據研究發現,本研究結果與討論,提出以下四點結論: (一)女同志學生性取向發展,是確認與再確認的循環歷程; (二)學校是家也是枷; (三)交融與疏離的同儕同異互動關係; (四)難以貼近,有距離的師生關係。本研究亦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針 對國家政策、高等教育學生事務工作、多元文化校園方案及進一 步研究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字:女同志學生、性取向認同、校園同異互動經驗、容忍與 涵化、異性戀主義、適配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