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劉德慶教授"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基隆山安山岩色帶成因之研究(2007) 張瀞予於基隆山濱海公路沿岸所發現呈色帶安山岩,外觀主要有厚層與薄層兩種,色帶大致成平行分佈,深色斑晶礦物有平行色帶排列的趨勢,偶可見流動構造。色帶安山岩中之深、淺色帶岩石所含礦物種類相同(皆含黑雲母、角閃石、石英、斜長石、斜輝石、磁鐵礦,偶有磷灰石),且斑晶分佈均勻,為均質之岩石。 深、淺色帶岩石在孔隙度與岩基方面有明顯差異,深色帶岩石幾無氣孔,而淺色帶岩石孔隙度平均可達約5%。深色帶岩石岩基為斜長石微晶,無玻璃質,結晶程度高,淺色帶岩石岩基明顯有玻璃質。 在全岩化學成分方面,深色帶岩石在SiO2、K2O、燒失量方面較淺色帶低,但Mg#、CaO、Na2O值則高於淺色帶,深、淺色帶岩石在化學成分上有差異,顯示色帶應是由兩種化性不同的岩漿所形成。 反射式電子影像(BEI)觀察下,深、淺色帶中之斜輝石無反應圈,成分均勻,兩者成分皆介於普通輝石—透輝石之間,深色帶斜輝石鎂值為77至92,淺色帶鎂值81至86;斜長石斑晶亦無反應圈、篩濾式等構造,兩者An值分佈範圍為47至86,以50至65分佈最多。從礦物成分均勻的現象,顯示深、淺色帶安山岩質之岩漿未受到混合作用(mixing)。 在岩漿物理性質上,以斜長石成分作為地質溫度計,所估算出來的深、淺色帶岩漿溫度約為850 ℃至925 ℃,無論岩漿是在無水或含水1 %的狀態,深色帶岩漿黏滯係數與密度皆高於淺色帶岩漿,兩者黏滯係數高,且溫度下降時差異更大。 從深、淺色帶岩石在全岩化性上的差異,與礦物斜輝石、斜長石斑晶的成份均勻,和深、淺色帶安山岩質岩漿的黏滯係數高,基隆山呈色帶安山岩之成因可能為深、淺岩漿因混雜作用(mingling)所形成。Item 明代洪武官窯研究(2009) 胡仲魁; HU CHUNG KUEI摘要 明代洪武瓷器及其斷代,是近年來陶瓷研究者們熱烈討論和關注的一個課題,隨國內外學者對它的深入研究,從對文獻史料的鉤沉到御器廠的實地挖掘,及對散佈在世界各博物館,擬為洪武瓷藏品的排比、分析,到元末明初瓷器斷代的歸納總結,瞭解洪武官瓷的確實存在,惟今掌握了部份洪武斷代的時代特徵。 1952年波普教授(John Alexnder Pope)提出「至正型青花瓷器」理論,開啟了學術界對元青花的研究和重視,同時明代洪武瓷器的考證、區別,必然是息息相關的問題,它有著承先啟後的重要性。因為過去學術界無法辨認出,元代及明初的瓷器差異,由本篇論文希望將現今這一問題釐清。 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中,明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以其突出的貢獻,在工藝史上佔有顯著的地位,特別是景德鎮瓷器燒造技術在宋、元的基礎上都有了很大提昇,燒製瓷器技術得到了全面發展,除了正式設「御窯廠」,明代初期洪武時期的青花瓷器、釉裡紅瓷器以及顏色釉瓷器如曇花一現,尤為短暫,稀少、珍貴。 本論文針對洪武時期的青花瓷器、釉裡紅瓷器為主進行研究,隨著考古的發掘和研究,明洪武瓷器的面貌逐漸被人們所認識。筆者一共蒐集了254件洪武官瓷,從這些器物的紋飾、造型、底足、釉色等方面,進行比較與分析,第五章再對青花瓷器與釉裡紅器,在製作工藝、釉水現象、縮釉、漏釉現象上分析,並描述出時代工藝特徵及現象,在器物坏胎、分段的接痕現象,導出明洪武官瓷與其它朝代不同之處。 中國的陶藝發展到了明代洪武,進入了一個新的承先啟後的時代,對於本文內所敘述的十三種洪武官瓷類型為主軸,加以對釉料、底足工藝等做一初步的研究,綜合以上的分析,企圖尋求出鑑別洪武瓷器的基本原理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