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劉彥伶"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正向交響曲:兒少保社工正向實務經驗之研究(2016) 劉彥伶; Liu, Yen-Ling兒保工作是社會工作專業重要的服務領域。社工界對兒保工作領域印象多為「三高」:高工時、高案量、高壓力,社工流動率大,往往我們看見的是情緒勞動、替代性創傷和威脅人身安全等負向經驗。然而,仍有一群在兒保領域努力耕耘的社會工作者,讓他們持續投入兒保工作的正向力量是什麼?是如何支持他們,持續在工作崗位為個案服務? 本研究為瞭解兒保社工在工作中不同階段的實務歷程、探討兒保社工如何將負向實務經驗轉化為正向之歷程,以及發掘兒保社工所具備的正向實務經驗,採質化研究以深度訪談法訪談7位兒保社工,並以主題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首先呈現7位兒保社工的故事,進而整理兒保社工從負向實務經驗轉為正向實務經驗的4個階段,每位兒保社工經歷負向經驗時,雖經過手忙腳亂的混亂,總能接受面對,依靠自己、家庭和組織的力量復原,最後克服及超越逆境。而在實務歷程中,兒保社工主要從正向特質、工作本身、個案服務經驗、及家庭、組織和社區環境等的支持獲得正向實務經驗而願意繼續往前。 最後研究建議以個人實務層面而言,兒保社工應要重視自我照顧、持續學習且正向改變、維繫社會支持網絡;組織制度方面應辦理有效的教育訓練、管理階層課程參與、督導角色保持彈性、建立正向的工作氛圍、推廣令人安心的員工協助方案;而社會環境層面則加強社會工作教育以及鼓勵建構「磁吸」的正向工作環境。Item 臺灣兒童對中文四字成語的理解(2023) 劉彥伶; Liu, Yen-Ling本論文主要探討臺灣兒童如何理解中文成語:從語義透明度(semantic transparency)、結構對稱性(structural symmetry)以及語境效應(context effect)的角度切入,研究以上三項因素在成語習得過程的影響。本研究的受試者為國小二、四、六年級學齡兒童(共六十位)及成人對照組(共二十位),分別進行兩階段測驗:第一階段,受試者在無語境的情況下詮釋成語,他們須從字面義和象徵義中作選擇;第二階段,受試者在故事和插圖中詮釋成語。研究成果,如下:(一) 在兒童的成語理解發展中,語境效應的助益最大,其次為對稱結構,語義透明度則未達顯著。(二)語境效應能提昇兒童的成語理解能力,但故事和插圖的益處會因年歲增長而降低。(三)就結構而言,對稱成語(如:風花雪月)比不對稱的成語(如:天馬行空)更容易為兒童所理解。對稱結構的效益會隨年齡增長而逐漸顯現。(四)語義透明度的作用並不明顯,實際上,兒童對語義透明和不透明成語的理解不相上下(如:口是心非、開門見山);但語義透明度和結構對稱性的交互作用卻能深度影響兒童的成語理解。綜上所述,本研究建構一個三階段的成語理解發展模式,以此說明兒童於各階段的成語理解能力。Item 製作「武則天」—影視史學與歷史教學的微型實驗(2017) 劉彥伶; Liu, Yen-Ling受到教育改革浪潮的影響,近年來高中歷史教育強調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本論文透過「製作歷史劇」的教學活動,探討影視史學與歷史教學的結合,是否能夠提升高中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其歷史思維能力,並檢視此教學模式的可行性,提出相關改善建議。 武則天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評價兩極,搭著《武媚娘傳奇》風潮,話題性高、爭議性大,故筆者選定以她做為拍攝歷史劇的主題。在進行教學活動之前,首先探討學界對武則天的評價,並分析統編本到審定本時期,歷史教科書對武則天的書寫,發現武則天的形象會隨著時代變遷而有所轉變,教科書中的武則天形象也有日益多元化的趨勢,最後檢視電視劇《武媚娘傳奇》,探討學生對武則天的認知是否有受到影視媒體的影響,發現劇中雖有許多不符合史實的改編,但也呈現了武則天研究的新視角。 本研究透過分組報告、討論活動、影片製作、課堂播放等過程,以更多元的方式活化歷史教學,讓學生透過演戲走入歷史,透過觀劇與評論澄清迷思。從學習單與回饋單的分析結果,發現「製作歷史劇」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並培養歷史思維能力,而「教師引導」在過程中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進而提出此活動設計較適合開成「跑班選修」,教學現場的教師須具備發展教材的能力,歷史教育在教導學生看到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