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劉女豪"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新竹縣橫山鄉內灣聚落的社會經濟變遷
    (2007) 劉女豪
    本研究以橫山鄉內灣地區來探討因近內山資源而形成的聚落在發展中,產生社會經濟變遷的原因及過程。日治時期聚落型態、生活方式的特徵,以及現今居民因應聚落變遷對聚落重建所進行的努力與創新。本文期透過新區域地理學來觀察區域差異下,人與人、人與地長期交互作用所形塑的地理空間。一連串變動的歷史過程,而居民以社區總體營造的手法對於幾經變革的聚落,所遺留的文化資產進行「產業文化化,文化產業化」的經營與開創。 橫山鄉內灣地區位於早期最靠近泰雅族居住地之漢番界線上。以丘陵、山地為主,有主要河川油羅溪貫穿,就自然環境而言,本區為水患頻繁之區,且開墾的歷程更需面對與強悍泰雅族的衝突周旋。在橫山猴洞一帶;太平地、沙坑、南河一帶;大山背、田寮、矺仔一帶三個方向往油羅(今之內灣)的推展過程,屢受「洪水侵襲,生番擾害」,開墾才漸次成功往東奠定基礎。在「陳福成墾號」的開拓下,南河、沙坑、八十份地區因此形成聚落。因本區提供製腦的樟木豐富,招來伐樟製腦的人力吸引下,很快形成村莊。明治31年(西元1898年)便已在油羅山發現三百餘名的製腦工人湧入。而日治時期,南河庄始終為橫山庄各大字中人口數最多,且緩步成長的區域。明治30年(西元1897年)五指山撫墾署在內灣、上坪等設置出張所,負責處理撫番任務;明治31年(西元1898年)樹杞林警察署下設上坪、內灣兩分署;內灣地區的地位便在警察分署設置,理番政策的行政力量及日政府的武力保護下,於明治40年(西元1907年)成為漢人進入原住民的邊關聚落。戰後,內灣村自南河村分出,並且人口數超越南河村,內灣村的名稱才正式出現。 因日政府的殖民地式經濟掠奪,除伐樟製腦,山林資源更大規模開發,以客家人為主要居民組成的本區,吸引了焗腦、伐木、木馬工、裝載輕便車的人力、挑夫、溜籠運輸人員等勞動力入山牟利營生。由東洋株式會社讓渡給臺灣人經營的勝義製材所,開啟了臺灣人經營林業的時代。當時以農業雜作及種茶、木炭製作等維生的聚落居民,對於可取得現金的山場工作也積極投入。日治初期新竹地區的煤炭地『咸菜硼煤田』,包含有內灣、上坪附近等番地,因輕便軌道鋪設和縱貫鐵道完工,煤炭業因此蓬勃發展。嘉樂煤田發現於日治末期,於民國38年3月正式開採,民國45年且因竹東至尖石之專用高壓線架設完成,更進行深部開採。本區對於高於一般的誘人工資更具吸引人群進入此區的拉力,各地礦工紛紛湧入,此時期因內灣林、礦產業極盛,故將聚落人口與內灣國小的學生人數作相關係數之比較,為明顯正相關,表示本區在民國47年至民國62年之間為人口成長的高峰期。且內灣國小的學生家長職業顯示本區居民主要勞動力來源,以農及林場(工)居多。因不具專業採礦技術不敢貿然入坑工作之故,本區從礦比例不高,礦工多由各地而來,所以此特徵也顯現於內灣國小的轉學生家長職業。內灣因資源採集而吸引從林、從礦人員移入,而具消費服務性機能,故內灣國小家長職業中從商及一般服務業的比例甚高,民國60年以前在內灣的商店數且達70餘家。因消費性機能極強,也培植許多小吃店、酒家、茶室、戲院的出現。 居民的信仰中心以廣濟宮為主,廣濟宮中奉祀義民爺為當時入山林場勞動者,因原住民出草而起的重要信仰。而後由沙坑三元宮分香三官大帝供奉,又加入開漳聖君、天上聖母,定名「廣濟宮」,顯現不同族裔共處於內灣的融合過程。每年三大節慶皆維持傳統在廣濟宮前的戲台隆重上戲慶祝。而對於義民節的奉飯制度則隨聚落人口流失而規模縮小及方式簡化。西元1915年由雷得文神父在此開設內灣天主堂,天主教信仰便深入聚落生活。因入尖石山林的交通不便,內灣便因此形成旅館街,提供過夜需求,最多時達七家之多,內灣戲院更是提供廣大山林勞動力的娛樂需求。而因內灣線鐵道對外交通的逐漸便利,內灣居民的民生物資大多由竹東批發而來,或將農產品集散至竹東。隨舊竹東的工業機能逐漸明顯,也對內灣的勞動人口產生極大的吸引力。 民國六十年代始,政府政策著重保育森林資源,林木砍伐漸減,直到民國81年已幾近「封山政策」。而煤礦開採深度愈趨轉深,民國68年平均深度已達550公尺,到民國73年已是近1000公尺深,隨著深度加深,開採難度增加,且民國73年三次大礦災,煤礦業已走向斜陽之途,礦工逐漸轉業。此時內灣地區受林、礦產業的變遷,人口逐漸流失,便利的內灣線鐵道及隨之興起的便利公路交通,將人口吸引至近鄰中心的竹東或新興都市就業。聚落僅維持本地及尖石的民生消費需求,消費性服務機能已消失。老一輩居民轉作生薑或於橫山、尖石從事山林農作。民國73年、77年,煤礦也收坑停採,聚落進入衰退時期。 由於資源以耗竭,林礦產業衰退沒落使聚落動能消失。而欲使聚落機能由熄燈之際再燃起產業回春熱潮,居民必須進入思索聚落如何因應重見之道,將流失的人口在吸引回流。 民國84年新竹縣文藝季以結束營業許久的內灣戲院為起點,開始「產業文化化」的重建步驟,而內灣居民及「內灣線工作室」的合作努力下,「兩河文化協會」開始了一連串的社區再造、重建、創新過程,除公部門所提供的相關計畫及經費協助,居民將「野薑花粽」成功地發揮在「文化產業化」的地方特色文化裏,利用產業所遺留的文化遺跡一點一滴活化「在地資源」的獨有、特色,重建聚落的動能,成為都市人群來此消費的吸引力。將原有的山林風光、吊橋美景、溪水垂釣等,再啟內灣聚落曾有的消費服務性機能。所不同的是,聚落以林、礦產業的大量資源採集勞動力而興起,而後以「在地資源」、「產業文化」,活化創新而吸引都市的消費觀光人潮。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