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劉亭汝"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幼兒時期的想像友伴之探究(2016) 劉亭汝; Liu, Ting-Ju本研究主要探討幼年時期的想像友伴現象,採用「質性研究法」,探究不同研究對象(幼兒、幼兒家長、成人)所回應之想像友伴的情形,研究資料取自:三位8歲以下幼兒的訪談內容以及圖畫、幼兒家長問卷、13位成人的訪談內容。本研究之重要發現摘述如下: 一、 幼兒若擁有「看不見的友伴」,則有較多想像性的描述,推測是因「看不見的友伴」較不受限於實物是否存在於眼前,幼兒較能發揮想像。 二、 年紀稍長的幼兒雖然會和想像友伴互動,但可能已知想像友伴是自己「假裝」的。 三、 幼兒會因當下的情境脈絡,而影響其所述的想像友伴故事,推測幼兒隨時接收到外在訊息,因此使其所述的故事不一致而充滿變化。 四、 成人對於想像友伴的記憶得以長存的原因可能包括:想像友伴多為擬人化物體,得以藉物回憶;另想像友伴帶給他們的情感或是與特殊事件有關聯,可能使得其印象深刻。 五、 關於想像友伴出現的時間點可約略歸結如下:受訪者創造想像友伴起始年齡約為2至3歲,互動高峰約在幼兒園階段至小學中、高年級,而於小學中、高年級之後想像友伴逐漸消逝,推測可能是受訪者著重現實世界的比重,大過包含想像友伴在內的想像世界。 六、 成人受訪者大多賦予想像友伴正向的意義,除了認為有助於心理健康,其他益處包括:促進想像力、更能換位思考、獲得成就感、感受到主控權、對於未曾經歷的事情也能產生自信、與自我對話的機會…等。但據受訪幼兒的回應,他們可能只是為了遊戲樂趣而創造想像友伴,尚未思考到其中的意義。 七、 若受訪者擁有一群想像友伴,他們幾乎都會讓這些友伴套用現實中常見的人際關係。他們可能透過設想其想像友伴的關係與互動,揣摩現實生活複雜的人際社會互動。 八、 想像友伴的故事題材大多皆為現實與虛構的情節交錯,推測故事題材或許受到以下因素影響:玩具、影視節目與故事、自身生活經驗。 對於未來研究的建議包括:對想像友伴消失階段的小學中、高年級學童進行訪談、探討想像友伴在手足間的共享性、探討家長對於想像友伴的態度與影響。